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突破封锁线》拍摄花絮 ---------  □ 雪仙 郝捷 等  

 

经过半年多的资料准备,《突破封锁线》专题片终于开拍了。

华润史项目组的“香港联络站”迎来了央视10台的朋友们。他们一行四人:导演、编导、摄像和摄助,除了导演“成熟”些外,其他都是很青春的年轻人,可谓兵强马壮。接下来的一周,天气也一扫梅雨阴霾,艳阳高照,为拍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此次拍摄的主旋律。

花絮一:着装问题

来香港拍摄之前,摄制组在北京华润大厦做人物采访,忙碌了一上午到了午饭时间,“北京联络站”的薛清华十分热情地推荐大家去华润大厦四楼吃自助餐。一行人走下电梯来到餐厅门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边贴着的对就餐者的“着装要求”:“请勿穿着运动鞋、牛仔裤和短裤进入”。

华越导演看看自己的旅游鞋,又看看弟兄们的牛仔裤:问道:“短裤都穿了吗?”大家赶紧点头,华导说:“这饭没法吃了,有女士在身边,脱掉旅游鞋还行,再脱有点困难,咱们走吧。”

一行人笑着离开了北京华润大厦,自此,摄制组根据这个着装要求对于“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制定了统一的着装标准:正式场合,不可以穿旅游鞋、牛仔裤,短裤一定要穿。

花絮二:“组传”疾病

4月4号,为了拍摄五丰行上水屠房的开市,摄制组清晨五点就起床了,拍完肥猪们的公寓,大家的身上都浸透了猪八戒的味道。吴学先大姐说:“现在是十点二十,20分钟时间,回房间冲凉,下一站是香港图书馆,决不能把味道带到图书馆去。”小赵说:“可不可以先吃早餐啊?”吴大姐爽快地说:“方便面。”

在香港图书馆拍解放前的老报纸,忙到下午3点半,吴大姐说:“下一站,采访石化集团总经理。”

采访现场连拍带录,要保持绝对安静。忙碌了10个小时的同志们又渴又饿,吴大姐忍不住咳嗽起来,摄影师小赵也附和着咳了一声,接着,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咳嗽起来。导演无奈地宣布:暂停。华导严肃地问:“怎么了?”大姐说:“嗓子有点痒。”华导问手下的年轻人:“你们呢?”小蒋说:“是‘组传’疾病。”

花絮三:Morning Call

拍摄“三趟快车”,有一组活猪下车的镜头,华导和摄影小赵跃上猪栏,准备抓拍。卸车开始了,师傅们钻进车厢,唱出类似于“人猿泰山”的歌声,呼唤小猪们下车,“欧~噢欧~噢欧~”,声声此起彼伏,小猪们相挤而下,连滚带爬,溅起一些猪粪,华导不幸中招,他一边擦一边兴奋地说:“多么富于感染力的呼唤,以后我们起床的Morning Call就用这段吆呼声吧。”他唱“欧--”,我们跟着唱“奥欧—奥欧—”,练习成功,大家一片哄笑,师傅们也一起笑。




花絮四:打死也不说

一天下午,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到跑马地一带寻找杨琳等老前辈当年住过的地方——成和道16号。为了确保无误,我们请80多岁的许莹阿姨随行。房子已不是那座房子,街道也不是那条街道,我们走了好多冤枉路,终于找到了一个门牌,上面写着“成和道”,在拐角的地方,我们找到了14号、18号,就是不见16号。一行人在十字路口上找来找去,郑文铁说:“这里好面熟,好像常董办王京平副总家就在楼上。”

大家一片惊呼,赶紧打电话问,然后争着跑过去按门铃,王总果然在家,大家一齐喊:“下——来,下——来”,王总从22层下来,女士们立即开始声讨:“你就住在成和道,为什么早不交代,害得我们满世界乱找?”

王总尴尬了一秒钟,然后恍然大悟,说道:“成和道?华润电台所在地?打死也不说。”

花絮五:导演的NG

由于人员有限,所有的随行人员都有担当群众演员的重任:宋璐饰演路边读报人,郝捷饰演超市买肉女,司机饰演街道清洁工,大家无数次地在街上充当路人甲乙丙丁。毕竟是第一次出镜,每个人都有被导演NG的情况,有的还不止一次。终于,大家盼来了导演亲自饰演杨琳离港的一场戏,情节是:导演身着西服,手提一只行李箱,登上香港街头的叮当车。叮当车来了,导演提箱上车,进闸的时候,箱子翘了起来,很明显,箱子是空的,穿帮了。于是,在摄影小赵的带领下,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叫:“NG,重来!”

讲一些真实的故事


电视片的拍摄必须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为了搜集历史资料,“华润史”小组的同事们用大半年的时间翻阅文件:在中央档案馆,四个人查了两个半月,抄录了300份文件;在商务部和华润档案馆,我们做足了半年功夫;在香港图书馆,我们把1938年以来的老报纸翻了一遍。此外,还采访了60余人。

把历史用记实的手法搬上荧屏,并不容易,为此,华导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再现”,他让“演员”表演当时的一些情景:背影、皮箱、脚步、开门,等等,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据说这是当今拍摄纪录片的新模式,华导用传统手法拍过《邓小平》《毛泽东》,现在他想尝试一下新手法。

如果一切顺利,专题片《突破封锁线》将于6月中旬在央视10台21:10播出,欢迎大家收看,我们希望能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