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榜 样 --------- 王桂艳【三洋压缩机】  

 

他们为公司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才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囿于个人素养一向“字”浅“文”疏,对于垒字的活,我向来不感冒,避而远之。此次在年会上非常“幸福”地得到《华润》杂志温馨感人的约稿信,内心着实诚惶诚恐、寝食难安。

从1993年加入沈阳华润三洋压缩机以来,我与公司共同历经了十年的风雨里程。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从30万台发展到目前的360万台、至2006年以后预计的600万台,伴随着公司的成长,我与其他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在实践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锻炼,自己也能感觉到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经过十年的体会,我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董事会的正确决策、总经理及管理团队的有效指挥,然而,超过公司员工总数的80%的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及普通管理人员承担着创造价值(利润)的具体工作,他们为公司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才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这么些年来,我在公司一直从事工艺技术工作。刚接触的时候,书本与实际的差距,令我十分被动和沮丧。是我的同事们在工作中无私地帮助,才渐渐将工作上手。尽管从事工艺技术工作的同事由于或升迁或岗位变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位同事,无论新老、无论年龄大小,他们的工作都能让我受到启发、受到帮助,也常常让我感动。尽管习惯了与工卡量检打交道、对“小方块”从心里打怵,我仍然希望籍此机会、借《华润》一角,向大家介绍几位目前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权作向所有帮助我、支持我的同事们的一份感谢。

吕斌,一直从事工艺工作的老工程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从1998年调入当时工资很低的华润三洋,自认华润是个发展潜力很大的企业,所以不顾当时原企业的全力挽留,毅然从原企业调出,融入到华润这个大家庭中。在近6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了公司全部电机生产线所用工装的国产化工作,特别是压铸模具、高冲模具国内匹配的实现,打破了压缩机行业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模具这一局面。(据悉,他的工作成果已经让整个中国空调压缩机行业受益)。他的工作,大大降低了企业相关的生产成本,为公司每年节约近千万的费用。

毕明新,年三十左右的老工程技术人员,毕业至今一直敬心敬业的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艺管理工作。在公司第三期、第四期项目建设过程中,一直担当装配生产线工艺工作,出色的完成了紧张而繁重的建线工作,使装配生产线顺利达产。在15F生产线改造生产15F/20F兼容生产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泵装、总装生产线的全部工艺改造工作,并使20F产品顺利达产,为公司渡过销售调整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武金喜,是公司颇有建树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1999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冲压生产线的工艺工作。在此期间,独立开发研制冲压件所需各类级进模具,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安全系数,是一位深受一线操作者拥护的工艺人员。他在板材材质的改变(冷轧板改为热轧板)等方面进行工艺改进工作,至今已使外壳、上盖的单台成本降低3元以上。他也是一位为公司每年节约近千万级费用工程师。

娄奎彬,是公司公认的焊接技术专家,也是特受制造部门欢迎的一位年轻工艺员。自入厂以来,经常与一线的夜班操作者一起工作到凌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难题,使他受到员工的尊重和喜爱。在五期15FDC样机生产过程中,他负责整个五期项目最难实现的上轴承生产新加工工艺工作,从设计到安装、调试仅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就加工出合格的工件,此工件的成功加工完成,深受日本专家的好评,认为沈阳华润三洋目前年轻的技术力量已有自行进行新工艺的开发及研制工作的能力,增强了对五期项目成功的信心。

当然,工作在各自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止这些,还有商品开发部、工程技术部等部的技术人员也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公司稳定的发展努力工作着。只是此次篇幅有限,只能先挑我最熟悉最近的同事来介绍,希望下一次还能有机会介绍更多的同事。

最后,我想向所有同事再说一声,“谢谢!”。

 

[作者为沈阳华润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