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组合论(八)


□宁高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它的业务成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营销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称自己为营销公司······


记得以前在美国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叫Fight Back(反击),是专找电视广告的毛病,谁的广告夸大、误导,这个节目就来“反击”。有个圆珠笔的广告说这种笔写起来笔尖很滑,可以做电唱机的唱针。这个节目就做了试验,证明笔尖不能做唱针,后来生产商迫于舆论,改了广告。这件事也引来很多争论,就是广告对产品的宣传可以到什么程度,有些想象行不行。这件事到今天可能也不见得很清楚。

我觉得从生产商推广来说,当然想引导人去买他的产品,有点渲染是应该的,消费者最终应该自己有判断能力来决定对错。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消费行为像人的其他行为一样,在它变成一种群体行为后,个人的判断力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消费不再是基本的生理需要时,消费的选择是社会化的。就像一个人,当他仅仅有钱买面包充饥时,他很清楚面包与金钱的对比关系;可当他有多余的钱可以自由地选择鱼子酱时,鱼子酱是来自于俄国还是芬兰,何种牌子,对他就重要了,而他的选择就要看他周围的人选什么,品牌带来的消费感觉是什么,包装怎么样,价钱是多少,而他的这些选择,信息会基于商家的marketing (营销)。如果对营销中的推广环节没有任何道德制约,营销真的可以通过群体的消费行为来误导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像Fight Back这类的节目有意义。而即使营销行为被限制在道德界限之内,它对消费的影响和引导,甚至对需求的创造都有十分直接的作用。组合论想说管理是多种因素的组合,也想说每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重要性,对企业产生不同的推动力。营销这项因素不仅是短期推动了企业的运营活动,而且是长期积累并创造了企业的总体价值。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它的业务成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营销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称自己为营销公司,marketing company,像Nike、可口可乐、P&G,都公开对外称自己为营销公司,它所有的其它活动,像生产,R&D,都是以营销为中心的。市场竞争的格局现在看来有三类企业明显地占了优势,而其它企业只能在其周围。一是掌握资本和资本分配的企业,像大量的投资银行和资本管理公司,巴菲特可做其代表,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很低调。二是掌握了技术的企业,像Intel、Cisco、IBM,这些企业的发展来自于技术,虽然他们也做营销,但他不会称自己为营销公司,他们掌握了某个行业技术的核心,甚至标准,他人只能随后。三是掌握了营销的公司,除了前面讲的一些公司,还有Disney,可算营销企业的典范,我去过几个地方的Disney,说实话,与深圳的欢乐谷差别是有,可也没有那么大,可其营销的范围和规模却差别如天地。营销类企业没有了生产,像Nike没有自己的工厂,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灌装厂,它只有不超过20%的股份,甚至他们的设计,也是外判给别人来做,他自己做什么,做营销,分为三部分,一是Branding,二是Pricing,三是distribution,这三者放在一起,他便成了经营活动的指挥者。过去的推广营销活动,主要集中在日用的消费品,这几年,甚至一些工业机械、医疗用品,都很有意地在商标和推广上下功夫,不但在产品上,在公司形象上,想通过推广来建立市场或社区地位的活动越来越多。营销对企业进步的推动力,对消费的引导,甚至对消费活动的创造,正起着更大的作用。

营销的核心是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一个地位,其中包括了价格、质量、功效等通常的考虑,也建立了像生活品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心理感受,他的活动可能起于促销的短期目的,而有远见的企业(通常也是竞争力强的企业)则把这些活动最后积累到以品牌为代表的企业价值上了。如果这个企业的品牌价值大过它资产负债表里资产价值,这个企业一定是很成功的营销企业,而营销活动通常会带来更高的回报。企业的营销活动其实最终是形成一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信用网,像银行所形成金融信用网一样,它不仅代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交换关系,同时也提高其自身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更可以有效地把竞争对手关在门外。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