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调要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利益相关方一般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政府、社区等等,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就是股东了。华润的股东是国资委,重组华源、三九、打造央企医药平台是国资委赋予华润的重要使命。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理解,在重组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应该算是华润在“超越利润之上的一种追求”,应该算是华润最大的社会责任了。

大爱无声
——记华润重组华源、三九的社会责任
 

起自2006年,华润先后承担了华源、三九两家央属特困企业的重组任务。经历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如今这两家企业重组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个成果可以理解为:核心医药资源得到保护发展,大部分非主营企业实现平稳退出,大部分员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回顾重组之初,华源和三九,这两个曾经的“巨无霸”,拥有大小企业几百家,员工20多万,债务高达几百亿,资产又被债权人司法冻结。

情况之复杂、重组之艰难,超乎想象。然而,在国资委的直接领导下,华润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重组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地寻求投资回报,更多体现的是华润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记得华源重组之初,究竟是“整体重组”还是“分拆重组”,大家争论不休。如今,再看一眼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美国政府对通用汽车的重组模式,我们庆幸华润两年前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即坚持市场化理念,实行分拆重组。

这是华润对国企重组的一次创新的探索。分拆重组,是对过去行政重组的颠覆,大大降低了重组的经济、社会成本,符合市场规律。作为重组方,不仅要担当整合者的角色,更要控制好自身的投资风险,这样才能保持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06年12月、2007年4月,华润先后分拆出北药集团50%股权、上械集团99%股权,使其摆脱债务危机的环境,专心谋求发展,涉及到的2.8万名员工的工作得以稳定。

上械集团在脱离华源后,一位领导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企业坚决抵制华源抽取资金,上械恐早就难逃厄运。脱离华源后,上械集团的经营和融资环境立即得以改善,干部职工都为此松了口气。

同时,对那些产品有市场,团队能力强,但不符合华润主业定位的企业,华润本着对企业发展、对员工负责的态度,迅速引入社会各方力量,帮助企业快速实现重组。

比如2007年3月华源与铜陵市政府签署了有关框架协议,将铜陵麻业公司退还地方政府;2007年7月,华源将所持江西新余华源纺织公司的股权,全部转让给新余市国资委。这种方式,不仅使企业脱离了债务危机,重新获得发展机会,而且政府由此获得了相应资源。特别对员工而言,工作岗位得以维持,创造出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对长期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华润坚持依法、合理、有情的原则,帮助企业妥善安置全部员工。比如,2008年初,在常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长期停产的常化纤、常合成、东方印染三家分公司的2200多名员工,工作得到顺利安排。

早在2005年底,上述这三家企业就全面停产,员工待业在家。华润成立专门的项目组,邀请化纤行业专家,全力论证企业重组方案。项目组最初设想,将常化纤、常合成的生产线连接整合,组建差别化纤维生产线。但由于技术不稳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原因,该重组项目最终无法实施。由于这三家都是分公司,既不适用破产规定,也无法恢复生产。在主要生产设备、厂房以及土地均被债权人查封、冻结的情况下,项目组与政府达成一致,经职代会同意,决定优先安置员工。为此,项目组依法制订了员工安置方案,安置中尽可能做到有情有义,对困难员工给予特殊照顾,制订了一次性困难补助费等措施。就员工安置的专题会议,项目组就先后召开了80多次,接待员工咨询、对话1000多人次,处理厂内10人以上的集体诉求60多起,妥善解决了处于萌芽状态的群体事件6起。历时四个月,这三家公司的全部员工得到妥善安置,华润为此垫资1.9亿元。

2008年6月,濒临破产的安徽华源纺织公司约8000名非在职人员、2753名在职人员得到妥善安置。2008年底,长期半停产的六安华源纺织公司的在册员工3500人、离退休员工1300余人,也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华润集团为六安华源纺织公司垫付改制资金约1亿元。为支持安徽华源纺织公司的重组,华润纺织集团投资6亿元在合肥新建了一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纺织企业,为安徽华源纺织公司的员工提供了1000多个重新就业的岗位。

华源重组的过程,实际就是华润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除上述项目外,湖州丝业公司的退城进园、东至华源公司的退还政府、新乡护神公司和安徽化纤公司的依法转让,无一不是从维护地方稳定出发,以确保员工得到妥善安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停产一年多的华源蕾迪斯的破产重组。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该公司于2007年5月实现破产重组,华润聚酯公司以3.1亿元竞得生产线,投入大量资金整治后,蕾迪斯于2007年8月重新开工生产,蕾迪斯大部分员工重返岗位。随后,华润聚酯公司与当地安德利公司进一步整合,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包装行业的领先企业。

践行社会责任,也贯穿于三九重组的全过程中。2008年5月,在三九集团债务重组协议生效后,三九集团及其关联方占用的三九医药高达37亿元的欠款,华润出面迅速代为偿还,解决了长达多年的大股东巨额资金占用问题。同年9月,华润又以给予流通股东每10股送3股的代价,完成了三九医药股权分置改革。两项举措,充分体现了华润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华润维护证券市场规范运作的社会责任。

华润对三九的重组,很大精力用于解决三九的历史遗留问题。如2005年就已对外转让的三九发展、三九生化的遗留问题,2006年对外转让的永安制药厂员工安置遗留问题等等。特别是三九集团1996年以承债式兼并收购的哈尔滨龙滨酒厂,收购后一直缺乏管理,企业长期停产,大多数员工待岗超过10余年。本着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华润于2008年4月组建了哈尔滨项目组,负责清理资产,先后安置了2681名员工。项目组历时半年多,全力核查历史资料,与员工面对面沟通交流,精心设计方案,按规范程序一步步推进安置进程。期间,面对少数员工的多次群访,甚至个别人对项目组成员的人身威胁,项目组耐心、耐心、再耐心地与员工不断沟通,终于基本完成了员工安置的目标,并得到当地政府和员工们的赞扬。

再如,华润接手前,永安制药厂已于2006年就对外转让,但由于受让方未履行支付员工安置款等义务,导致员工多次闹事群访。2008年11月,在国资委的协调下,华润顾全大局,出资676万元,彻底解决了员工的安置遗留问题。

再比如,三九重庆汽车公司2003年5月已转让给中财国企公司,但中财国企公司不履行应负的责任,使得三九重庆汽车公司的离退休人员医疗问题无法落实。2009年4月,华润主动代付了92名退休人员医保移交费用280万元,妥善解决了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

华源、三九都曾是大型央企,下属企业多达几百家,产业庞杂,管理混乱。在此情况下,华润敢于接受重组任务,除了有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雄心外,更多体现的是华润为国分忧的决心、为民负责的诚心。
2005年底,华源共有员工18万人,其中在岗员工12.6万人。2007年底,三九集团在册员工近2.2万余人,其中医药企业员工近8300人,非药企业员工约14000人。华润通过各种方式,已经稳妥分流、安置华源8.3万余名在岗人员,平稳分流安置三九约1.2万余名员工。目前华源的员工不到1.3万人,三九员工不到1万人。

上善若水,大爱无言。虽然每个项目都历尽坎坷,虽然每个项目都让人焦头烂额,但华润人始终无怨无悔,默默地承担着共和国长子肩上的那份责任。

[张正斌、陈旭波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