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设想几十个人在一家酒吧消遣,他们的人均年收入是两万美元。现在,比尔·盖茨走进了这家酒吧,于是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可靠的新的数据:在这个酒吧消遣的居民人均年收入,已经提高到过亿美元。” 在《美国怎么了》这一本书中,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尔·盖茨进酒吧”模型,可谓是克鲁格曼风格的写照。

克鲁格曼是一个一贯喜欢与主流唱反调、吹警哨的经济学家。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他在我心目中最牛的事迹是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不像国内的作者在评论国内的政治经济现象时,都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的(当然,我认为周其仁的风格与克鲁格曼有几分相似)。克鲁格曼在写作这本书时,让人感觉他的身份应该不是一个经济学家,而是一个《纽约时报》的专栏评论家。在书中,他可谓是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这是克鲁格曼这本书总体的思路,因此,这是一本可以作为美国政治经济教科书来读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经济版图的变迁,乃至时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大趋势,大有裨益。

克鲁格曼立足于坚实的经济分析和数据,却能跳脱经济学家视野的窠臼,得出政府政策可以有效带动经济分配的结论。他描述了罗斯福新政如何构成二战后民主共和两党的经济共识,筑建了相对均富的社会,而终于功亏一篑,在里根到小布什手里被逐步解构。这个以政治来解释经济的进路,加上为壮志未酬的美国自由派检视过去规范未来,令克鲁格曼这本新书有可能成为他近年最重要的著作。这其中有许多场景是可以投射在当下的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GDP快速增长而实际人均收入基本不变甚至下降、公共医疗保险的缺失、超级官僚-商业利益结合体、利益集团的游说甚至绑架政府决策……克鲁格曼没有给我们指出明路,他也不可能给当下纷繁复杂的中国指出明路,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镜鉴大洋彼岸的困境,并开始思索……

由此,当美国其他经济学家一直寻找金融危机背后的商业模式缺陷时,克鲁格曼跳出了经济学术研究的小圈子,从政治制度和社会分层方面来考察危机的实质。事态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克鲁格曼的推断,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和商业模式的困境,而可能是一次社会风暴。套用前不久非常流行的《货币战争》的“阴谋论”的风格,当前我们面对的这场金融危机,实质就是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两股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后来保守派占了上风,少数人攫取了巨额财富,但是终于游戏玩不下去了,人民群众成了受害者和牺牲品。

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中,克鲁格曼的视野显然更为开阔。在我看来,在《美国怎么了》一书中,他最大的贡献是重申了罗斯福新政的精髓:市场不能实现公平,而公平是自由的起点。这一点,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被大多数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抛弃,使得资本失去限制而贪得无厌,以至于劫持了整个社会——金融危机是政府向资本逐步妥协后形成的恶果。而本书最令人怀疑的则是,建设全面医疗保险固然是能挽救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避免因经济危机带来的政治危机,但这应该不是拯救目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特效药。毕竟,全民医疗的支出还是来自于全民的创造,对于当前的美国,如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商业盈利模式,才是走出经济低谷所最需要的。
【本刊 宋贵斌】

新书:


从生产的研究到消费的研究
何谓“消费”?现代人常将之视为有别于生产与投资的相对物,然而若要为“消费”一词下定义的话,因为牵涉甚广,往往无法一言以蔽之。一般人的观念中,消费通常接近“购买”的意义,也会想到“使用”与“服务”;除此之外,消费还可以分为维生的基本需求,以及享乐的其它花费,后者更常成为我们观念中的消费定义。

20世纪以来当代生活的“现代性”(modernity)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消费的兴起。正由于消费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并且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故而近二十年来,对消费文化的研究,逐渐从学术研究的边缘进入到核心地位,受到历史学与其它不同学科的关注,于是“消费文化”(consumer culture)成了众学科中的重要名词。

不过,“消费文化”和“消费”一词同样都有许多不同的面向与定义。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消费即是因为人的欲望,有需要而购物。然而,消费并不只是满足需求而已,文化人类学观点下的消费文化,强调人类的欲望是受到文化的影响,物品消费的本身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社会义务。社会学者认为研究消费文化,与社会竞争、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社会化以及身分地位等等因素息息相关。政治学的观点主张高度市场化的消费文化,系为文化帝国主义或是具有文化霸权的统治阶级所服务。作为实宰制或操纵大众文化的工具。由此可知,消费文化的研究是一非复杂的领域,牵涉的因素与面向很广。


最普通的颜料有时就是世上最大的秘密
赭石——又名氧化铁——是世界上第一种颜料。自从绘画技艺被发明以来,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土地上,就必然有被人使用着的赭石。而且自那之后,赭色就成为历史上几乎每一位画家的调色板里必不可少的颜料。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最好的赭石来自于黑海城市锡诺普(Sinope),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这里出产的赭石如此珍贵,以至于所有来自锡诺普的产品都刻上了特殊印记,被人们称为“印记锡诺普”。再后来,“锡诺普亚”(sinopia)或是“锡诺普尔”(sinoper)还成了红赭的代名词。最早来到北美的白人殖民者称土著居民为“红印第安人”,正是因为他们用赭色涂画身体(祛邪护身,红赭色代表着人世间善良的力量,还有冬天防寒,夏天祛虫的作用),考古学家还在斯瓦士兰(Swaziland)的红峰(Bomvu Ridge,Bomvu在祖鲁语中的意思就是“红色”)发现了好几处至少是四千多年前人们使用过的矿,人们在矿里采掘红色和黄色的颜料用来涂抹身体。“赭色”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灰黄”一词,但如今多少演变成了某种更加鲜艳些的颜色——某种更红或更棕或是更接近黏土色的颜色。到了现代,它还可大致指代任何一种天然存在的黏土颜料,然而最准确地说,它仅能指代一些含有一定分量的赤铁矿或铁矿的黏土罢了。我无意中在最后一条下面划了好几道杠。也许,世上最普通的颜料有时就是世上最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