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像经济学家一样看世界
前不久深圳的茂业百货连续72小时夜以继日地营业,大减价外带买100块送108块之类的优惠,因为商家的架式有点惊世骇俗,所以轰动一时。有一个购物狂据说从早上九点进场,直至第二天下午,实在逛不动了,买了足够了好几年穿的衣服、鞋子、袜子之类的东西,花了近万元才离去。至于我,虽然那段时间路过东门很多次,却以一种看破红尘的姿态毫不动心,因为已经被这种买多少送多少的搞法弄怕了。

商场打折优惠在普通人眼里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但在像《卧底经济学》的作者蒂姆等经济学家眼里,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他们会提问:“大减价是要降低商店货物的平均价格。本来整年可以只降价5%,但为什么一年要降价两次,每次降价30%呢?价格变动给商店带来很多麻烦,因为他们需要更换价签和广告。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自找麻烦、把价格搞乱呢?”在书中,蒂姆认为,大减价是进行自我定位的有效方式。有些顾客到商店挑选、比较很久才出手购买,有些顾客则相反,所以对商店来说,最好是用高价套住忠诚(或懒惰)顾客的钱,再用低价吸引住便宜货买家。

中间价位没有好处,价格不够高,无法从忠诚顾客那里多赚钱;价格不够低,无法吸引便宜货买家。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如果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即使对价格最不敏感的顾客,也知道哪里能买到便宜商品。所以商店不能坚持高价或低价,而应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蒂姆的意思是说,价格一旦确定下来并保持稳定,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得出哪一家最便宜,哪一家最贵,如果你的价格恰恰处在中间梯队,会非常不利,因为中间价既吸引不了平民百姓也吸引不了高端客户。

所以从博弈论角度讲,时不时地搞乱价格,使自己不断调整以争取到价位与市场最均衡的位置,才是价格竞争的最优策略。

“卧底”两字颇得今下国内图书市场炒作、故弄玄虚等营销手段之真昧,其实这是一本写得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作者蒂姆?哈福德是一位多栖经济学者,经济界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既在牛津大学做过教授,也在某石油公司担任过企业经济学家,更在世界银行做过,。而此书则是作者在担任声名显赫的伦敦《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作家时的产物。能够在《金融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质量是绝对有所保证的。 就内容而言,此书可算是相当全面,有效市场、垄断、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博弈论、全球化,这些经济学中的热门话题一个都不能少,而《金融时报》的风格也保证了作者把这些问题写得浅显而又有趣。

相对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平铺直叙,萨缪尔森《经济学》精致高深,《卧底经济学》走的是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畅销书路线,或者说,授业解惑之余还能解闷是它的特色,用经济学家的视角审视世界,以经济学的方式观察生活。所以,“卧底”一词并非形同虚设、虚张声势,蒂姆要在书中扮演起侦探的角色,深入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试图还原事件底下的规律,现实背后的真相。他似乎着力于指出,在经济学的显微镜下,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然而,这说得显然不够彻底,其实从加里?贝克《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开始,到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再到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的《魔鬼经济学》以及眼前的这本《卧底经济学》,它们都在叙述作为经济学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功能: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煽情的说法是,它揭开了真实世界的伪装。
[本刊 宋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