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连锁业的竞争


□集团常董办整理

11月7日至9日,第三届中国连锁业会议在上海召开。宁高宁总经理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了《中国商报》副总编辑朱舫主持的“零售业热点讨论”。同台参加讨论的内知名人士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张广生董事长、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李飞教授、Roland Berger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王敬经理。在场听众800余人。本文根据宁总在第三届中国连锁业会议上的发言整理。


朱 舫:从华润内部刊物上我读到两句话,一句是“在内地再造华润”,一句是“把华润建成在主营行业有竞争力和领导地位的优秀国有控股企业”。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华润准备在连锁的路上走多远?第二个问题是,华润准备在连锁业如何走上领导地位?

宁高宁: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实际上我能否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自己也不清楚。我今天来开这个会是受郭戈平会长和朱舫副总编的盛情邀请,她们说给我留了个位置叫“业内权威人士”。我说这两个词都错了,第一我不是业内人士,第二我不是权威。连锁业是个很具体的题目,因此收到请帖时,我写了个条给华润超市总经理,说我这回可能不去了,因为太专业了。

刚才有位记者给了我一份报纸,说“华润欲称帝中国零售业”。中国记者很会分析,华润怎么“称帝”,我都不知道。文章说,宁总近几年看了很多书,对零售业研究得很透,今后零售将是华润业务的最重要一环。我们在座的几百号人,不管代表的企业大与小,都是身经百战的,都知道看书是看不透的。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那些实力较强的外资公司今天差不多没有人来,他们不会和我们讨论怎么做,华润是国有企业,愿意和大家讨论一下零售业怎么做。

华润在香港有600亿资产,近500亿营业额,从华润来讲,香港业务有非常急迫的往国内发展的愿望。香港整个经济环境较差,发展空间也毕竟有限,华润很多年前就往国内发展,但是最近感到发展速度太慢,慢到使得香港的投资者、支持我们的银行都觉得太慢,他们认为中国有很多商业机会,你们华润是最适宜去中国做生意的公司,为什么不快一些。简单地讲,整体上华润对在内地投资有很强烈的愿望。当然也包括在零售业投资。

华润在20年前就在香港做超市,从那时一直到最近,华润超市没有被提到华润集团整体战略层面上考虑,超市公司在华润管理体系中没有被提到重要地位,是序列比较低、比较小的公司,整体来讲没有很大作用。从我们思考中国各产业开始,特别是前几个月开始谈买万佳股份,华润开始真正看得这个问题,开始思考怎么做,能不能比较快地做成规模、做成比较有竞争力的行业。刚才我翻会议资料,看到华联和联华都有500-600亿营业额的发展计划。从投资者角度,华润希望在零售业投资50个亿,3到4年做到500亿营业额,负债比率0.6左右,完成后股本金回报率达到10%,店铺数由实际发展情况决定。对华润来讲,这样就能提高目前的资金使用效率,符合目前资本市场对我们的要求。我们正在请Roland Berger和我们一起做计划,希望很快地展开计划。

朱 舫:并购整合显然是华润的一个强项,通常华润选择并购目标是怎样确定的?

宁高宁:并购整合应该有些基本条件,目标选择主要是能不能做到整合的目的,一般的重组、一般地参与协作发展,不是我们的主要方向。我实际不太赞成合资做零售业,因为零售的采购、物流等,需要有相当强的协同和组织。如果有很多股东,各店的股东结构又不一致,股东意见不一致,使得在北京、上海、广东的店不能协同起来,这样,虽然大家可以将营业额加起来去参加排名,但完全形不成整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任何并购最主要的是本身在区域上、目前管理上、并购以后管理方式上能否形成大家统一做战的基础,而不是一般地参与。

朱 舫:现在我们听众活跃起来了,问宁总的条子已经很集中,问题有,华润为什么要收购万佳?华润收购万佳后发展战略是什么?万佳下一步怎样发展?华润在并购中的重中之重是什么?整合效应如何协同?

宁高宁:华润收购万佳首先是因为华润本身看好整体的中国连锁零售业,通过很多统计数字有个整体的判断,特别是人均GDP增长水平,使我们对中国连锁业有信心。如果世界上没有Carrefour、Tesco这样成功的零售企业,我们可能也不会重视零售业。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今后也能做成这样,能不能做得到,要看我们在收购后怎么整合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实际上,华润过去在很多产业里对国内投资,基本上通过收购形式比较多,像啤酒,我们收购20多家了;纺织厂也做了十几家,地产公司也做过几家,都比较成功地整合了这些公司,而且形成了协同作战团队。

万佳有很好的基础,它是100%单一股权的公司,所有的店没有合资的,业态单一清楚,管理基础很好,地域也很集中,从整体管理水平看,在广东这一带企业中,是比较好的一家。如果利用华润本身目前的投资动力,加上现在的管理层,特别是目前中国整体超市成长起来的管理层,他们成长很快,完全可以做好符合本土特点的、中国成长起来的管理层管理的企业。当然,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本。万佳、华润整合后就有这个基础。

朱 舫:有代表问宁总,在企业扩张中,依靠股东的投入还是银行借贷好,各有哪些风险?

宁高宁:这主要看财务比率。银行能不能借给你钱,要看你的企业中还有多少股东的钱。目前超市连锁行业竞争激烈,如果价格也变成主要因素的话,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能否掌握住比较健康的现金流量周转,可以说是难度非常高的事情。靠压供货商的钱去做扩张是难度很大的事情。在目前,大家还在交战中,负债比率应该低才好。一旦形成区域垄断、生意比较成熟、可以有效控制现金周转了,提高负债比率只是有利息支出的问题。从中国目前连锁零售业发展来讲,很难预计经营额会有多大的起伏,股东资金应该是主要资金手段。

朱 舫:我手上有一堆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关注外国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位比较悲观,想请在座专家估计一下,明年不说,就说后年第五届中国连锁业会议时,在座的人还剩多少?有人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非常担忧。请专家自由谈。

宁高宁: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看过一些统计资料,过去几年虽然营业额有些增长,但大家利润都很低,股本金也很低。过去几年,虽然我们国家本身经济环境不错,但外围经济环境不好,从1997/1998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很低,有通缩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应该是利润很高的,特别是消费品行业。随着变化,整个经济情况应该有所好转。连锁零售业每个人都做得比较辛苦,包括华润。

外资进来后,会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冲击?我觉得,这个行业是相当本土化的行业,因为从全球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大型连锁超市特别是消费品零售被另外一个国家占领。Wal-Mart在美国强,在南美也强,但很难做到占领法国,它有这个能力也没有做到,在中国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从其它行业看,例如啤酒行业,华润参与了4-5年时间,外资也同时差不多参与了5-6年时间,今天外资啤酒厂已经很少;在这个行业里,从生产、销售,一直到营销方式,并不太适合外资来做。又例如地产行业,没什么真正的外资,特别是住宅行业,包括香港的地产商觉得熟悉房地产,结果在国内做得也不是很好。家电行业更典型,慢慢地外资也出去了。连锁超市行业应该是有很强的文化根基在里边。很强的外资公司当然会给我们压力和竞争,但是不是说会把中国的、民族的企业一扫而空?不会的。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学习,我们看谁学得快。听Wal-Mart的人讲,Wal-Mart在南美开了十年店,南美人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到中国来了一年,中国人都学会了,连店面颜色都学会了。我觉得中国人有很快的学习速度。如果这个学习速度大家能把握好,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就能应对竞争。

当然,这里有个规模问题;规模是个大问题。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大家不应该用小业主的心态来看我们这个行业。小业主总想这是我的店,我应该怎么样,这样在规模上就有问题。如果大家用比较开放的心态看这个行业,找出自己在行业中的一个角色来,这个行业的民族资本就没有做不强的道理。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