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底蕴浑厚、自强不息的企业,因为知恩图报者方能厚德载物;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能够迈向基业长青的企业,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

本刊综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音乐在华润宫里抒缓地响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歌声在会堂中回荡,一群年轻的华润女员工,白衣胜雪,手捧着烛光翩然登台。她们的身后,“风险·超越·感恩”六个大字在烛光中闪耀。姑娘们优美的舞姿和青春的芬芳,将“感恩”二字春风化雨,如涓涓细流淌过每个人的心头。这一刻,华润人内心庄重真诚的感恩之心不言而表。


心存感激之意,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成为今年唱响在华润的主旋律。四月末,华润经理人年会的主题之一就是“感恩”,六月,华润又做出了调整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安排的决定。为了支援地震灾区,华润取消了原定的宣传庆典活动,预计比原计划节省费用3000万元,将全部用于支援四川灾区重建。进一步突出“感恩与社会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多做实事,展示华润是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中央企业,是一个知恩图报、乐于奉献、热爱大众、服务社会的中央企业。

走过了七十年光荣历程的华润,在回顾风雨创业路之时,在清点自己的成绩和经验之时,始终把“感恩”二字铭记在心。

华润人深知,华润的每一点成绩,离不开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支持。正是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才为我们营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环境;正是由于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的信任和关怀,才为我们创造了大展拳脚的有利条件;各级政府为我们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才让华润有了孕育成长的沃土。因此,我们要感谢中央、国资委以及其他部委领导,感谢社会各界对华润的厚爱。

我们还要感谢客户、供应商和数十万在一线默默耕耘的基层员工。是客户和供应商的厚爱,使我们的价值创造得以实现;是广大基层员工在他们平凡的岗位上,以涓涓细流汇成了华润事业的海洋,成就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梦想!

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底蕴浑厚、自强不息的企业,因为知恩图报者方能厚德载物;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能够迈向基业长青的企业,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

精心布局,润泽后人
今天的华润集团,外界称之为产业王国。华润以贸易起家,本来毫无实业基础,几经转型,今天却发展成为在中国的零售、电力、啤酒、地产、医药等诸多产业具领跑者地位的企业。梳理历史的脉络,我们会发现,缘起于若干年前华润前辈们布下的棋子,今天已然成长为华润集团具举足轻重地位的几大主业,成就了华润的商业地位。前辈们独具慧眼的战略决策,目光如炬的精心布局,今天结出硕果,泽被后人,对此,今天的华润人怎能不心怀感激?

今日规模直逼五大国家电力公司的华润电力,孕育于上世纪90年代华润在徐州电厂的一项策略性投资。那时候,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方向未明,电力行业远不如今日这般炙手可热,当时的华润管理层已经开始敏锐地意识到电力是一个现金流好、回报率高、非常有市场价值的投资方向,集团董事会作出了投资发展电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开始倾斜资源,举全集团之力发展电力。华润电力经历一系列的快速并购和扩张,迅速成长为今天行业内具举足轻重地位的大蓝筹,成为华润集团最大的一项资产和集团最大盈利的来源。这一切,如果没有集团管理层在各个关键节点的正确决策,以及集团雄厚的实力和充沛的资金作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华润雪花啤酒,这个稳坐现今中国啤酒市场产销量第一宝座的企业,也上演了同样的传奇。1993年,华润收购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沈阳雪花啤酒厂,布下了在中国啤酒市场的第一步棋,此后,华润通过“蘑菇战略”,集中资源,不断并购整合而形成一个产业群,以资金换时间和空间,使雪花啤酒迅速成长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大哥大。

2008年夏天的中国地产市场,气氛低迷。但华润置地的发展步伐并没有减速。在5月末以18亿投得福州两块地皮之后,6月初,华润置地又向母公司购入了6个地产项目及家具业务,交易完成后,公司土地储备大幅增加,继续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集团中引人注目。回首当年,1994年入股北京华远,揭开了今日华润置地的序幕;1996年北京华润置地在香港上市,华润和新鸿基合作开发住宅项目灏景湾,华润涉足房地产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并取得了成功,故事渐渐开始变得精彩;最近几年,一连串的华丽运作,使得华润置地成长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地产商之一。这里面,更是集团决策层的运筹帷幄编导了这幕大剧,华润的雄厚实力铺就了舞台。

华润进入零售业始于1958年开始投资中国国货公司,几代华润管理层始终非常重视零售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始终将零售作为华润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华润超级市场有限公司成立。1991年,当时的管理层已经将眼光转向了内地市场,在深圳注册成立第一家华润超市;此后,历经收购整合深圳万佳百货、苏果超市、天津家世界超市,华润在零售业多年的耕耘终于修成正果。目前,以销售额计算,华润万家已成为中国最大超市集团。拥有2500余间店铺的华润,在中国零售业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饮水思源,铭恩于心

真正伟大的长篇小说,都始于一个淡定从容的开头。时光回溯70年。1938年,一位名叫杨廉安的青年,只身来到香港。在他的一手操办下,今天华润的前身“联和行”在香港湾仔的一间小阁楼里悄然诞生。华润跌宕起伏壮丽多姿的创业史,就此拉开序幕。

1938年的中国,正是神州陆沉、救亡图存之际,中国革命还任重道远。华润的先辈把眼光转向千里之外,远赴海外,在当时还远不如今日繁华夺目的香港,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这一步,奠定了今天华润的基业,无疑是华润史上的开山之笔。

1948年,钱之光先生来到香港,将联和行进行了改组扩大,新公司取名为“华润”。顺应当时形势的发展,华润先辈们在这一时期办了许多大事,例如:打通通往东北的贸易线,运输大批物资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成功地接送了4批爱国人士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先辈们历尽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也留下了华润史上诸多流光溢彩的壮丽篇章。多年以后后人回顾这段历史,还禁不住心动神驰、向往不已。

2007年,华润人怀着自豪的心情,拂去历史的尘埃,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五集电视纪录片《突破封锁线》,让后人有机会再一次重温先辈们的功业。

建国以后,现代中国外贸史上的许多大事都是与华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贸易总代理、三趟快车、广交会、缓解香港石油危机、“三来一补”首创者,这一连串在中国现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当时华润先辈们的运筹帷幄,果断决策。

改革开放后,华润的领导者意识到时代的巨变,抓住时机,积极转型。努力寻找贸易之外的新业务增长点,投资了一大批项目。同时借助资本市场壮大企业。华润创业、五丰行、华润置地、华润励致先后上市。到香港回归前,华润的经营规模和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前瞻性眼光和勇于开创的无比勇气。

香港回归前后,市场气氛异常炽热,股市楼市陷入疯狂,但华润的管理层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4年左右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通过收缩贸易业务,清理投资项目,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华润由此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新一任的华润领导人为华润确定了“再造新华润”的发展战略,大规模地投资内地市场,主营行业快速增长。2005年华润提前1年实现战略目标后,又提出“再造新华润”的宏伟战略目标,计划到2012年左右,主要经营指标再翻一番。最近几年来,华润保持了高质量、高速度的持续增长,总资产、营业额和利润持续攀高,华润的品牌、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华润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七十年来,华润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同呼吸,共命运。在各个历史时期,华润都曾承担了重要角色,发挥过重要作用,坚实地履行了历史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切,都是与几代华润先辈们的远见卓识、辛勤耕耘分不开,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中国的古语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这些华润的谛造者、创业者为华润奠定了基业,打下了江山。当今天的华润人举杯欢庆的时候,当我们接受荣誉的时候,当我们享受丰硕成果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华润前辈。

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
正如华润标志中厚实的金色大地的寓意一样,华润懂得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因而对社会、对时代充满感恩之心。华润将“与您携手,改变生活”写进自己的信念,不满足于从物质层面为社会提供更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更注重于从精神层面为社会贡献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努力贡献国家、回报社会。

5月14日夜,距离5?12大地震震中汶川仅30公里、一山之隔的四川绵竹市汉旺镇,大雨倾盆,暗夜沉沉。巨震之后的东方汽轮机厂现场,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一群医生正在废墟中奋力搜救每一丝生命的迹象。昏暗的灯光中,他们的白大褂是这个沉重的黑夜中点点亮光,给这片蒙受巨劫的土地带来一线生机和希望。

这支震后最早从外地赶到的救援力量,也是唯一一家由企业派来的医疗队,是华润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地震次日,他们即从江苏徐州出发,昼夜兼程,千里迢迢于14日19时到达灾区。东方汽轮机厂是华润电力的供应商,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华润人惦记着自己的合作伙伴,第一时间在徐州组织抽调具有丰富的处理煤矿灾难经验的8名医生赶赴灾区。医疗队全体成员舍生忘死,不顾超负荷工作带来的疲倦,共救治伤病员40多人次。在东汽灾区现场救灾任务完成,接到撤离现场的通知后,华润医疗队又前往德阳城区,继续为两个东汽灾民安置点服务。

与此同时,灾区的各个地方都有华润人的身影。华润医药12位勇士组成的救援队冒着滂沱夜雨也正在汉旺镇上搜救;华润医药紧急捐送的一批输液等急救药品正运送到指定地点;华润怡宝捐赠的15万支怡宝饮用水正在分发到的灾民手中;华润燃气成都公司的同事正在紧张维护煤气管道,保证灾后一分钟都没有停止供气;华润置地成都公司将病弱灾民转移到安全的住处,为他们提供食宿……

千里之外。香港华润大厦,震后第一时间,集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小组,集团领导带队救灾小组立即赶赴灾区,华润员工踊跃向灾区捐款;深圳,华润万家是深圳最早行动起来向灾区捐助的企业;上海、北京、无锡、武汉……所有有华润人地方,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各种实际行动拯救生命,与灾区人民携手同心、共渡难关。截至目前,华润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总值超过6500万元人民币。

一个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拥有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的企业。正如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是公司对自己的功能评价极高的社会。”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在他的名著《从优秀到卓越》中如此写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卓越的商业企业上是不够的。有了卓越的企业,我们固然可以拥有一个繁荣的社会,但不见得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们需要同时在商业领域和社会公益领域追求卓越。”华润的行动,无疑是这些充满人性光辉思想的最好注脚。

在企业壮大发展的同时,华润念念不忘为社会谋求福祉,回报社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华润形成了自己参与公益事业的特色,华润人自己称之为抓住两端和融合两地。即兴建希望小学,为落后地区办实事;资助清贫青年上大学,强化弱势群体的造血功能。每年从集团总部到利润中心,华润所发起的各类公益活动有上百项。华润在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捐款近1亿港元,涉及助学、扶贫、赈灾、医疗、环保、员工资助等多个项目。

在香港,华润在高校设立“华润奖学金”,资助内地偏远地区学生来港深造,同时开展“华润助你上北大?清华”项目,捐助香港学生入读北大、清华,促进两地交流,也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培养栋梁之才,充分体现华润作为一家在港中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东方之珠同舟共济,休戚与共。在祖国内地,华润企业的身影更是频频闪现在捐资助学、回报社会的企业行列之中。华润所发起的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商业创新的想象力与温厚的人文情怀交相辉映,诠释着华润“与您携手,改变生活”的信念。

人们至今还记得2007年华润“感恩的心”基金成立仪式上的动人一幕,北大学生孙佩莹代表北大同学向基金捐了6千元。她说,华润的善举感染了他们,同学们在假期都会自发去贵州、湖南的贫困山区去支教,他们还在当地成立了自己的奖学金,资助那些读书无门的孩子。华润正在改变着的,不仅仅是人们物质层面的生活,还有人们的心灵。

一家能赚钱的企业是让人羡慕的企业,而一家懂得知恩图报,能够平衡利润和社会责任,能兼顾现在和未来的企业更是令人尊敬的。这也是华润心向往之、孜孜以求的目标。

让感恩成为华润的文化

1759年,亚当?斯密写出了他的另一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其核心观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与“感恩”,18年之后的1776年,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富论》才正式问世。300年后,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中再一次强调,商业伦理是一个企业和社会最重要的精神基础,是关乎企业百年大计的基础工程。要做百年老店,就要建立起一套经受百年锤炼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理念。感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题。

检讨中国企业的失败,大部分的原因都不在产品、技术或者说规模层面,而是在社会价值层面。因为那些失败企业的内心深处对社会、对消费者并没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他们只知道从社会获得利润而不知回馈反哺。《老子》第四十章中所言,“反者,道之动。”缺乏循环的利润模式都是短期行为,所以最终会倒下。所以说,企业对社会始终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真正伟大的商业模式,除了技术层面的成功,都一定会有情感和心灵的因素。只有感恩,才会有真诚;只有真诚,才会有社会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忠诚。没有内心的感恩就不会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追求,就不会制造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就不会有核心竞争力,就不会持续地发展与壮大。“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只有铭恩于心,才会有恒久的责任。

七十年来,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华润发展的今天。在华润人的理解中,感恩是一种境界。懂得感恩,才会端正心态,才会推功揽过,才会包容他人,才会受人尊敬。感恩,是一种品德。《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国家、政府、股东、客户、员工给了我们信任、支持、关爱、奉献和报酬,我们要知恩图报。“善待股东、善待员工”就是知恩图报的体现。感恩也是一种文化。当感恩成为了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准则,我们才能避免很多无谓的争执和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队伍凝聚力。最终使我们立足于责任,融合企业、社会、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之间和谐关系而形成华润的感恩文化。

走过了七十年光荣历程的华润,已经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已经深深把“感恩”二字铭刻于心。未来的华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挑战要面对。懂得感恩,华润就能够把自己的根深植于大地,从宽广深厚的社会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更强。

让我们心存感激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本刊 宋贵斌执笔]

相关链接:

华润前辈远见卓识培育主业
自1993年起,华创开始有计划进入内地啤酒市场。1993年成功收购了沈阳雪花啤酒集团,并于1994年与全球第二大酿酒集团SABMiller合资成立了华润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凭借资金和技术管理的双重优势,华润啤酒先后通过收购控股等途径迅速发展壮大,为今天华润在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华润进军内地零售业始于1991年在深圳注册成立第一家华润超市;2001年8月收购了深圳万佳百货;2002年开始收购苏果并陆续增持;2007年3月,华润收购天津家世界超市之后,以销售额计算,已成为中国最大超市集团。目前,华润拥有2500余间店铺,几代人在零售业的深耕细作正在结出硕果。

1994年12月,华创入股北京第三大房地产公司华远房地产股份公司,并于1996年1月成功将其外方股东——北京华润置地在香港上市。1996年,华润和新鸿基合作开发住宅项目灏景湾,成为华润涉足房地产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并取得了成功,形成了今日华润置地的基础。今天,华润置地已经成长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地产商之一。

1994年6月华润参与徐州电厂建设。之后华润开始加大在电力行业的投资,1998年,集团企发部专门成立了电力投资部门;2001年集团常董会专门就电力作出战略规划,电力正式成为华润的主业,集团投入大量资金,以徐州为发源地,华润电力迅速向全国扩展。2001年,集团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迅速成长为今天中国增长最快的电力企业。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润积极参与能源、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香港三号干线、青马大桥管理工程、HIT码头、万众电话、万科企业、海南华润石梅湾项目等等。这些大型投资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充分说明了当年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是具有远见的。

2001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集团管理层及时将华润的地域战略由“背靠内地”,调整为“面向内地”;并提出了用5年或再长一些的时间,再造一个新华润的战略目标。到2005年底,仅用四年时间,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就全部实现。企业在业务拓展、行业地位、组织进步、企业文化、薪酬及激励机制、团队建议、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不断转型,突破创新,将华润带入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集团领导又提出了第二次“再造华润”的战略目标。近几年来,华润连续实现高质量、高速度的增长,正朝着这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华润
七十年来华润的发展历程,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密不可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华润的创建和发展壮大中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和决策,奠定了华润的基业;杨尚昆等曾直接主管华润的工作;朱镕基、李岚清、吴仪、田纪云等曾先后多次视察华润;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了五丰行国际渔业公司。温家宝总理先后几次视察了华润超市门店,鼓励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的满足百姓生活。这其中,陈云的作用与华润的发展壮大更是密不可分。他大胆启用了杨廉安创立了联和行;解放后,他继续关注和支持华润的发展,1952年,他悉心扶植奠定了华润贸易总代理的地位;1956年,他提出建设出口专厂的要求,华润抓住机遇开始在内地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73年陈云主持外贸工作期间,指示要“把华润扩大,让它到外国去设公司、仓库”,批准了华润开展期货贸易的设想,开启了华润实业化的进程。

老一辈华润人沐风栉雨开创基业
1938年,时年30岁的杨廉安在香港创办了联和行,这就是华润的前身。联和行成立后,在团结支持抗日战争的爱国华侨,接受和保管捐赠的物资钱款和慰劳品,采购急需的物资和药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8年,钱之光受周恩来派遣抵达香港。在他的主持下,联和行进行了改组和扩大,并更名为“华润公司”。华润先后从香港成功运送了四批民主爱国人士北上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政协。并打通了与东北的贸易线,采购了大批物资运送到解放战争前线,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特殊的贡献。

解放后,华润向国家建议借助统购统销政策,实行一致对外的外贸进出口模式。从1952年起,华润正式成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总代理。这种外贸进出口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迅速有效地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在中国外贸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4月,华润公司总经理张平在参观国外商品展览会后受到很大启发,并产生了向国内推荐、引入展览会这种贸易模式的想法。在他的建议下,1957年4月25日,经过紧张筹备,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隆重举行,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展销结合,并延续至今。这其中,华润前辈功不可没。

先后三位华润的领导人担任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他们依次是: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这在中国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1987年,沈觉人成为中国复关第一任首席谈判代表,拉开了中国复关/入世的漫漫征程。1991年,佟志广成为中国复关谈判代表团的第二任团长。他解决了“中先台后”难题等复关/入世路上的重大原则问题。1994年,谷永江先生代表中国政府签署WTO一揽子协议,为中国入世之路扫清了障碍。他们是推进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功臣,也是华润的骄傲。

知恩图报,反哺社会
多年来华润一直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知恩图报,反哺社会。近年来每年纳税总额近百亿元,累计对教育、赈灾扶贫等慈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总值过百亿元。仅在四川省就捐建了十几所希望小学。

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华润累积捐款捐物价值6500多元,积极参与震区重建。2007年8月,华润在香港岭南大学设立了“华润奖学金”,用于资助内地偏远地区学生到岭大修读,为内地和香港培养更多的人才。2007年2月,华润捐资3000万元人民币,在河北省设立了“华润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从2004年开始,华润每年出资500万元,捐助香港学生入读北大、清华,促进两地交流,也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培养栋梁之才。2004年12月南亚地区发生了惊天大海啸浩劫,华润集团又第一时间发动员工捐款赈灾,力所能及地帮助受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2002年,华润举行“华润带你闯内地”招聘会,配合业务的发展招收香港大学生加入华润拓展内地市场。1998年,中国内地遭受特大水灾,华润毅然决定取消了周年庆典的系列活动,并把用于庆典活动的费用和员工捐款过千万港元,捐给了灾区。

华润对自己的客户和消费者充满感恩之心。自2004年起,华润连续多年斥巨资邀请盖洛普等咨询机构为自己进行客户满意度提高,正如外界评论道:“如此大规模地从集团层面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在中国企业中是非常罕见的。“华润倡导客户导向的文化,致力于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努力回报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

华润对于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30万华润员工更是充满关爱之情和感恩之心。2007年7月,华润成立了“感恩的心公益基金”,用于救助生活困难和遭遇突发灾难的华润员工。华润设在河北白洋淀的管理学院,是华润重要培训基地,每年举行多次不同主题的培训,充分地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潜能。集团启动了员工敬业度调查,将薪酬激励政策进一步市场化,使华润的整体薪酬指数已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职业安全和健康活动,全面推行经理人保健计划的强制计划,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发布健康指南,使经理人和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