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线”上的震荡
——华润聊城啤酒公司的扭亏之路



 
在聊城老百姓的记忆里,位于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国营啤酒厂已沉寂了多年。谁也没想到,2005年5月小城里新鲜上市的“新水城”啤酒,竟是来自于这家徘徊于“死亡线”上的企业。而华润作为啤酒厂的新东家,也随着一个凤凰涅磐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这家颇具传奇色彩的啤酒公司,是原来聊城啤酒厂的新址,由于老厂长年亏损,一直是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1999年,聊城政府将其划归为当地的拳头企业东阿阿胶集团所有,并在开发区无偿划拨了288亩的用地,供聊城啤酒兴建年产量20万吨的新厂,希望能扭转啤酒厂亏损的局面。

然而,2001年的冬天,老厂的突然倒闭诱发了种种的不利因素,聊城啤酒刚刚初现的光明瞬间变得一片灰暗,新厂被迫中途停建,“年产20万吨”的理想还没有开始展开,就此停止了步伐。

一个几乎被所有人认定无法盘活的“烂尾厂”,在随后政府的多方周旋后,仍未找到出路。2004年,意欲收购东阿阿胶的华润来到了聊城,迫于当地政府要求捆绑出售啤酒厂的要求,华润被动接收了这块不良资产,以总价7折近8000万元的价格,成为聊城啤酒的买家。

对于这家陷入穷途末路的企业,华润的“生死筹码”只有一样,靠人。

第一支啤酒的诞生

2004年11月,得知被借调去聊城啤酒上任的消息,高广铎第二天便奔赴了新岗位。

高广铎,人称老高。原是华润啤酒辽宁公司的副总,从事啤酒行业二十几年,有着将两家啤酒企业扭亏为盈的丰富经验。见多识广的老高,对于聊城啤酒的困难,有些出乎意料。

多年废弃的啤酒厂区内,满眼荒草,尘灰笼罩。尚未完工的厂房裸露着锈迹斑斑的机器。除了糖化设备,发酵和包装工程都不完整,不具备生产能力。供应商因为欠款未结,拒绝提供关键零件和设备图纸……用后来进厂的财务总监申庆辉的话来描述:“没见过这么糟糕的企业。” 业内也并不看好华润的此项收购,给予的预测是:“以每年三千万的速度亏损,三年后便资不抵债。”

没有钱、没有设备、没有人、没有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市场……一个从负数开始的企业能在三年后实现奇迹吗?

顶着巨大的压力,2005年1月,华润(聊城)啤酒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公司3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还是通过华润投资公司从东阿阿胶借来的。

正值深冬季节的北方,冷得刺骨。因为没有动力电和暖气,啤酒厂像个大冰窖,不戴手套操作机器就会发生皮肤粘连。条件的恶劣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是华润收购东阿阿胶时,承诺政府聊城啤酒5月出产品的期限已近在眼前。和时间抢速度,是那个时候老高唯一可以做的。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生产。老高挑选了二十几位从老厂过来的工人,住进了厂里。一方面,他积极与供应商联系供货问题,用借来的资金清付欠款、购置设备;一方面组织员工检修设备、清理车间。同时,另一支队伍,被迅速派往华润雪花啤酒天津公司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那个冬天,对于老高和厂里的这些员工来说,半个月如同一年之久。方便面是一日三餐,车间里的破沙发是睡床,手脚还时常被冻得僵硬。一位员工含着眼泪回忆说,那段时间,最好吃的一顿饭是老高给大家买的饺子。

3月,当20万吨糖化、10万吨发酵、6万吨包装的生产能力装备完毕,生产线终于可以运作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哭了。而华润的理想和追求,在那一刻,也顺着激动的泪水,融入了这间重生的工厂。

公司的第一个啤酒品牌“新水城”终于在2005年5月走下了生产线,此时,老高组建的采购、销售小组也已经完成了对市场的调研,为此制定了产品战略。“新水城”将以“家乡的啤酒,家乡的味道”为广告语进入市场,主打情感牌。

但是,啤酒市场一贯竞争激烈,消失了四年的聊城啤酒早已被人们遗忘。青岛啤酒旗下的崂山啤酒、来自北京的燕京啤酒将这个市场瓜分殆尽。“新水城”能否从别人的碗里抢出一口粮食来?

三年击破一个预言

“新水城”的露面,无疑震惊了当地的啤酒市场。同属外地企业,具有运距远、运费多且服务不到位等弱势的崂山、燕京啤酒,在终端竭尽全力对其围追堵截,赊销、堆头等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新水城”四面楚歌,而老啤酒厂带来的阴影也依旧遗留在聊城市区。

老厂的啤酒品牌叫“水城”,老百姓以为“新水城”就是“水城”,只是换个包装而已,具有排斥心理;一些经销商因为老厂拖欠的瓶押金和久未解决的折让款问题,不愿意代理。刚刚在聊城站住脚的“新水城”,第一年销售6000吨,亏损1000多万元。尽管这比业内预测的“亏损3000万元”要乐观,但老高很不满意,企业依然很困难。这时候,有人退却了,离开了。

老高没有走。面对第一年的“不如愿”,他总结了很多教训,最关键的一点结论是“平铺直叙的市场战略是行不通的。”

他想的没错,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同下棋,正确与否决定了一盘棋的输赢。2006年,老高为企业制定的市场战略是,本地市场不可缺失,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华润聊啤的第一主市场。聊城以外的东边市场,因为完全被青岛啤酒占领,进入的可能性不大;济南暂时也还没有机会;只有往西走,才能拓展市场空间。于是,拥有三倍于聊城人口总数、本地无大型啤酒厂的邯郸成为了华润聊啤的第二目标市场。同时,为了利于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荷泽、德州等地区被认定为次要发展的周边市场;为了减轻青岛啤酒的正面攻击,山东潍坊被认定为战略市场,以便对竞品进行干扰和牵制。

配合市场战略的实施,产品结构的改变成为了华润聊啤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公司新研发的品种--“慕德”啤酒,以全新的包装,带着“德国品质,超出你的想象”的口号进入了聊城和邯郸市场。随之调整的产品策略是,“‘新水城’自降身价,走入农村市场,‘慕德’作为主流产品,走中高端路线,主攻城区市场。”

消费者是验证产品成功与否的权威,“慕德”在聊城和邯郸的出现大受欢迎,三块钱一瓶的定价,与青岛的崂山啤酒相当,但因为品质出众、包装新颖,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城区的主要产品。而‘新水城’主攻农村市场后,也一路绿灯,业绩攀升。2006年,公司销售啤酒22000吨,是05年的近四倍。

但是,就在华润聊啤销售渐佳的时候,2007年,啤酒原材料价格突然大涨,在竞品纷纷涨价的同时,华润聊啤却一直按兵不动。老高认为,个别涨价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丢失,华润聊啤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推出了中高档新品“慕德冰8”和“慕德易拉啤”,在维持市场价格稳定的同时,也依靠高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仅使企业渡过了难关,也强化了品牌结构。

就这样,从05年到07年,聊城啤酒经历了区域市场从聊城到聊城-邯郸双市场的转变,产品从低档向中高档调整的变化,中高档啤酒的比重从以前的30%提高到了60%,特别是“慕德”系列产品,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占公司销量的55%,是公司利润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市场战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华润聊啤赢得了生存的空间。而与之匹配的推广策略、营销方式,也逐渐显现出优势来。在“新水城”、“慕德”上市前,华润聊啤通过文艺演出、广告、媒体等平台,积极为产品做宣传。特别是“慕德”进入邯郸之前,华润聊啤举办了大型的新闻发布会,成功地为打通邯郸市场制造了声势。

营销总监曾钢介绍说,“针对不同的区域市场特点,我们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比如在分销策略上,由于聊城是我们的本地市场,占有优势,我们用的是深度分销的营销方式,即渠道和终端、业务员和终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在邯郸我们还是通过大的经销商,主要走渠道分销的路子。”

聊城啤酒目前在聊城城区有14个经销商,每个经销商网络200多个终端,全城2600多个终端,几乎被聊城啤酒覆盖,铺货率达到了95%以上,14个业务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划分责任片区,掌握终端的信息,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老高说,“我们尽可能给经销商多于竞品的返利,让利给经销商和终端,只有加强渠道管理,控制了终端,才能使产品分销深度下沉。”三年的时间里,华润聊啤在多个区域的渠道和终端渗透率得到了快速提高。

在聊城开餐厅的周老板,是最早销售华润聊啤的终端之一,这两年销售“慕德”让他尝到了甜头,每天都要卖出二十多包酒(一包九瓶),利润一年比一年高。眼看选择崂山和燕京啤酒的人越来越少,他抱定了一个决心:“只卖华润聊啤的酒,不卖别家的。”

曾经没有渠道,没有品牌,没有市场的华润聊啤,通过针对性的市场战略和产品组合,利用有效的销售渠道,走过了艰难的三年。到了2007年,公司以聊城、邯郸为主要市场,以荷泽、邢台等地为周边市场,以青岛啤酒的主市场潍坊为战略市场的布局逐步形成;“慕德”和“新水城”两个啤酒品牌,在聊城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70%左右,农村市场占有率达到80%左右。而这两个数字曾经是崂山啤酒的骄傲。

这一年,华润聊啤销量达36000吨,现金流净流入236万元。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当地最具竞争力之一的啤酒企业,三年的破茧而出,华润聊啤宣告了一个有关“以每年三千万的速度亏损,三年后便资不抵债”的预言被击破。

决胜于市场的王牌

仅仅是减亏,绝不是老高和这个团队所追求的目标。在前三年持续减亏的基础上,2008年,华润聊啤乘胜追击,又创造了新的纪录,实现利润970万元,上缴税金2710万元。扭亏为盈对华润聊啤而言,不再只是个目标,而成为现实。

挂在老高办公室里的数块政府奖励的牌匾,代表着一个曾经隐没的企业,经过三年的蜕变,成为了当地的纳税大户、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以及先进企业的过程。

对此,员工们认为,啤酒厂的华丽转身源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华润的品牌和文化的影响力、独到的营销方式、科学的市场战略、成功的产品组合、有效的成本管控……,而高品质的产品是其中的一把“利器”。

消费者的反映印证了这一说法。来自于市场的声音是:“华润聊啤的质量好、口感好”。而这和老高动用个人资源,无偿获得的“德国一号”酵母菌种不无关系,也与公司的一个秘密武器有关。

位于啤酒厂检修车间里的一间小屋,被老高和员工们誉为“金屋藏娇”之所。一套生产纯净水的水处理设备被深藏在此。这套来自于以色列的进口设备价值数百万,掌握着聊城啤酒厂所生产的啤酒品质和口感。

用纯净水作为酿造啤酒的水源,在啤酒厂商中并不多见。而老高掌管这间岌岌可危的工厂之后,为了严格把控产品品质,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购买最好的设备之中,包括生产线上的所有阀门。他再三强调道:“市场不同情弱者,我们要靠产品质量的优势,换取市场竞争的有力地位。聊城啤酒的标准必须高于国家的标准。”

老高的高标准,意味着华润聊啤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了质量控制点,采用优于国家的内控质量标准,当这些标准转移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时,优于竞品的啤酒起泡性和泡持性为高品质说明了一切。

“高品质的商品,是销售成功的一座桥梁,好的产品使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始终成正比,是华润聊啤经营命脉的所在。” 在老高的计划里,华润聊啤不仅要活过来,还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高质量的产品显然是公司脱贫致富的法宝。

在2008年华润聊啤第一届职代会上,老高的一句话令他的同事们印象深刻,“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员工的收入增长,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来爱护我们华润聊啤的品质和信誉。”

这并非一句空话。四年来,随着啤酒厂渐入佳境,华润聊啤的品牌影响力逐渐被放大,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了,员工的日子也逐渐好过了起来。

叶云霞,是一名老厂的技术人员,公司倒闭后,下岗待业的她为了养家,摆过地摊、踩过三轮车。华润收购聊城啤酒厂后,承诺政府接收原啤酒厂的职工,叶云霞随着280多名工友,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来到了新单位。

从原来一名普通员工,做到仓储部的经理,叶云霞的工资四年来也跳了三级,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是原来老厂的近三倍。第一次拿到年终奖的时候,叶云霞激动地拿着红包数了又数。这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以前怎么干,都一样,现在干得好,还有奖励。”

华润聊啤一启动,华润的业绩文化、人文情怀便随着生产线的运作,带入了这个工厂。攻克技术难关有奖励,节能降耗每降低一个点有奖励……各种旨在培养骨干的培训和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每年表彰大会、立功大会的领奖台,是大家必争的地方。

在老高的带领下,老厂员工们的思想和生活被华润文化彻底颠覆了,与后来招聘的新员工一起,全厂300多名职工在啤酒厂的发展轨迹下逐渐走向“小康”。

故此,在老高和员工的眼里,高品质的产品以及华润的业绩文化,是企业决胜于市场的左膀右臂。对于华润聊啤未来的规划,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憧憬。?

为了占据更广阔的战场,2008年,公司通过部分贷款自筹资金4000万元,开始进行年产二十万吨啤酒的续建改造工作。我们来到啤酒厂采访的时候,正是新生产线进入试车运行的阶段。这条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最高效的生产线,很快将投入生产,它带给这个企业的三年展望是,2009年啤酒销售突破7万吨,实现利润1500万元;2010年销量10万吨,实现利润1800万元;2011年销量12万吨,实现利润2200万元……

四年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华润聊啤年综合生产能力从6万吨到10万吨,再提升到20万吨,让很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曾经身陷沼泽的啤酒厂,如今每吨啤酒的利润和回报率均高于对手,彻底甩掉了亏损帽子的同时,华润聊啤赢得的是当初那个“生死筹码”的赌注。
[魏娜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