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以义制利——晋商启示录 --------- □ 张蕾【华润雪花啤酒】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秋雨散文》中有一章叫“抱愧山西”,余秋雨描述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象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由此可见山西之富。晋商称雄中国商业界达数百年之久,在其鼎盛时期,如果要评选出当时的“中国百富榜”或是“年度经济人物”前十名将皆由晋商占据。

恰好,最近央视经济频道热播大型人文电视专题片《晋商》,看过后记住了几个小故事,现在拿出来以飨读者。

离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不到五十公里,有一个叫车辋的村子。大约一百年前,村子里曾住着一户叫常威的商人。常氏家族的宅院,今天依旧坐落在村子中央。整个宅院占地150亩,共有房屋一千五百多间。据史学家估算,当时常家的财产超过1000万两白银,堪称富可敌国。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之后,常家对自己经营的商品仍然没有一丝马虎,大生意是这样,小生意也是这样。比如旗下杂货铺瑞隆裕,进货从来都是到最好的地方去进。比方沙锅一定是要去平定的。磨香油用的芝麻,只选平遥的,因为平遥芝麻个儿大、皮薄、出油率高、油质好。麻,要去东山一带,进回来以后自己打。就是现在老人们还在说,瑞隆裕的麻绳如何如何,别地方一条绳子用三年,它可以用十年。更可贵的是,光绪三年,山西等省大灾3年,以牲畜为脚力的中俄茶叶贸易受冲击最大,由原来的20万担锐减至8000担,常家的茶叶生意几近瘫痪。但就在这个艰难的时候,常家却拿出了3万两白银在府中修戏台,当时常家规定“凡抬一砖者,皆有饭食”,大灾3年,常家的戏台也修了3年。常家人以此方式变相行善,保住了乡民的自尊,用心可谓良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很多王公大臣及富人仓惶出逃,连金银细软都来不及收拾,只随身携带了日升昌的银票。当时的情况是日升昌北京分号的银子被抢,帐本被炬,很难查别难民所带的银票真伪及数量是否正确,如拒绝兑换等总号把帐本重新查证一番也在情理之中。但日升昌对前来兑银的难民从不拒绝。当时中国的金融信托事业并没有多少社会公证机制和监督机制,即便失信也几乎不存在惩处机制,因此一切全都依赖信誉和道义。等到战乱过后,北京分号重新开业时,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纷纷前来储银。日升昌以甘冒风险的代价取得了名利双收。

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只是取了乔家大院的一些角落而已,到辛亥革命时,乔家大院所掌管的大德通由第三代掌门人乔映霞主管。1926年冯玉祥向乔家摊派数十万两白银,令其实力大亏。到1930年中原大战,山西军阀阎锡山战败,导致山西内部使用的晋钞迅速贬值,与新币兑换为25:1,但大德通坚持以1:1为储户兑换新币,造成30万两白银的亏空,2年后大德通悄然歇业。

乔映霞当时算过一笔良心帐“大德通这种商铺就算亏损、歇业也不至于衣食无着,普通百姓受此灾难,怕是生活都难以为续,孰重孰轻,不言自明。”乔映霞说这些话时,面色平静,大义凛然。

对比现在一些商人的做法,就不难看出与晋商之间的差距。曾经号称“中国首富”的牟其中,上海首富周正毅,福布斯老二杨斌,这些人为了名利不惜以身试法,假帐、丑闻不断暴出,最后一个个落得身陷囹圄。曾经的央视“标王”三株、小霸王、秦池等只是追求片面的轰动效应,而不重视自身的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导致现在全都在市场上难觅其踪影。俗话说:“名利如刀,财色毒药”,如此观之,果然不假。

明代一位山西著名商人王现说过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其实商业上的一时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如何让企业持续发展下去,成为一个“百年老店”,才是一个企业家真正的成功。晋商可以长达数百年的称雄中国商界,看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的确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以义制利、以质为先、以仁为本、以诚信通天下,这是晋商数百年所遵守的信条,其实这是亘古不变的商业真理。


[作者系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