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1300多年前,年轻的玄奘大师有感于两晋高僧法显的求法壮举,立誓“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至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玄奘历尽千难万险,西行求法,载誉携经而归,使高迹彰显,清风满园。

玄奘西行之前,因熟读诗书、精研佛典、遍访高僧、游学讲经,已是誉满京城的青年佛学家。但每深究佛理多一分,对汉译佛典的不满就加一厘。他发现许多佛学上的深奥义理难以融会贯通,一些重要的佛教文献根本未至中土,决意西行印度求取真经,并联合一些僧人向朝廷提出申请。时值唐朝初建,西部边患严重,为了政治安全,西部边关一律不开放,所以,申请未获准。但玄奘心意已决,暗自学习多种语言,等待时机。

唐贞观三年春,在长安学习《涅磐经》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僧人孝达法师返乡,玄奘随他离开长安,来到秦州,停宿一夜后启程兰州,抵兰州后又随送官马而归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人辗转到达河西重镇凉州(约五月初)。此地不仅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中心,还是西部的佛教圣地,凉州僧俗慕名请玄奘讲《涅磐》、《摄论》及《般若经》。玄奘于是一边开坛讲经,一边广泛接触过往的西域商人和僧人,了解边境动态,打探西行路径,如此月余。不久,凉州都督李大亮注意到玄奘的一言一行,警告大师不要触犯大唐不许百姓出蕃的律令,奉劝大师早日返回长安。玄奘见西行之事已走漏风声,决定想办法尽快逃出凉州。河西佛教领袖慧威法师赞赏和支持玄奘的求法行动,悄悄派两个亲信弟子慧琳和道整,绕道官府,经过繁华都市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护送玄奘于六月中旬来到了当时的边境城市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

这里,是大唐所辖最西端;这里,是保存玄奘遗迹最多的地方。在这里,玄奘演绎了西行取经路上最艰险、最精彩的一幕。

唐代的瓜州,在今天的甘肃省瓜州县境内,瓜州城就是现在的锁阳城。这里有目前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州城遗址,面积达12000平方米。唐朝将这里设为边防重镇,由此向西北方向设有防范西域和突厥侵袭的边防线:在向北50里水流湍急的葫芦河畔修筑玉门关(今名破城子),关外就是绵延千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平沙茫茫”的戈壁(莫贺延碛),沿着西北方向,大致百八十里等距离设置了五座烽燧,依次是第一烽雷敦子(新井驿),第二烽白墩子(广显驿),第三烽乌山烽(乌山驿),第四烽双泉烽(双泉驿),第五烽星星峡(今名马莲井),每座峰燧下才有水泉。过了第五烽就是当时的国外伊吾(今新疆哈密市)。

玄奘到达瓜州后,就在城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阿育王寺(元代后改为塔尔寺)讲经说法,且受到并不知其来此地真正目的的瓜州刺史、虔诚的佛教徒独孤达的殷厚供事。玄奘借机抓紧打探西行路线,招收胡人石磐陀为徒弟。此人熟悉地形地貌,答应送玄奘过五烽。正当此时,凉州追还玄奘的通缉令已到。瓜州州吏李昌及时通知玄奘,并当面撕毁通缉令,劝玄奘速速离开瓜州。

当晚(据考为八月初一),玄奘安顿好慧琳和道整,与石磐陀牵着老胡人送的一匹往返瓜州和伊吾达15次的枣红老马,向葫芦河进发。石磐陀选取河流最窄处砍树搭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并悄悄地躲过玉门关守军,成功偷渡。

又怕又累的师徒二人找了个安全的地方休息,不料夜半,石磐陀念及前路险峻,又有官兵把守,怕受苦被抓,起杀念,举刀冲向玄奘,但见玄奘口念佛经,镇定自若,未敢下手。第二天,石磐陀勉强走了几里路,又以刀剑威逼玄奘放弃西行,玄奘不为所惧,并放石磐陀回家,只身前往第一烽。

傍晚抵达重兵把守的第一烽,玄奘就躲了起来,晚上在烽下取水时被擒。校尉王祥,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得知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正是早就听说在河西一带讲经的大师玄奘时,喜出望外。但想到路途遥远,遍地荒漠,无水无食,还是劝玄奘放弃西行,并愿意将玄奘护送到自己的老家敦煌弘扬佛法。玄奘谢其好意,但表示决不放弃西行。

第二天,王祥备好干粮和水,亲送玄奘到第二烽附近,依依惜别道:要到伊吾,前面还要经过四座烽。沿着这条路一直走,避开不安全的第二、三烽,少走二百多里地,直接到第四烽找校尉王伯陇。他宽厚仁慈,古道热肠,也是敦煌人。所备干粮和水足够到第四烽。

在茫茫戈壁上整整走了两天,人困马乏、饮水耗尽的玄奘到了第四烽,受到了王伯陇的热情款待。他备足干粮、马料和水,护送玄奘一程,并指出一条既可避开第五烽又可以到野马泉补给水、比官道近很多的路。他特意嘱咐一定不要偏离照壁山,否则,就找不到在其北面不远处的野马泉。

告别王伯陇,玄奘和他的枣红马走进了长达八百里,神秘莫测、方位难辨、死寂一片、骨骸遍地的大戈壁莫贺延碛。不久沙尘挡住了原本清晰的照壁山,玄奘迷路了,这是丝绸之路上的人最怕遇到的情况。然而,更可怕的是,巨大的沙尘暴又来袭,霎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使玄奘彻底迷失。屋漏偏遇连阴雨,玄奘在慌乱中取水袋时又不慎失手,水袋摔坏。没水,在这里等于被判死刑。

迷路而又无水的玄奘想返回第四烽,但在走了十几里地后,他想起自己所立“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的誓言,置生死于度外,转身继续西行,但恶劣的环境终于使玄奘和他的老马倒下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袭来,玄奘渐渐有了知觉,奄奄一息的老马这时也踉跄而立,似乎闻到了什么,硬撑着执着前行,玄奘本能地跟随其后。不久出现了草丛,再不久出现了一个小水塘,识途老马救了玄奘。绝处逢生的玄奘在泉边休息了一天一夜后继续西行。几天过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海,到达了伊吾。

据考证,玄奘贞观三年八月初一从瓜州启程,至八月十四抵达伊吾,前后历时14天,共行走837里,是他取经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段旅程。从此后,西域诸国都给玄奘以最高礼遇,求法之路大为改观。17年后,玄奘载誉而归,殚精竭虑译经弘法,后人无所比拟。

玄奘的贡献不只在求法译经弘扬佛教,更在于此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玄奘精神,他无愧于民族脊梁的称号。

忘记玄奘是耻辱的。

1300多年后,两千多位各路精英重走玄奘西行路,再塑炎黄大丈夫形象,可谓高迹有追,清风不绝。

回到目录      下一页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京ICP备05045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