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立互动式企业管理制度


□博兴华润油化 翟潇飞

考核制度是公司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可能属于第一类,也可能属于第二类,因为考核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然依赖于某项实体制度。


在追求企业运行效率的今天,公司管理制度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怎样来衡量一个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呢?我以为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制度的完善性,二是制度的可执行性。

一个公司可能有很多制度,但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性的制度,一种是互动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本身很难把它纳入一个动态管理的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静态的制度,比如说《公司保密制度》。如果这个月,没有人在做出泄漏公司秘密的行为,可能就用不上它。即使有人犯了,可能也不会牵扯到其他部门,只需按有关规定处理就可以了,因为它本身没有很强的互动性,不需多方协调,再比如说《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劳动纪律管理标准》、《职工考勤管理标准》等也具有以上特点,它可能是公司内数量最多的制度文件,基本是用来规定公司劳动制度及公司福利,规范职工日常行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对提高公司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没有太直观的效果。

除上述以外,还有另一类制度,他的有效运作将保证公司各部门之间正常的协调工作,减少部门间的推诿与扯皮,提高工作效率,是企业通向成功的有力保障。这种制度是互动的,是可以纳入一个动态的运行体系的。比如说一个解决问题的体系,这个体系会牵连到公司的各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也就是说一个公司会常常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要时时提出一些任务和思路,那么怎样高效的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一个制度来管理,这样的制度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它是一个工作的流程,好的制度可以把我们日常的工作贯串其中。例如一个解决问题的体系,至少应包括五部分,一,问题的集中提出,二,问题或任务的合理分配,三,接受任务人提出疑义及任务的最终确定,四,任务的反馈,五,评定与监督。这五部分是互动的。怎样把这五部分及相关部门结合起来呢,这就是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这样的制度当然是越简练越好,越易于操作越好,只要能高效的解决问题也就达到了目的。

其实这种可执行制度,大到公司,小到部门内部,都应该有合乎工作性质,便于操作,能够提高效率和做到有效监督的动态制度。因为形成体系的动态的东西要比静态的制度易于操作和监督。

除了公司和各部门,以及部门和其所辖员工之间的动态管理制度外,还应该具备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动态管理制度。很显然,任何事都需要分管副总协调的话,肯定是一个低效的解决方案。相反,由分管副总(可能是两位副总,或者更多)召集各部门坐下来共同制定一个流程,将每一个细节责任到位,可能就会避免了相互推诿的情况,做到一劳永逸。再遇到问题只需按流程来就是了,不必要请示。举个例子来说,供应公司进料,到质监部门检验,到仓储部门储存,到车间消耗,其中诸多环节,若任务分工不细致,可能就会造成职责不清,工作不流畅,效率低。那么制定一个动态的流程就非常有必要,如果制度合理可行,将大大提高效率,并使各个环节处于监督之下。我们目前已经有这样的制度出台,例如《市场链运行办法》、《调度会及各项例会问题解决规则》等。但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比如制定部门的职责流程制度可以清楚每个部门该干什么,衔接处,是哪个部门的活?,在一个部门内制定动态的职责流程图。可以即清楚这个部门内每个人该干什么,他们是怎么配合的,也清楚衔接处的工作环节由谁负责?而且流程图是关联的,易于监督和考核,并可使考核量化,更趋合理和直观。

考核制度是公司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可能属于第一类,也可能属于第二类,因为考核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然依赖于某项实体制度。但监督制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是所有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

总的来说,这两种制度是缺一不可的,都有了才可称为完善。制度本身合理易于执行才能称为具有可执行性。完善而易于执行的制度体系,才是有效地管理体系。最后举个例子说明我的观点。比如说造一座大厦,基础性的制度就如,地面,墙壁,门窗等需要处理和装饰,一应设施要配齐......,他们之间的牵连性是很差的。互动性的制度就如地基,墙体,梁柱,他们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是主体。监督制度就象大厦的屋顶。三者合一,才能擎起一座摩天大楼。

以上是本人愚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