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华润,大华润之我见


□轻纺惠民华润 赵嘉三

贵刊编辑把“新华润,大华润”界定得非常准确,说她是一个创新命题和发展思路,而不是发展目标,因为目标总会有实现它的时候,而发展思路或发展方向则是没有尽头的。她充分显示了华润人不安于现状,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


“新华润,大华润”,是在2000年内地控股企业经理人年会上,集团决策层提出的一个创新命题和发展思路。宁总亲自撰文,详细阐述了其深刻的内涵。本稿所谓“之我见”,并不是在宁总之后拾遗补缺,而是从一个普通员工的角度去解读她。

气势美

假如有人问,你对“新华润,大华润”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我将不知作何回答才好。因为我确实一下子找不到一个比较准确的语词来表达。后来,读了宁总的一篇《大延安》,我才顿生灵感。若有人再问,我将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气势美”。

不是吗?仅用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几个字,就把集团未来的发展画卷勾画了出来,这种气势,又有哪家企业有过呢?再者,当你反复吟颂“新华润,大华润”时,就会有一种豪迈激奋之情由然而生,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内在的气势吗?“大”,固然是一种气势,而“新”的气势则是其蕴含着的敢于接纳新事物和勇于改造完善自己的胆略和魄力。欣赏《华润》第39期上的老照片,我们就会深切体会到集团这种固有的气势。 我说“新华润,大华润”有一种气势美,不是凭空赋予她的,而是在客观上她能给你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是让你自豪,让你自信,激发你的壮志豪情,激励你奋发上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华润,大华润”本身又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虽然企业文化是她的组成部分),是华润集团特有的企业文化。

我想,华润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自己的企业名称前面冠以“新”、“大”之称谓(当然其实际内容会各自不同),这不仅在形式上是“新华润,大华润”所产生的共振效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来使用,她能促进企业的繁荣与发展。这种效用的原理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思维的火花

我写本题目的目的在于我们要认真领会和学习集团决策层所倡导的理性思维的方法和决策方法。

可以肯定地说,集团决策层提出的“新华润,大华润”决不是随意之作,即便是,也是高层次上的随意之作,即其提出过程是经过了辩证思维的,她是理性思维的火花。这一思维过程的直观表现就是“新华润,大华润”,而不是“大华润,新华润”。我们一般可理解为,只有新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创造出效益的,否则,规模再大,战线再长也是于事无益的。我们可以借助《华润》第41期上的两篇文章,来理解和学习集团决策层所运用的这一思维方法和决策方法。

第一篇是《宁总接受香港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录》。贵刊编辑提示说,希望我们能通过此文更深刻地了解宁总的思路。那么,宁总的思路是怎样的呢?我认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华润是否把自己的企业做新、做大,关键要根据自身情况、企业的历史、地域及市场等因素综合考虑。这个综合考虑的过程就是理性思维的过程。由此,宁总不无自豪地讲,华润之所以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红筹股灾及科技股泡沫的很大影响,与集体管理层的理性思考有很大关系。第二篇是宁总的《组合论(二)》。在该文中,宁总谈到了一种叫随意法的管理方法。初级的随意法管理不具有理性,而且它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也透露出了宁总对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这两篇文章很值得精读和研究。

我想,“新华润,大华润”作为集团决策层理性思维的结晶,应当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座右铭,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准确把握“新”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有效地促进本企业的繁荣与发展。

与华润精神的关系

贵刊编辑把“新华润,大华润”界定得非常准确,说她是一个创新命题和发展思路,而不是发展目标,因为目标总会有实现它的时候,而发展思路或发展方向则是没有尽头的。她充分显示了华润人不安于现状,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以1999年计,华润总资产约560亿港元,年营业额约300亿港元,控股及合资企业员工5万余人。如此看来,集团不可谓不新,不可谓不大,但还不是集团所期望的“新华润,大华润”。虽然如此,仅就目前的业绩看,毕竟还是经过几代华润人辛勤耕耘,在“诚信、敬业、务实、创新”的华润精神的激励下所取得的辉煌。我们坚信,只要有华润精神存在,只要我们华润人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新华润,大华润”做得更新、更大。

写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我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了。我的观点是,既然集团决策层提出了“新华润,大华润”的创新命题和发展思路,我们就有理由给予她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并能从中悟出些什么。谨作此文,算是为“新华润,大华润”加的小小注释吧。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