近日,每隔一星期 半个月的就有友人来港旅游或出差,难逃一尽地主之谊。正好也就可以把我三年来在香港左窜右转,辛辛苦苦搜罗、发掘的地道美食一一向朋友们展现,把酒细叙岂不快哉!

说起地道美食又怎可不提现今活跃于鹅颈桥底一带打着的“避风塘炒蟹”招牌的各式餐馆。最近和不同的朋友面对着铺满蒜茸青葱,被爆炒得油光鲜亮,金红诱人的螃蟹大快朵颐的时候,朋友们都问我同样一个问题:这“避风塘”是不是一种烹调方法?当时我回答说:这只是因为在以前的铜锣湾维多利亚港对开的避风塘,入夜的时候停满了小渔船,水上人家趁机在此经营一些海鲜小炒特色的渔家风味小吃,其中炒蟹、炒蚬、艇仔粥等最受欢迎,逐渐演变成香港饮食文化中不可割离的精粹之一。后来,鉴于污染海港和环境问题,港府于前些年取缔了在避风塘经营的饮食业,记得当时还令一众捧场食客徒生不少伤感。生意人总是聪明的,于是后来这一特色生意现在纷纷转移到鹅颈桥一带,各家餐馆无论大小依旧打着“避风塘”的旗号继续风情。

最近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朋友们会由“避风塘”首先联想到的是一种烹调方法,而不是一个地方名才向我求证其来历呢?而且据我所知,最近在北京、上海等北方大城市都冒起取名为“避风塘”招牌,以港式海鲜小炒为特色的餐馆,虽然烹调方法上跟“炒蟹”不见得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让我想到一个由最初的名字演变到品牌策略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华润的名字或者我们旗下的任何一个牌子,让消费者一想到牌子就有一个清晰的总体印象多好。就如我这种贪吃之人一看到“避风塘”三个字就想到蒜茸青葱、油光金红、口感稍辣、新鲜肥美的大螃蟹一样。也就再也没有人存疑:到底华润是做什么的?最近集团公布重组计划即是清晰业务,明确集团主业与方向。有时一个机会可以把半个世纪的“华润”品牌真正打出来并展现她的内涵。让市民、客户、基金界一想到“华润”就知道是:分销、地产、科技和策略性投资。我想最成功的品牌策略莫过于可以让人“望文生义”并成为一个行业的代名词了。

一个好的品牌策略首先来源于一个好的名字,而这往往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无论如何品牌概念明确、清楚是最重要的,所以失败的策略可能就是不断模糊自己的品牌。所以“避风塘”只会和平民式的渔家小吃联系在一起,而不会跳出一家叫“避风塘渔具”的商号来捣乱。有了“避风塘”还是不行的,接着就是看炒蟹、炒蚬的手艺如何。如果炒得不好,“避风塘”的牌子就砸了,这就是个很简单很现实的事情,甚至连“避风塘”三个字也根本不为人所知。相对品牌推广概念,这就是一个诠释的技巧和策略问题,要面对目标受众、竞争者、潮流变化等等。我们华润拥有一个历经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良好商誉,可能已经代表了好多东西,多得让人无法完全把握的地步。现在是时候清晰地为品牌及其形象设定一个发展策略,真正用之于规范企业行为,包括对外、对内的传播沟通等等。现在提倡“大华润”的概念,从公司发展的全局看完全正确,创造一个合理公平和竞争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华润人协力同心共创辉煌。但我想“大华润”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套牢在“华润”两个字之下,正如没有必要把“五丰牌”丝苗米变成“华润牌”一样。一个好的牌子是需要培育的,这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很正常,非常正常。从品牌定位的策略来看,必不是只有领导牌子才是成功的,正因为有市场细分的方法,所以每个牌子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当然就应该有其独立的品牌个性,在演化出独立的和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

消费者是很主观的,他们只会记得和感受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东西,可能一次恶劣的遭遇就足以令他对你的商号或牌子深恶痛绝,然后传播、传播、再传播这一信息,这样你的牌子就完蛋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很直接和健忘的,你只要而且只有不断的向他们传递你的品牌信息 ,这样才能保持你的品牌形象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所以有些牌子的广告能做上10多年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有了这些特点,所以不在避风塘上经营的炒蟹,“避风塘”三个字依然有其独有的价值,招揽着各方食客的光顾,而且能在北京、上海这些跟它沾不上边的地方发扬光大。同样,在没有了“大丸”百货的时候,港岛的小巴依然以“大丸”为站名在铜锣湾穿梭。其实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已经有餐馆打出“桥底炒蟹”的招牌招揽食客,就看什么时候“大丸”变成“糖街”了。

一个好的品牌策略首先来源于一个好的名字,而这往往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无论如何品牌概念明确、清楚是最重要的,所以失败的策略可能就是不断模糊自己的品牌。
消费者是很主观的,他们只会记得和感受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东西。
□零售集团 梁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