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粤沪零售业差距谈


□孙 雄

广东和上海的差距在哪里?
我认为广东差距除了模式、结构、速度外,
更主要是理念和行为上。


商业零售业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而是个“常青”产业,是一个伴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产业。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现代商业零售业发展的热点地带。广东和上海虽然同为中国现代商业零售业发展的热点,但两地在发展的模式、结构、速度等方面各有特点。经过10年的发展,“粤”式和“沪”式的差距已经显现出来。

在2000年全国连锁零售企业百强排名中,排位前三名都是上海的商家,而广东最大的连锁百货业万佳仅排名13。广东入选百强的11家企业,年销售总额75.26亿元,仅占百强的销售总额的7.66%。这巨大的反差引起广东以及全国商家的震动和议论。

广东和上海的差距在哪里?我认为广东差距除了模式、结构、速度外,更主要是理念和行为上。具体在以下五个方面:

知识的差距

近几年,国际知名的商业公司纷纷进入广东,他们带来了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流通业的经营理念,带来了超级市场、货仓商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商业零售业的新业态。我们多年来工作被动,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缺乏预见和策划,不能主动地进行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这些方面都不如上海同行。对本土流通业的传统商业零售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对现代流通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业务,学习、学习、再学习,加快业态调整,跟上世界流通业发展的大趋势。

认识的差距

对现代商业这一产业市场、产业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下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立性、主导性、决定性认识不足,对现代商业零售业的管理体制、业种业态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变革认识不足,使作为最早接受现代商业零售业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广东在零售业规模发展上落后于上海。广东虽然有着丰富商品资源、购买力资源和商业资源,而且商贸流通企业商业企业的组织、规模和经营方式的变革等,也曾经在全国商业行业前列,但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旧的、传统的商业形态上,如各种批发市场。这些市场为大量的小商小贩发展提供了载体,但也有不少空置,或是有场无市,甚至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逃税漏税的“特区”,有的甚至成了藏污纳垢的庇护所。同时也给一些现代的大都市增添一层趁墟赶集的农村墟镇色彩,带来交通、环保等一系列问题。

广东的传统国有商业的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这几年由于对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组织、运作机制、经营方式、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直观地把“放”作为改革的灵丹妙药,过于简单地采取改、转、租、包、卖等形式,使广东的商贸流通产业,尤其是传统的国有商业在思想观念、企业体制、运作机制、产业结构、业态形式、发展资源、科技进步、经营管理等新体系建立的根本性问题上,基本上没有按照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模式得到很好改造。国有商业资源浪费、组织分散、“将”老“兵”弱、群龙无首,在广东流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下降,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少,业态越来越落后,经营越来越被动,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低。与上海国合商贸企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与在广东的外资和社会其他部门办的商业零售业快速发展的反差越来越强,与广东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不适应。

人才的差距

比较上海和广东现代商业零售业发展差距,上海之所以发展快,其中一个因素是在人才上。在上海,不论是政府商业主管部门还是企业,有一批对现代流通业理论和实践有研究的领导和经理,他们“用专家决策”,“靠行家实施”,培养和使用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新一代“技术型、专家型、行家型”的流通业干部,促进了上海现代商业零售业的发展。

而广东是既缺乏人才,又没有用好人才。不论是政府商业主管部门还是传统商贸零售企业的“职业”型干部,对管理现代流通产业的知识不多、手段欠缺、经验不足,有的仍然在用传统的思维、手法和习惯工作,欠缺对现代商业零售业的了解、认识,欠缺对广东商业零售业现状、特点的真实把握,欠缺对现代流通产业发展趋势、战略的考虑,这是广东商业零售业在现代化进程最致命的弱点。广东不缺一般劳动力,缺的是高级商业人才。如何创造条件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级商业管理技术人才参与我省现代商业建设、如何加快建立我省现代商业人才储备和人才培训,尽快培育出适应现代商业态发展,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和新一代“技术”型干部,是广东商业零售业现代化的关键。

政策的差距

进入9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现代商业零售业的发展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实行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结合发展。在发展初期投入了不少资源;在发展过程,政府在规划和行政调度、领导、指挥、协调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商业政策引导下,上海市现代商业零售业,尤其是本地国有商业零售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作为一种竞争性产业,其发展资源、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形式已完全由市场配置、选择和调节。现代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市场化行为,由市场机制推动,政府扮演的角色有限。在这样的商业政策引导下,国有商业零售业没有及时把庞大而又分散的资源进行整顿、优化、重组和集中,没有新资本增加投入,没有信贷支持,没能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在经营上,基本没有按照现代流通业的模式很好改造,除大百货公司外,在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零售业态上,在代理、配送、物流等现代的流通方式上基本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传统国有商业三鼎足立,是珠江三角洲现代商业零售业的特点。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珠江三角洲现代商业零售业,由于发展资源来源多元化,加上政府的商业政策,使投资者首要考虑的是投入回报的风险问题。如连锁超级市场,为减少投资,加快回报,本地商业企业在应用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时显得十分谨慎,冷冻设备、电子计算机管理的POS系统等投入少,对一些盈利少、风险大的商品,如蔬菜、水果、肉类等商品,也缺乏经营责任感和动力。虽然企业的盈亏临界点比较低,但欠缺长远投资,技术有机构成不高;欠缺主力商品,商品结构不合理。因此,和大资本,高投入、高科技的外资商业在市场竞争,时间一长,明显处于劣势。

定位的差距

上海市政府瞄准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不断提出商业发展的新思路,把商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列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的第三位,推动商业快速发展。政府在现代商业零售业的发展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在发展初期投入了不少资源;在发展过程,政府在规划和行政调度、领导、指挥、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上海将通过商业品牌推动商业资本向工业、农业、商业渗透。

商业向工业渗透。充分利用商业企业掌握市场信息、了解消费变化的优势地位,以零售为主导,连锁经营为基础,控制市场的终端网络,通过商业品牌形成了一系列头脑在上海,开发设计在上海,生产加工在江浙,销售全国产品的产业链,使商业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龙头地位。

商业向农业渗透。通过商业品牌开发食品工业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符合卫生标准的速冻食品、快餐食品、熟食制品、套菜半成品等,形成了家庭厨房工程产品系列,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还形成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价值。

商业向全国渗透。通过商业品牌的优势,商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迅速向长江三角洲和全国大中城市渗透,编织上海商业的零售网络。
工商联合、农商联合、商商联合,打好这三张牌,使上海商业的市场空间大大拓展。

而广东由于没有把现代商业零售业作为广东经济结构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欠缺覆盖全国的商业零售市场终端网络,从而使广东产品更多的需要依赖其它网络和渠道,市场通道的控制力度弱。

(作者为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