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我们的立法者和普通大众能多一点经济学知识,很多的学费本来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它对指导我们做个人决策也许作用不大,但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很有价值。这是因为,公共决策的制订是一个政治过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于认识水平,也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那些隐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从而减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虏的可能性。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现实中,人们总是喜欢免费午餐,这不是由于他们不理性,而是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为自己支付午餐费,除非制度规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比如说,当一些人希望政府控制价格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自己为获得同样的东西少支付一些费用,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类似地,当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限制某些行业的准入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而非维护市场秩序。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社会就会陷入“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选择吃免费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摆脱“囚徒困境”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市场经济。价格,利润,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

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祷
我记得马克思曾说过一段话:物质不够丰富时,工作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工作围绕物质而动;当物质丰富之后,人也需要工作,那时工作就成了人生的精神享受,不工作不劳动就难受。原话已经记不清了,大体的意思就是这样。而我以为,在物质不丰富时,尤其要把工作当成人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更愉快地工作,提前进入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的精神状态。
有人说,具有精神享受的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所以要通过工作获得精神享受,应该寻求更高级的脑力劳动。我的体会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什么差别,一个木匠,要做好一条板凳,也需要动脑筋;如果他对板凳要求完美,所动的脑筋就更大了。在亲力亲为下,几根木头变成了一条漂亮板凳,其幸福感不亚于作家写了一部小说。作家是脑力劳动者了吧,可是也需要去打字,也需要长时间伏案的体力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精神享受的指标都是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幸福感。这幸福感是从工作开始那一刹那间就产生并持续增强的,而不仅仅出现在工作成果出现之后。工作过程也是有美感的,比如流程的美,从中你也能获得幸福感。完美的工作过程必然导致完美的工作结果。
佛祖释迦牟尼谈到,“精进”是人生寻求真理达到醒悟的唯一法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能找到“精进”感觉的,就是工作。我们对很多伟大人物的妙语赞叹不已,认为他们的言论表达了真理。而这些大成就者所说的妙语,乃是其努力工作之后,通过大量实践和经验得出的结论,他们的言语都只是其伟大人生冰山上露出水面的极小的部分。
首先我想说的是工作时要进入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平静的、忘我的,在外人看来有点孤独的,但自己内心是喜悦的。而破坏这种状态或者使人不能进入这种状态的情绪是浮躁、嫉妒、虚伪和仇视。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说,“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祷!”我想这是对工作状态最确切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