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润》随笔


□惠民华润纺织 赵嘉三

没有给《华润》写稿的员工,希望在每期目录上看到自己企业的名称;给《华润》写稿的员工,希望在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不管哪种情况,其实都体现了华润员工对本企业的热爱,一种身为华润人的荣誉感的满足,这就是《华润》文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吧。


其一 先看目录

读一本书,先看目录是很自然的。然而,我们华润的员工读《华润》这本书,先看目录却是有别种意义的。

初读《华润》是她的第36期。面对目录上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单位和作者大名,我真是羡慕不已,但还不敢设想有一天自己会榜上有名。因为无论从她设计、印刷的精美程度,还是从她里面一篇篇的锦绣文章来看,我都感觉到她是一座神圣而难以登临的殿堂。倒是朱虹波先生的一番话,打消了我的自卑情绪,给我鼓起了写稿的勇气。他在《宁总的文章》中说:“但愿华润各级领导都能像宁总那样重视这个阵地,亲自或支持下面的员工多写稿,通过多来稿,反映你们的建议、遇到的问题及各种困扰,让大家了解你们的业绩,提升你们的知名度。”如此看来,《华润》的编辑并没有要求我们写出多么高深、极具水准的稿子,那么我们写起稿来也就轻松了许多。

有一种习惯或许是身为华润人所共同具有的,这就是:没有给《华润》写稿的员工,希望在每期目录上看到自己企业的名称;给《华润》写稿的员工,希望在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不管哪种情况,其实都体现了华润员工对本企业的热爱,一种身为华润人的荣誉感的满足,这就是《华润》文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吧。

其二《华润》是函授教材

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华润》与那些属于消闲娱乐的杂志有什么不同。

从某个角度讲,我觉得《华润》更像是一本函授教材,她的函授对象首先是每一个利润中心的中级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作为函授内容的材料,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篇:《组合论》、《宁总接受香港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录》、《企业家的特征》、《总经理怎样用好人》、《思想的交响》等。也就是说,《华润》刊登的有关集团决策层活动的动态,有关领导的文章和谈话都是很好的函授内容。

我们加入华润大家庭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接受其科学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而学习接受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直接学习《华润》上的有关文章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愿我们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起来,认真研读《华润》上有关信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不断地研究探讨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理念。我想,这种行为同样是华润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三 给《华润》写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华润》读得多了,我的几个朋友还真提出了几个问题。

有的说,几乎每期《华润》上有引用或评论《组合论》的稿子,作者们是不是没啥可写了;也有的抱怨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写起来又没完没了。
可不是吗?作者们有时是在为写什么犯难,像徐州华润电力的孙雪影先生曾坦陈为没有素材而唉声叹气,实际上这是写稿人的同感。但频频引用《组合论》并不意味着无材料可写。一篇文章读过后便成为过眼烟云或被束之高阁,是作者和编辑不愿看到的事;一篇文章能在读者中间被议论被引用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是作者和编辑为之欣慰的。华润励致的李书文先生以《枝枝叶叶总关情》为题,评宁总《组合论》的得与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我认为,作者引用或评论《组合论》,是一个对原文进行研究、思考和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理解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独到的见解即使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在自己的思想认识领域和管理理念上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我想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这种良好的学术风气。至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越写越新的主题。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