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青春做伴别家乡 ---------   石勃【华润酒精】  

 

有了空间注定就有远离,
有了时间也就无法回避别离。


又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在寂静一人的深夜,思绪注定要作一次宁静致远的旅行。一定是下午看到的那篇文章,蓝屹的《亲情之重》(《华润》2003年第71期)充当了这次旅程的向导。作者为何要去拨动这根心弦,奏响这首伤感让人不愿回味的歌?曾几何时,我不止一次地把这些深埋在心里,轻易不让它浮上心头。

尽管如此,还得感谢作者,感谢作者的这篇文章,使得我这次回程不再显得苍白。这期的《华润》杂志,我已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了我的妻子。不是企求想让她得到宽慰或是平衡,也不是希望得到她更多的理解,我宁愿背负更重,在重负下生活或许让人走得更坚实、更顽强。真的,只想让她懂得深度工作中的男人也有无法觉察的心痛。

有了空间注定就有远离,有了时间也就无法回避别离。离别苦哇,苦了两头人。

加入华润之前,我在国内一家很大的公司工作了十余年,其中有三个年头被外放到南美洲南太平洋海岸一个国家驻外工作,在那里我们有很大的投资,财务大权不能旁落人手,我被选定担当这样的角色。那时孩子还小在幼儿园,夫人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还要忙于工作,丈夫的事业一直苦苦地支撑着妻子平日生活的艰辛,按照华润的话说,那是典型的“年鉴”。初到异国他乡的我开始还新奇不止,不几日思乡之情跃上心头。每每此时,总是独自驱车到太平洋边,向西北方向遥望,凭着脑海中世界地图的缩影,让思绪穿越大洋,去搜寻家的方向、北京的位置。伫立海岸,久久凝视远方天际,海天一色。在这样的境况里往往迷失方向,任凭惊涛拍岸,置身于“千堆雪”中,让衣衫尽湿,满脸苦涩的海水模糊泪眼,深深咀嚼“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这时候的家是脑海中的一团思绪,但却无法随潮湿的海风而去。

佳节倍思亲。那是第一次在国外过的那个八月节,几个在一起的中国人带着啤酒和面包(没有月饼),在中秋夜来到海边。月亮升起之前的海面一片漆黑,不绝于耳是那阵阵的涛声,只有远处矗立的航海灯塔在孤寂的夜中发出忽闪忽闪的亮光,似乎在召唤远航水手的归来。我不敢想象那忽闪忽闪的灯光是亲人期盼的双眼,但却能深切感受到在黑夜中那灯光带给我心灵的伤痛。等到月亮爬上来,确有“海上升明月”的壮美,可是相隔天涯如何能共此时。海风清冷,却醉了今宵。

如果说是环境改变人,倒不如说是人在环境中的一种自我麻醉。过了半年,心中的思念布满老茧,反应不再如从前般敏锐。可是一封只言片语的家书却让我透彻心扉。那是一封越洋的书信,打开信封只有一张纸,纸上只有我五岁的女儿歪歪斜斜写下的一句话:“爸爸,我爱你!”。看着这歪斜的字体,百感交集。脑海中浮现孩子年幼的身影,青涩的她如何能够懂得这深厚的爱的含义,一定是她母亲抒发了自己委婉的情怀。有人说心灵得不到感动就象干涸的树苗长期没有被浇水,寓意于孩子的一句话,让我的心灵在亲情中得到洗礼。从此远离的日子,在我心中总是保有一份的亲情,感受一份独特的清醒。

一年一次短暂的探亲,转眼就要折返回程,相聚的喜悦很快就变成别离凝重的心绪挂上心头。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总是最难过的日子,我总是尽量回避看着妻儿的眼神,不是我不愿去面对,而是我实在没有勇气去拥抱她们。清晨悄悄离开家踏上远去的征程,不忍心惊扰孩子的梦乡,任凭妻子泪眼婆娑,真是悄悄的我走了,不曾带走半片云彩。

加入华润,从“年鉴”变成了“月刊”,较之从前有了诺大的进步,但无论如何别离总是一种惆怅。

生活馈赠了我们很多,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想拥有的东西,很多事情注定要作出选择或取舍。作出了选择,我们真的需要有准备去承担。生活的重负往往总是落在不屈的脊梁上,为了生命别样的意义,我的同事和家属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坚强些,再坚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