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平凡的重组路
——写在华润重组三九两周年之际




谁也不曾料想,2006年2月的某一天,一条路竟起自香港湾仔,径直铺向上海,后南下边陲深圳,将上海中山北路1958号与深圳北环大道1028号紧紧连在了一起。这两个门牌号,便是华源集团和三九集团总部地址。

华源、三九,两大知名国企,本无多少瓜葛,各自显赫一方。不过,2004年、2005年,它们相继爆出巨额债务危机,双双陷于绝境,在死亡的边缘,被华润整合,而纳入华润的版图。

从2006年2月16日,华源重组拉开序幕,到2007年11月27日,华润正式上阵三九,在国资委的统筹安排下,一场前所未有、艰苦卓绝的国企大重组,便在全国一片关注声中,于华东、华南两个主战场渐次展开。规模之巨,波及千家企业;人员之众,涉及数万员工;范围之广,遍及诸多省市。

2009年11月27日,是华润重组三九集团两周年之际。回首走过来的路,华润集团应该引以自傲。因为脚下原本没有路,硬是靠着华润人的双脚,生生地踩出了一条国企大重组的新路。

两周年之际,华润集团庄重宣告三九重组基本结束。虽然华源重组尚在最后冲刺,但华润的医药平台,已在重组中搭建起来、雏形初现,一批优质医药资产收于麾下,三九医药便是其中璀璨明珠。肩负国资委的重托,在振兴民族医药产业的道路上,华润正雄鹰蓄势,欲搏长空。

老三九:一个企业帝国的坍塌

深圳笔架山下,景色宜人的银湖之畔,坐落着三九集团。如今,三九总部大楼仍在,但已物是人非。大楼一层的墙上,贴着“简单、坦诚、阳光”的华润文化,还贴有华润的使命,证明这里的“主人”已经变更。

只有设在大楼第一层,封尘已久、带点霉味、平时不开放的“三九陈列馆”,像一位老仆人一样向来客述说着“老主人”的故事。走进馆内,仿若时光倒转,赵新先时代重现眼前。三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一个企业帝国成长的轨迹,在这里可以一点一滴地触摸到,让人感受到三九曾有的庞大和辉煌。

陈列馆中挂满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领导视察三九的图片,足以证明当年三九非比寻常的显赫。一张“三九药业”的广告图片,是1995年5月1日打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这是进入时代广场的第一块中文广告牌,可见三九当年的实力和品牌意识。三九出资拍摄的“周渔的火车”、“漂亮妈妈”的宣传图片,也让人看到其业务的庞杂。

这便是赵新先时代的三九,一个曾经推出影响全国的“三九机制”的三九;一个在医药行业,曾经睥睨天下的三九;一个让很多企业主动投诚、排队等待被收购的三九。最辉煌时期,三九总资产过200亿元、拥有400余家子公司和三家上市公司,药业、农业、房地产、食品、汽车、旅游为其八大产业支柱,所有领域几无不涉。

然而,就在三九帝国迅速崛起,攻城掠地、不断扩张的征途中,就在赵新先满脑子还在飞转梦想的时候,这个企业帝国正在走向毁灭。

陈列馆的尽头,有一个航空母舰模型,上边停泊着很多飞机,每一架飞机代表着一个利润中心。然而,这些飞机尚未起飞,航母就被债务拖下了水面,成了赵新先未竟事业的象征。

2002年底,三九集团的净利润只有2271.3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债务总额高达191亿元,资产回报率仅为0.1%。更为严峻的是,三九医药2000年刚上市,2001年大股东三九集团及关联方对三九医药占款已超过25亿元,占上市公司净资产的96%,为此三九医药遭到证监会的严重警告。

清欠占款,让赵新先感到了压力。这一年,他把原先“实业报国、艰苦创业”八字企业文化加上了另八个字:“共建小康、风雨同舟”,以期渡过风雨。不过,在随后银行逼债的严峻形势下,强人赵新先已回天无力。

2004年,赵新先解甲归田。陈列馆迎门处,“999”的标志下,刻有“1985年—2004年”的时代记号,或以纪念赵新先1985年创业、掌舵三九19年的历史。但不想这一纪念性的时代记号,竟一语成谶,似在冥冥中预告了三九集团的终结。

悲情人物赵新先,有人用“一个人的三九”以彰其咎。然而,其是非功过自有权威评说。不过,随着老三九的破灭,也带来了新三九的崛起。

新三九:一个医药平台的崛起

2007年3月,国资委决定由华润重组三九。为此,华润成立了一个新三九控股集团,这是专为医药资产设立的平台,后更名为华润医药控股。

同年11月,华润正式重组三九,12月,国资委宣布将三九集团降级并入华润,不再为直属央企。按重组方案,三九集团资产分类处置,医药作为主业资产,放入新三九。非主业资产全面剥离清理,一旦资产处置干净,意味着三九集团将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以医药起家的三九集团,最核心的医药资产便在三九医药,这是2000年3月9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由三九企业集团、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发起设立,前身为南方制药厂。

南方制药厂由赵新先一手创办,是三九集团起家的摇篮,也是三九集团的生财机,握有名满天下的一系列拳头产品。比如:三九胃泰、999感冒灵、999皮炎平、正天丸、参附注射液、新泰林等,单品种年销售额均过亿元人民币。仅“三九胃泰”,截至1998年底累计销售收入达25.9亿元、利润4.9亿元,占国内胃药市场份额的58.35%,被誉为“中国胃药之王”。

不过,随着三九集团财务状况的恶化,大股东和关联方的巨额占款,三九医药的正常经营备受制肘:缺少投入、人员流失、销售乏力。华润接手三九后,急需把三九医药等核心主业装入新三九,让企业重焕光彩。

然而,大股东占款、股改、股权司法冻结,一堆问题如同一团乱麻绳纠葛着三九医药,也阻碍着三九医药股权过户新三九。一时间,清欠占款、完成股改、解除查封,每一样工作都十万火急。

占款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重疴。早在2001年,三九医药上市的第二年,即因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巨额资金,被证监会谴责并处罚,这是深沪第一家因大股东占款被曝光,且董事长被证监会公开点名批评的上市公司。三九危机爆发时,三九医药占款已高达37.58亿元,作为“问题公司”一直被严厉监管。

华润接手重组后,拿出33.78亿元债务抵消加上3.8亿元现金的“以资抵债+债务抵消”清欠方案,得到股东认同。2008年5月7日,华润替三九集团履行了全部清欠义务,困扰三九医药7年之久的占款问题终于化解。

作为仅存不多的未股改公司,且停牌久有时日的三九医药,股改亦迫在眉睫。华润多方征求意见,修改推出“10送3”的送股方案并附加两年业绩承诺,股改方案在2008年9月26的股东会上终获通过。

然而,因债务纠纷,三九医药的股权一直处于司法冻结和质押状态,股权过户需先解封。华润托管三九半年后,2007年9月与20家金融债权人签署《三九集团债务重组协议》,通过新三九,向享有92.58亿元债权的债委会金融债权人总偿付44.58亿元。2008年3月24日,《债务重组协议》经国务院批准生效,华润即与涉及股权查封的债权人谈判,终于在2008年5月底前,三九医药股权获得了解封申请。

从三九集团分拆到新三九,三九医药的“翻身解放”时历两年,如今与华润阿胶、上械集团、上海天诚等医药企业,共同搭建出一个新三九的医药平台。

非主业:多管齐下清理处置

然而,另一项棘手难题同样挑战着华润团队,这便是辅业资产的清理处置。赵新先遗留下480余家企业,在华润入主前已做了一些处置。到华润入主时,还剩下197家,且多为难处理、问题多的企业。

在这些企业中,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停产停业、空壳企业比比皆是,混乱之状如一地鸡毛,当年三九疯狂并购的后遗症遍及四野。

1995年,三九集团启动“二次创业”,时值国企改革步入最艰难时刻,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国企包袱,一些企业更找上三九,排队等待收购。在三九高层看来,这正是低成本扩张的大好时机,冀望借三九品牌、机制等无形资产和少量资本,来控制超过自身数倍的资产。于是,三九走上了跨地区、跨行业大举并购之路,或承债、或控股、或托管,从1996年到2001年,三九兼并了148家企业,平均每个月并购两家。

企业规模在急速膨胀,但揽入的资产大多质量差、盈利能力弱,有的自并入三九时起,就一直停产,很多非药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加之早前划归三九的军企,多为效益差、行业杂、人员复杂的军队三产。

处置这些企业,最大的难点便是人员安置。自华润入主三九后,员工群体上访已是经常性事件。打着横幅、吵嚷不休,或睡卧门前,这样的热闹场面在三九门前时常可见。一些早与三九断了联系、但稍有一丝历史渊源的企业,见华润接管了三九,也来讨个说法,希望能从华润碗中分得最后一羹。

情况之复杂,不能预见的事随时可能发生,有时甚至威胁生命。严峻形势,考验重组团队的意志。对员工安置,既要遵守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又尽可能保护员工利益,真正做到“依法、合理、有情”,实也考验重组团队的耐心。对此,华润要求每一个重组方案,都把维稳和员工安置作为重要因素,尽可能发挥各种力量,为非主营企业找出路,为员工提供工作岗位。

1996年三九承债式兼并的龙滨酒厂,并购后就长期停产,2700名员工长期待业在家。2008年4月,华润组建专门项目组,进驻龙滨酒厂三个月,召集员工座谈220余次,收集员工意见达1712条,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华润充分发挥集团多元化的优势,把三九一些辅业并入集团其他利润中心,比如汉源三九的花椒油业务,转给五丰行;天津业辉的冬枣业务,有望与五丰行、华润万家合作。

地方政府,也是一支可借助的重要力量。如德阳三九、湖北长江实业、黑龙江永安制药厂等等,华润都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妥善处置了这些企业的遗留问题。

另外,华润更依靠国资委的支持,对与华润主业不符、难以协同的企业,如广东中海工程建设总局和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在国资委的统一安排下,划转给中铁总公司。就三九发展、三九生化的股权转让,华润也借助地方政府和国资委的力量,多管齐下,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2007年底,三九在册员工2万人。两年后,约8300名医药员工进入华润医药体系,约9000名非药企业员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目前三九集团尚存128家企业,停业及空壳持股的44家正在关闭、清理之中,预计年底,将剩余不超过60家企业,将全部转至华润资产管理公司。这预示着,三九集团的重组将全面结束。

得与失:重组彰显华润力量

两年风雨路,三九重组行将收官,历时更久的华源重组亦在最后阶段。在中国一东、一南相继展开两大国企重组,华润投入的人、财、物力之多可以想见。

不过再回首,重组的参与者们众口一词地认为:值得。毕竟,这么复杂的重组,锤炼出的是一支强悍的队伍,“今日再面对什么样的重组,都不怕了,”一位亲历者如是说。

总结得与失,参与重组的成员,会不经意地表达一两句:“国资委指派,也没什么好选择,只有一条路,不辱使命”、“既然国企出了事,总要有人来处理,谁让华润是共和国的长子呢?”一句句话语,不造作,不作秀,均发自内心,表达出一种责任,一种理念。

共和国长子肩头的责任,绝非一句政治空话。这么沉重的担子,华润承担起来,不仅是一种责任的驱使,更多的还在实力。华润的综合实力、重组能力、产业方向、多元化的融合能力,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被国资委指派重组,似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漫长的重组中,华润充分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给予内部之间的协同。比如,借助华润集团与安徽整体合作的优势,三九医药成功收购了金蟾药业;三九集团的一些辅业,转由其他利润中心消化;最终剩余的企业,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若没有集团的实力,没有集团的统筹,就没有这么庞大规模国企重组的成功。

重组中体现出的社会责任,亦非商业逻辑所能理解。无怪乎有观点认为:“国资委考虑是全局性的,给华润三九重组权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给了外资,三九员工就惨了,也不知会出什么乱子。”如今华润操刀,两大国企重组平稳推进,这便是最大的成功。

即使从商业角度考虑,重组无疑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单就三九而言,华润拥有三九医药63.48%的股权,自华润掌控下,新资源注入,新管理重塑,三九医药重现活力,2008年度实现主营收入43.16亿元,净利润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4.1%和77.4%。2009年1—9月,实现净利润4.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81%,仅就对三九的投资回报率而言,已然很不错。若看股价,华润所持三九医药股权市值已高达120亿左右,还另有大龙健康城、观澜高尔夫球场及诸多地产项目。

通过重组华源、三九,北医集团、三九医药、东阿阿胶、上海医疗器械、上海长征富民金山药业、上海华源大药房等国内知名企业,统统汇聚华润旗下,华润医药平台直接或间接控股三九医药、东阿阿胶、双鹤药业、万东医疗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医药总资产约260亿,年营业额近300亿元,形成研发、生产、批发、配送、零售连锁和医院分销等全价值链服务,被业界视为一匹黑马。

三九、华源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计划到市场,变革时代的混乱和无序,更反映出一些国企基础管理的缺失,一个人的盲目或无知无畏,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是灾难性的毁灭。

让大国企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国企内部的问题,尽可能合理地安置员工,既体现出国情民情和国企的特点,又能将优质资源保留在大国企的盘子里,无疑这是大国企重组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重组三九、华源,实也给华润等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对于华润医药而言,面临着众多医药资源的整合、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等诸多问题,如何并而做实、并而做大做强,如何管控住未来扩张中的风险,这些都充满考验。

不过展望未来,借助华润强势品牌、独特的市场整合能力及资本运作能力,加之华润对企业强大的管控能力,若假以时日,相信华润医药必定会成为中国医药市场一支强大的力量。

[毕爱芳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