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走进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看得见的是村民民居环境和农业生产的改善。以往破旧的民居、污水横流的村落没有在大拆大建中完全消失,而是经过科学的改进和修缮,就地取材,利用碎石、绿植等乡土材料实现了农户污水自净系统。篮球场、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添置为村民的闲暇生活增色不少,填补了农村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空白;许多村民利用从华润万家引进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开展优质小番茄种植,利用华润五丰提供的养殖技术发展林下养鸡、发酵床养猪,并进一步形成更为复杂的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看不见的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制度创新,这是希望小镇项目的又一亮点。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应邀对华润在百色市右江区西北乐片区捐建的“华润希望小镇”项目做了实地调研和乡村骨干培训。调研后,乡建中心全体调研员一致认为,该项目的试验操作过程很值得观察分析,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我是有幸的,不但能够亲见“华润希望小镇”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而且以志愿者身份义务担任该项目的产业发展顾问。从此以后,我与乡建中心便和希望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08年11月26日至12月3日,我带着调研组对华润希望小镇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随后,乡建中心又主动为该项目所涉及的乡村干部群众组织了在地化的第一期培训,主要是介绍合作社与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开展的第二期培训目的更为明确,即协助小镇成立多种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因为它开展的业务都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做不了、做不好、做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如合作社经营的种苗繁育、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不仅产生了合作经济的规模效益,而且直接化解了农民经常遭遇假冒伪劣产品和高价格的风险。与此同时,华润一方面为合作社提供技术、资金和基础设施,解决了村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另一方面,华润利用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华润万家和华润五丰作为联结合作社与市场的终端,为农户解决了“如何卖”的难题。而这又最终打造了希望小镇相对稳定的良性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调查过大量的农业产业化案例,事实证明“公司+农户”这种主流模式实际上存在诸多弊端,而华润希望小镇所采取的以合作社为对接载体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很值得提倡。

让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大量的研究表明,外在资本进入乡土社会的交易成本畸高。原因是复杂的,但最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乡土社会存在组织空白,农户太过分散,与一家一户小农打交道的成本实在太高。此外,外部资本进入之后,一般都急于从农村地区和小农家庭获取收益,这样也许短期内能实现资本获利的目的,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乡土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与社会发展的兼容性差。毫无疑问,华润是典型的外在于乡土社会的资本,其进入乡土社会的过程并非像一般资本下乡那样面临过高的交易成本,反倒实现了乡土社会和谐与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原因是什么?我想,简言之是其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理念所致。华润首先在小镇发展慈善事业,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通过公益方式博得了村民的信赖,同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村民有了组织归属感,以此调动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最终降低了交易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理论上讲,华润实际上是替代政府承担了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制度成本。因为,华润支付合作社的公益性投入不收取任何回报,才使得村民全体参与的社区性合作社内部形成了本应给企业的那部分剩余转而来内部化地支撑村级自治组织的公共开支(实际操作中,提取合作社剩余的15%用于支付小镇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开支)。这种由外部投入或村级收入形成的“政社合一”模式在1980-90年代的农村地区曾经普遍有效,现在也是一样。因此,对于正在获得更多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这种以外部公益性或政府普惠性投入发展合作社、充实村级经济、解决基层政府“做不了、做不好、做起来不合算的事”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华润无偿捐建希望小镇为所有的企业开了个好头,它证明了外部资本通过慈善公益注入,帮助乡土社会组建合作社,构建合作社参与的项目,可有效降低进入的风险和麻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如果中国的工商业资本进入乡土社会时,都能摒弃短时的杀鸡取卵的项目,从慈善做起,将项目发展与农村社区发展紧密结合,是否会大幅度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呢?

实际上,慈善本身即是双赢。

回到目录      下一页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京ICP备05045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