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都是好事情,该是值得一记的

广安旧事
 
孙尧【华润置地】
公司的项目就在广安门外。常常路过这里,想起一些旧事来,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

原先,一进广安门遇到的第一条胡同叫做南马道,进口正南是空地、菜园子。旧时的马道是为登临城垣而修筑的,之所以修成道是便于马匹上城。马道往往筑于城墙两侧。此处马道位于广安门南边,故曰南马道。有城垣的时候,紧贴城墙根而来是一条众人习惯走出的小道,顺着城墙走,能到右安门。往东拐是过去能走骡马大车的大道,通南线阁、干面胡同、香儿胡同到糖房胡同。贯穿广安门内大街临街房的后侧,牛街以西的那条胡同,人们习惯称之为后街。乍一看来有些徒有其名,原本不长的道路,远没有街市的派头。而今后街比大路上的正街也毫不逊色。登莱胡同往东就是德源胡同,过了白广路是德泉胡同,都是起了新名的老路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正街。君不见,餐馆、旅店、发廊、电动车行,小门面一家挨一家,热闹非凡,赶上饭点更是熙熙攘攘,入夜时分霓虹灯彩一片接一片。我看了难免感叹这历史的时段,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广安门城墙拆平以后修成马路,朝南的叫南顺城街,朝北的叫北顺城街。修立交桥把南北马道拆除,马路拓宽,现在叫广安门南北大街。南北走向的南马道、北马道自然就消失了。幸而南马道还保留着东西走向的一段,北马道就什么也没留住。在白广路往西的一段后街上,路北有三个门,分别从西排看是一得阁后门、顺兴大车店后门和广安戏院后门。

众所周知的一得阁是老字号,出墨汁,在琉璃厂。要是广安门大街也有一得阁,知道的人就很少。据说一得阁在广安门的店铺有三间门脸和一个狭窄的过道门,磨砖对缝,拱券门,五个砖柱直通房顶连着女儿墙,上面是砖雕装饰,西洋风格的样式,很讲究。三间门面预留的拱券门口是没有分开的,上方留着小窗,下面贴地是缝合铁篦子的通风口。过道门上是砖雕的字,也就是店面的名字。院里住着守店的人家,很随和,跟街坊四邻关系十分融洽,主人常坐在房前的石阶上闲聊。院后门专供车辆出入,并不常开。门上有两个铁门环,也常常关着。

广安戏院是公共娱乐场所,知道的人也不多,也不会有什么记载。听老人讲,广安戏院存在的时间很短,又非常简陋,地点在现在维景国际大酒店东侧,登莱胡同西边一点,原是棉花店,关张以后改成戏院。棉花店有个大罩棚,用来加工、打包、存货,层高比周围的房子高出许多来,天窗一圈的玻璃豁亮豁亮的,又遮风又挡雨,搭个舞台按放座位即可演出。一个写着“广安戏院”的大牌子挡住棉花店的牌匾,开个售票窗口:拆去拦柜装上隔扇;留个小门就能检票入场;演出结束撤去隔扇,便于散场。没怎么改动,棉花加工车间就成了演出场地。在南城,菜市口附近居住着众多的梨园行人士,但附近并没有他们演出的场所,最近也要到珠市口的华北戏院,所以广安戏院曾经热闹非凡。如今在丽泽路万泉寺附近,有中国戏曲学院。这所闻名于梨园内外的学校选址于此,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时,北线阁一进口路西就有棚铺、家具铺(旧时家具铺只租赁,不卖;生活用品如桌椅板凳、茶具餐具、香炉被褥应有尽有。)请棚铺搭舞台向家具铺租条凳,戏院就开张了。后门是演出人员出入的通道。每天日夜两场,中午一过开始“敲通儿”(旧时剧团演出前擂鼓,召集观众叫敲通儿,敲一阵,停一会,再敲;叫头通儿,二通儿,三通后就开戏。)三通儿之后,演出开始。坐在后院,连道白都听的一清二楚。戏院设有弹压席,请几位要人坐镇。观众席的最后,放张八仙桌,四个条凳,他们坐那喝茶看戏。

戏院观众席位是条凳,当然不能对号,看戏人多时只好站着。舞台是棚铺搭的,铺的地毯年头久了,吃足了尘土,要是赶上武戏,真所谓红尘滚滚。前几排的看客,只好起身后退,远离红尘,武打过后,台上偃旗息鼓,台下尘埃落定,各就其位。虽然如此,广安门的人们也乐在其中。京城流行的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都在这里演出过。这一带的孩子顺理成章都成了戏迷,模仿演戏成了日常的游戏。戏院关张后,这片房子就闲置下来,直到最后作为危房拆除。

旧时的广安戏院是广安门一带的第一个公共娱乐场所。听说不久的将来就在我们项目附近要建一座国家级的戏剧院和市级的完全中学,看来都是好事情,该是值得一记的。
[作者系华润置地北京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