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风本无形,但他们却始终猎寻风的踪迹,不言弃、不放弃,他们是华润新能源风资源分析团队。

2006年,华润新能源有了自己的第一间风电公司——汕头丹南风能有限公司。公司起步阶段,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紧缺。身为风资源分析中心主任的蔡创彬广泛搜寻人才,于2008年将刘志强、王铁强两名硕士研究生揽入麾下,组建了风资源分析团队。

面对国内快速发展的风电态势,公司领导作出了风电开发的路线:布点——连片——深耕。风资源分析团队依托汕头丹南风能有限公司风电项目为据点,迅速对粤东地区展开深入的风资源普查行动,确定了粤东地区几个潜在可开发风电项目的区域,即现在已经投产的潮南一、二期及惠来一、二期。

2008年6月中旬,两个项目确立开工,风资源分析团队此时的重点工作是对风机机位进行微观选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分析数据是否准确可靠直接决定了风电项目的质量。一个山头,在进行风机微观选址时,如果风机机位落差相差两、三米,风力发电效益就可能相差50%。

由于潮南一、二期及惠来一、二期地形非常复杂,很多地方都超出了专业软件的计算范围,为了避免软件误差对风机发电量评估的精确性造成影响,风资源分析团队要求对每个预选的风机位置都要进行实地踏勘,为此,团队雇用了一个当地农民带路。在返回的途中,农民大叔笑着说:“你们读书有什么用,读完书还干这种活,这种活我都不干了。”第二天,带路的农民大叔走了,但风资源分析团队依然还在前行。

接下来的日子,风资源分析团队每天顶着炎炎烈日,每人身上背着半箱矿泉水和一堆仪器,徒步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岭中出没,早出晚归。由于太过辛苦,其间一个又一个开路的农民全都跑掉不干了。

农民大叔都不肯干的活并没有让刘志强、王铁强两位“天之骄子”觉得很没面子,相反,每一台风机机位的确立,都令他们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2008年9月中旬,风资源分析团队总共完成潮南一、二期及惠来一、二期207台风机机位的微观选址,每人徒步走过的山路超过200公里。目前,这两个项目每年能为公司创造1.7亿左右的利润,慕名前来应聘公司风资源分析岗位的人员也与日俱增。2010年,袁栋梁、辛乐两名硕士研究生的加入,使风资源分析团队的力量更加壮大了。
现已投产的山东蓬莱项目,位于渤海海边的低矮丘陵,渤海海域常年风平浪静,在中国有“死海”之称,加上当时的合作方提供的测风材料中,主风向与风资源分析团队之前掌握的主风向相背,因此,公司大部分人认为该项目的风资源有问题,不具备开发价值。但风资源分析团队没有轻言放弃,为了确认合作方所提供测风塔实测数据的有效性,风资源分析团队不畏艰险,爬上55米高的测风塔,检测测风设备安装的有效性。他们又来到毗邻的长岛风电场进行详细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蓬莱地区气象站长期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综合收集的资料以及现场考察结果,向公司决策层提交了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目前,从山东蓬莱项目的发电量情况来看,当时的坚持是有价值的。

风资源是风电项目中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了解风资源丰富与否主要依靠测风工作。每当公司圈定可开发风电项目的区域后,风资源分析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测风方案,设立测风塔。公司的风电项目多在山地、丘陵地带,没有任何一条路直通山顶,风资源团队只能一步一步试探,披荆斩棘、开路前行。每天早上7、8点钟上山,午饭就在山上的草丛里吃,而所谓的午饭,也只是一些面包、豆干之类的干粮。待下山时,已是夜幕降临,山上虫蛇野兽开始大量出没。

谈及从事测风工作的感受,风资源分析团队测风塔设立及管理员王道欣列出了六大“最”状:最难忘的事——在电白县观珠镇踏勘测风点时迷了路,夜困山上;最后怕的事——阳西龙高山上成群的蚂蝗;最无奈的事——自己付钱给村民向导,村民向导却不肯带路上山;最尴尬的事——在恩平县测风时,中暑昏倒;最痛苦的事——山上遇雨,全身浇个通透;最高兴的事——一座座测风塔挺立山巅。

如今风资源分析团队跃动在祖国各大山头,即便风餐露宿,猎风的脚步从未停歇,猎风的精神风雨无阻。

回到目录      下一页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京ICP备05045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