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管理工作的本质
有勇气和能力探讨一件事情本质的,一定是大师级人物。1973年,还是愤青式学者的亨利·明茨伯格正是凭借《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登上了管理大师的地位。他开创的对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迄今仍无人能够超越。

虽然30年前,大师已经给出了管理工作本质的详细阐述,但时至今日,如果问问那些踌躇满志的MBA们,什么是管理的本质?恐怕还是那句:管理?不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五项职能吗?看来,现代人对于管理学古典学派创始人法约尔1916年的观点还是虔诚得很。

大师就是大师。1968年,明茨伯格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就读期间,他决定忘掉法约尔关于管理五项职能的结论,而是选择五名首席执行官进行日常的观察研究,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工作中的管理者:通过结构式观察判定其活动、角色和计划》。《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人对于管理者的实证研究而写成的。

完全不同于理论家们定义的管理者是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英雄,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深思熟虑,充满了秩序。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管理工作呈现如下六个特征:1)工作量大,节奏快,根本不可能深思熟虑;2)工作短暂、多样、零碎,大多数工作流于表面;3)管理者并不是真正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重要性排序,而是关注需要即时应对的事情,没有排到日程表上的事情,很少得到关注;4)管理者更注重口头沟通,不喜欢使用正式的邮件;5)管理者介入组织和关系网之中,而管理者同组织外部的联系被传统的管理研究大大低估了;6)管理者不是组织内部那个谱写乐曲并指挥演奏的指挥家,相反,管理者工作充满了被动反应,更像是被几百人摆布的牵线木偶。

这些特征描述,对于那些深陷管理事务中无法自拔的精疲力尽的管理者们,多少是个安慰,至少他们发现,天下的管理者,原来是一般累的。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茨伯格将管理工作归纳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三类活动,对应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三大类角色,而这三类角色又可以细分为十个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来源于管理者的权利和地位,具体包括联络者、领导者和名义领袖三个角色;信息传递角色源于管理者人际关系角色及其拥有的信息访问权,具体包括监控者、传播者和发言人三个角色;决策制定角色源于管理者的权利和信息,包括创业者、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个角色。

十个角色构成了一个整体,无法把其中的一个角色剥离出来,否则其他角色就会受到影响。十种角色还说明,管理者在组织内部被看成是多面手(万金油),实际上却是扮演多个角色的专家。

研究表明,所有的管理者都充当着这十个角色,说明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相似性,但不同的管理者担任这十个角色的侧重点或者担任同一个角色的特点会有不同,这就是差异性,影响这些差异性的,有四个变量:环境变量,主要是组织规模和行业;工作变量:主要包括工作的层级和职能;个人变量:包括任职者的个性和风格;情景变量:主要指个别工作中的暂时特征。这四个变量的特定组合,决定了管理者10个角色的侧重和承担每个角色的特点。

所谓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在4个变量的影响下,管理者在3个类别的管理活动中,如何充当好10个工作角色。这个本质属性,不只是描绘了企业管理者、政府总统,也包括医院院长、学院的系主任,甚至包括街头帮派大哥。认定总统同街头帮派大哥在管理工作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是大师的智慧。

大师还发现,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其工作负担总是过于沉重,压力巨大,而这种压力导致了工作的表面化等六个特征,而这些特征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工作的压力,管理者因此陷入“怪圈”。为了帮助管理者走出这个恶性循环,明茨伯格对于管理者、管理教育者、管理学家和研究者都提出了忠告和建议。这些忠告和建议今天读来,仍然如沐春风,清新可人。

谈管理工作的本质,不能回避的一个命题就是,管理工作本质上是不是科学?关于这个命题,大师的回答很干脆:证据显示,管理工作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管理者不是根据科学分析所描述的程序而工作。对于当时盛行的将管理工作程序化的努力,大师认为,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程序”,可惜这些程序都还“锁在”管理者的脑子里,还没有被研究者“挖掘”出来,等到真的挖掘出来并模拟成功,管理科学才真正出现。

看今天的管理工作,似乎管理者还没有从那个“怪圈”中挣脱出来,而所谓的管理科学,好像也还在襁褓中,不知道已经年届古稀的明茨伯格先生面对此种现状,将做何感想?

或许大师会接过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衣钵,慢条斯理地说:让我们谈谈《人性的弱点》。
[集团人事部培训中心:郝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