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
——《华润》杂志2006年读者满意度调查
 
自从去年最后一期的杂志发出后,编辑部同事的心情就急切而忐忑,因为那一期杂志上附有杂志的读者满意度调查。我们像小学生一样地等待着读者对我们一年交出答卷的评判。终于,发自网络和邮局、来自华润内外的问卷反馈回到我们手中:

“这本杂志有许多文章我当作范文来学习、欣赏,一个企业的杂志能做成这样确实很不容易……”【南京·李真】

“我是今年应届毕业生,7月份开始正式在华润,每次华润杂志送到公司里头,我都是第一个抢着看杂志的人,华润杂志给我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杂志。”【华润水泥·徐华师】

“第一次看到《华润》被杂志的设计风格所吸引,但是详读内容后更是感动,每一次看完后都是拿到家里让家人欣赏,不知不觉中有发展了更多的《华润》迷。”【华润东阿阿胶·王鹏】

“《华润》办的非常好,作为为华润服务的一家银行,通过《华润》可以更好的了解华润,学习华润,服务华润。”【洛阳·刘学武】

“作为企业内刊,《华润》近乎完美,并在不断地征服更多懂得欣赏的人。非常喜欢它的设计风格,感觉书卷气极浓。清丽而脱俗。”【杭州·潘群敏】


……当看到这样的评语,我们欣慰于一年的努力得到认可。这一年,读者给我们发来几千篇稿件,字里行间透着真知灼见,篇篇小文情真意切,意见与建议中肯关切。这一年,随着集团基业的发展,我们的读者也在扩大,华润杂志上开始多了署名来自华源和深国投的文章。读者群体遍及中华大地大江南北。

“流通渠道还应增多点,很好的杂志流通面不广。”【武汉·梁君】

“‘一线传声’应多反映集团基层员工的所思、所想。”【河南偃师·后永杰】

“增加一线的声音,加强互动。封面如果像去年的,加以彩色更好。” 【德信行·毛慧明】

“企业杂志的通病是:一涉及本企业即不实话实说或深度不够,而在不涉及企业的情况下,写得却很流畅,也很真实。只有员工爱看的刊物才是成功的刊物。只有将心里想的真实的写出来,就会有读者喜欢。” 【黑龙江肇东·赵洪新】


……当看到这样的评语,我们羞愧于自己的欠缺与不足。这一年,如何让一篇谈论啤酒的文章不会让经营万象城的同事读起来觉得乏味?如何让一段来自无锡的风花雪月也能唤起大江南北其它数万读者心底的戚戚然?如何让《华润》既是经理人的案头锦囊,也能成为普通员工的枕边书?——这些问题一直在考验着本刊编辑。

“希望能多增加一些帮助基层员工学习管理方面的文章,以便培养员工成长学习,激励员工。也是为培养管理人员做出进一步的工作。”【深圳·别少南】

“能否更多一些创业者的感人案例、故事”【合肥·赵文武】

“要充分利用“插图”的版面,把这部分版面用来刊登华润员工的照片,比如:个人照、企业照、工作照、集体照、艺术照,当然,可以对照片做一些艺术处理,这样的好处是:员工不仅阅读,还会因为照片与自己有关而收藏。能提高“珍藏”数量。美编要注意搜集照片。”【集团董办研究部·吴学先】


……当看到这样的评语,我们欣喜地明白了今后前行的方向。这一年,为加强编读互动,编辑部举行了读者座谈会。约请深港两地的部分联系人,听取大家对杂志有哪些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一年,为了加深了对一线业务和经理人及员工的感性认识,编辑部同事先后赴东莞华润混凝土、华润雪花啤酒(东莞)公司、中威预制件和东莞华润水泥厂、华润(深圳)、华润万家等利润中心学习参观,深入企业车间、工地、门店,与利润中心经理人沟通交流。驻扎工厂,体验一线普通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看着读者来自五湖四海的来信,突然想到,通过这本小小的杂志,十几万华润人已经凝聚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你未曾见过我,我未曾见过你,但我们已然一家。新的一年,华润杂志同华润全体员工一道追求做得更好,矢志成为华润名副其实的一张大名片。我们将秉承“文化创造价值”的理念,为华润的生意和生活创造积极影响。2007年,《华润》因您更精彩!

附:
2006年度“我感动”优秀征文:
《亲情无价》(邵均平)、《小邓其人》(张谦)、《流花桥·米兰花》(黄新声)
(以上三位作者将获赠由华润置地送出的礼品一份)

2006年度《华润》杂志优秀读者:
张忠栋、李真、彭蕾、赵洪新、徐华师、张攀、张清、李丹、梁光、潘群敏、任达青、吴学先、林巳延、后永杰、宋少丹、梁君、马正国、胡晓良、张量、杜宣、寇娇、于跃,张洪民、王善、方明、易联奎、黄声新、张晓辉、刁宁波、熊诗梅
[本刊 陆文俊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