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香港经济日报对宁总进行了专访,专访稿已刊登于10月30日该报《投资理财》周刊上。本文是本刊编辑根据当时谈话记录整理而成,作为对经济日报稿件的补充。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更深入了解宁总的思路。)

几次股灾没有对华润集团造成很大冲击

96年前后,华润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了自己。此后,金融风暴、红筹股灾、科技股泡沫接踵而至,但几次冲击华润都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这里面与管理层的理性思考有很大关系。在红筹股热的时候,我们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就是市场对红筹股这种按出身而不是按业务的定义是有问题的,相信当时红筹热潮不会很久,所以当时除了注资套现外,我们没有做过度的投资和扩张。今年年初的科技概念热,很多科技股升到极不合理的价位,出现了当年红筹热的情形。当时有许多人来游说我,让我收购科网股,投资高科技项目。我们当时采取的做法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分销业,提升其效率,其他方面没有跟风扩张。现在看来又避过一劫。

华润集团重组思路的形成

一直以来,华创的身份在不断地变化,开始是地产类,后来又被归为综合类,叫蓝筹,又叫红筹、紫筹等。现在华创的市盈率,比红筹高,比蓝筹低。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华创给市场的概念不清造成的,没有很清晰的业务定位和主业。这样给管理上也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跨行业管理。我上午开北京置地的会,下午可能就要开银行的一个会,晚上又要和他们研究分销,这些都是不相关的。管理跨度大,造成管理不专业,我对业务的了解也不能深入及全面。如果专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很专业的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把主业做大。其实,华创里面有许多是从事分销业务的,如五丰行、超市、啤酒、服装等等,我们这次把主业突出,其他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出来。专心做分销,分销是华润的传统优势,也是我们做得最好、最多的项目,相信随着中国入世,这个行业前景看好,我们能够把它做大。即使没有WTO,随着经济开放,国内物品的流动性都会增强。

这样,我们就有了把华润业务进行重组的想法。这个想法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我们后来曾尝试引入一家咨询顾问公司帮助我们重组,但效果不理想。重组还是要由内部的人提出来,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问题了解得最透彻。

反思红筹、科技股泡沫

我一直以来,见到基金经理总要对他们讲,你们这种基金经理的管理体制是有问题的。你们投资方式太羊群心理,跟风。你们管的是别人的钱,有点大锅饭的意思。这样,你们花别人的钱,自己却不承担相应的风险,早晚会造出泡沫。红筹、科技概念,不是我们,也不是哪家上市公司提出来的,而是你们基金提出来的。就拿年初的科技热来说吧,当时基金评价公司的方式,不是它的营业额、产品、服务、利润,基金的评价指标与公司基本无关,学校里学的那些基本概念大家好像都忘了。当时也有基金经理找到我,对我说,现在流行搞科网业务,你不去做,对不起股东。但Internet对我来说很新,如果照做,盈利可能下降1至2亿元。也有人建议我从外面买来业务(与科网有关的),用1、2亿元买入,可能会赚5至10亿元,但我仍没法去做。

前几天参加Stanford安排的一个讲座,利丰的冯国纶也去了。他对我讲,在电话发明前,写一封信要四个月才收得到,后来有电话后,转眼便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他的祖父当时在广州经营利丰,正是刚发明了电话的时候,但是他祖父都没有因为电话而成立一个新部门。现在道理也一样。B2B只是一个辅助角色,我们不会为科技而搞科技。所以华创的分销业务选择加入电子商贸(B2B),运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分销行业,提升其价值。我们利用Internet去推广原有业务,而不是发展一项新的业务,我们本身就有商品、物流、银行、分销网络等等,推出后将是一个真正可以用的交易平台。我相信在目前鱼目混珠情况下,华润是可信的,有信誉的,因此海外顾客也会放心与我们交易,而我们的交易是一站到底的,不是像别的B2B一样,仅提供买卖信息,成交由买卖双方自己谈,网站抽取佣金。我们是有着实实在在服务的,产品也是我们自己的,能送货,能通关,能解决法律方面问题。现在华创已成立电贸公司,有70多人在做,11月就可以正式启用。

红筹、科技热给我的一个思考,或者说经验,就是做生意的原则,不应受短期泡沫冲击。借钱是有利息的,借钱是要还的,企业是要盈利的。这些道理无人不懂,但重要的是能否以平稳的心态去看资本市场,并抵御诱惑。经营不失误,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没有高深的道理。

关于华润的地产业务

我感觉将地产和分销两个业务放在华创有问题,因为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公司。地产起伏大,分销则是服务。我们的分销不是通过商品赚钱,因为做商品赚钱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我们的分销实际上是通过服务赚钱。此外,也是为了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使业务更清晰,我们将北京置地和励致从华创中拿出来,使其成为与华创平行的公司。北京置地当年上市时,大家很看好,预期它将会随着入世、住房改革、消费力增长等上升。现在大家期盼的增长因素都具备了,与万科合并后,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产公司,将有很强的增长。度过了2 年困境,随着中国地产复苏,北京置地今年业绩比去年好多了,置换给集团对华创来讲可能有些可惜,但对公司来说,把它放到正确的轨道,从长远来讲会更好。对华创长远来讲也是好的,因为华创专注于分销,地产业务是华创重组中要淡化的项目。香港的地产业务和中国的地产业务是不同的。香港的地产,产不重要,重要的是地,华创的地都是原有的,所以在香港发展地产较被动,而且现在香港地产并不活跃,土地买卖也不很积极,投资动机也从原来的为升值转为为居住了。政府也不允许地产有很大的升值,成为投资工具。因此,以后香港地产商也只是赚生产、服务的钱。所以我们在香港的地产投资就成为次要的了。但中国的地产业务却不同,国内地产业复苏,前景会好的。

关于华润的电讯业务

现在看来,应该承认华润没有很多的经验、能力和资金做一个很大的电讯公司。在香港发展电讯业务,除了大集团外,小规模经营商的生存空间其实很少。华润要是做电讯业务,便要全力集中地去做,不然就不去做,但是华润已没有太大的精力去发展电讯项目了。而且,基本上流动电讯公司都是亏本的,现时全球都有合并趋势,电讯项目的前景最终也可能是被购并。

对华润的重组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华润重组后,业务按四大类经营,看上去专业化一些。但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不是这么重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重组后各公司仍保持着综合的意思在内,各公司中没有统一的业务模型。比如分销,就有许多产品分销,每个产品分销的模式就不同。但这是历史形成的,并不是主要问题。我关心的是每个分销模型,能否做到行业最大,做专业。如果华创下面的几家分销公司,都是Top three,华创就相当于中国最大的综合商社,公司就会有个大发展。

对管理哲学的思考

我认为老的、旧的生意原则还是有用的。我们不应该被短期泡沫冲昏头脑。热潮来临,我们要以沉稳的心态对待,道理谁都知道,但很难做,要抵御很大的诱惑,这种诱惑对我们是一个大考验。

这几十年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变化。七十年代强调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否则受经济循环影响,导致盈利风险,因此要综合化、多元化。后来又推崇专业化。我认为是否能综合化、多元化,关键看你能否做到本行业Top three,或进入Fortune 500,二是看你管理水平,能不能管。以华润目前的管理水平,很难管好这么多行业,也难将每个行业都做大。P&G是很专业化的企业,它用旧产品开发新市场,用新产品开发旧市场,做得很成功。GE是综合性的,但下面每个企业都是行业领导者。麦当劳产品很小,但市场做得很大。所以华润应采用哪种理论,关键要根据自身情况、企业的历史、地域及市场等因素综合考虑。

华润的优势是擅长分销,我们把它重新捡起来,重点培育,也算是管理哲学上的一次螺旋式发展。而未来的分销,不是以前简单分销的复归,而是更高层次的发展。

宁总接受香港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