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量化--------- 李书文【华润励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小心求证,大胆去干。


原来在内地工作时,年底的述职报告里,几乎都能看到“形势大好”、“干劲很足”、“一定认真”、“加强管理”等诸如此类的言辞,而在年初的工作计划里,同样是“一定完成任务”、“保证增长”、“拼命工作”等,现在我再看到这种不痛不痒谁也无法考核的词语我肯定会大笑了!这些模棱两可的汇报或计划倒也无关紧要,因为从没有人把它当回事。最要紧的是在决策层面上玩这类把戏那可真是“天大的事”(李其语)。有笑话说某些领导(实际上是大部分中国领导)决策是四拍。第一拍是拍脑门,遇到问题不是认真分析、精心计算、反复斟酌、权衡利弊、而是拍拍脑门,计上心来,行与不行,全是主观臆断。第二拍是拍胸脯,遇到有人置疑、反对意见、领导询问、仍然是不经思考,拍胸脯保证,“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吧,包准没错”。第三拍是拍大腿,这是遇到了不经过缜密思维造成了严重后果,不去总结教训,而是拍大腿后悔不迭,“唉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些呢”?遇到有人追究责任,处罚不良后果,就有了第四拍,拍拍屁股走人,溜之大吉了。看者好笑,说者辛酸,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凝聚力、在这四拍中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原来我有一分公司经理,业务差的一塌糊涂,可后勤加班费多的惊人。加班费都还是以小时计算的,有的甚至是以半小时为单位,逢上节假日一个小时要当做两个小时补发。我当时气得咬牙切齿,这位先生倒没搞什么猫腻,而浑然不觉下面人骗着他舒服。你想想,管理者不在现场(也不可能在现场),让下面人填表格说了算,谁能保证自己没有私心,填2个小时加班和填4个小时有何区别,谁来检验?!我让他立马整顿,没想到他给我了一个信誓旦旦的报告,说以后一定加强对加班的管理云云!我的天呐,什么叫加强管理!怎么操作!后来出台了关于设计、报价、安装等几个部门的加班补助办法,调出了近几年每个月这几个部门的工作量,核算出了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量,然后计算出了非正常时间的工作量(即加班工作量),再将加班工作量换算成加班时间,然后以加班时间算出加班补助,以此计算出的加班补助作为参考,设计出了一套以工作量为基础的加班补助系数。然后以每个人的职务、职称、工作量大小、工作性质等不同设计不同的权数,整个加班补助体系就出来了。比如本月完成销售500万,设计部经理的加班权数为1,加班系数为本月销售的0.05%;首席设计师的加班权数为0.7%;安装部主管的加班权数为0.55%,则可以计算出经理的加班工资为:500万*0.05%*1=2500元;首席设计师的加班工资为:500万*0.05%*0.7=1750元;安装部主管的加班工资为:500万*0.05%*0.55=1375元。实行这套办法后,需要加班的都知道主动去加班,工作变主动了不说,加班费还因此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多。那多出来的1/3就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跑、冒、滴、漏。 我在这说的是量化的问题。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是凭感觉,也就是定性分析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思维惰性造成的,因为它方便,因为它易出结果。

张五常自称是不懂数学的大经济学家,也称自己三十年不读书。原来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现在再想想,不懂数学的经济学家不但永远拿不了诺贝尔奖,也永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陈嵘是我们的决策统计学教授,听了他的课感受就更深。不但在决策上,就是在赌马、买彩票、买股票等方面都有专家在做一笔一笔的计算,外行老觉得这是命中注定,内行永远都是行之有据,胸有成竹。(多险恶呵!)

和朋友闲聊时,这个说那个项目不错,那个说这个项目不错,听来听去,还是全凭感觉,或者是谁谁做赚了多少钱,回到家里细想,拿起笔来算算时,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才会大吃一惊,事情远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哩。

年龄越大想的就越多,想的越多就越觉得事事可怕。等你什么都计算好了,机会没有了。你什么也不管,拍拍脑门就上,可能死的也快。这种苦恼肯定是存在的,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件事情,没想好之前再大的好处也不要干,等一旦想好了,就不要太瞻前顾后,大胆地干吧。我还想说:“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在决策的时候,一定尽可能量化地去分析,使自己一开始就知道将来会活在哪,会死在哪。”正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小心求证,大胆去干。

 

[作者系华润励致家私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