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险、流程、内控这是审计人员琢磨的大事,早有专家学者们的大部头文章进行了详细论述,然而关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备要素,几个小事例便可见一斑。

一次,区域审计监察部与生产部联合开展仓储评估,一位以前熟识的领导一见面就问,仓储评估和你们审计监察有啥关系吗?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外行,可我们正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打入内部,“潜伏”其中,变外行为内行,然后运用审计方法对业务风险进行评估,揭示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并通过流程设计和优化,有效降低业务风险。

之后再开展与仓储相关的业务,自己马上变得思路清晰、目光敏锐起来,如玻璃瓶、成品酒和瓶损之间的逻辑关系,箱瓶报损的数量与重量的关系。通过审计发现,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避免了公司的资产损失。

审计最忌讳的是审和不审一个样,审后如泥牛入海激不起一丝涟漪,那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业务不熟悉,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基础业务,穿越流程、透过财务账簿,从业务层面深刻理解风险、流程和内控的内涵,才会使每一次的审计工作都“不虚此行”。

另一件小事例是关于内部审计的,在一次聊天中,一位工厂老同事说了一句,你们审计人员来了肯定没好事。一句话道出了被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防备甚至敌视心理,也反映出审计工作难做的现状。开展内部审计时,经常会遭到啤酒、白酒的轮番轰炸,中午吃工作餐,也会来二三酒中豪友,其目的就是要让你彻底丧失执行力。这其实完全曲解了内部审计。内审是来帮助改进的,而不仅仅是找问题挑毛病的。

这就需要宣传华润的风险文化。“我们是内部审计,不仅要检查出问题,还要梳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共性原因,有些是业务人员的疏漏造成的,有些则是流程缺陷引起的,通过修订制度流程来规范流程,减少差错。指出问题不是我们的目的,实现双方共同提高才是我们的目标。”一席话解除了对方的心锁,双方开诚布公地开展工作,内审工作成了业务的交流、问题的探讨,工作也就顺畅多了。

内审人员指出问题要心平气和,求得对方的理解和接受,并积极和对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居高临下,对方肯定不愿意主动配合,对问题采取搪塞和敷衍的态度。消除误解最好的办法是放低身架,虚心求教,多沟通,多交流。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关于审计报告的,一位新招不久的人力资源部小伙子,和我邻座,看我从早到晚两眼瞪着电脑,神色凝重面若苦瓜,问我整天在干什么。我说,在整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最终“生产”面世的产品,啤酒有国家质量标准,我们每个人心中对报告都有一个自己的国标,所以动笔要格外细心和谨慎。

首先,审计报告要求内容表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结论正确。所以报告出炉前要慎重再慎重些,不能因事实不清而产生“冤假错案”。每一个审计发现都需要有事实和证据支撑,审计结论更要反复和对方沟通,听取听方的反馈意见。自己曾经为了核实一件事和对方电话沟通了十多次。

其次,报告行文要用语简练、用词适当。正是有这样的要求,遣词造句时总感双臂负铅,责任重大。记得刚写报告时,以时间为顺序把工作细节层层叙述清楚,把问题的前因后果详尽记录,洋洋洒洒几大张,结果把报告写成了记叙文。领导阅毕要求简洁再简洁些。文字简练概括,事件才能清晰明了,细枝末节删繁就简,问题才能重点突出。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并经过长时间磨练。

报告还需要顶住压力、经受住考验。一次对销售业务查定后形成的审计报告,结果在销售系统内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免的免,罚的罚,报告的杀伤力可见一斑。有的被审计单位领导告诉我,报告要写好点。但报告要求事实清楚、结论正确,怎么能写好呢?也有人说有问题我们可以改正,报告上就不要写了。既然问题是存在的,又有勇气去改,写进报告又有何妨呢?正因为报告会带给别人直接的影响,所以每份报告出炉前我们都经受着激烈的心理煎熬。

企业越大,审计部门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审计人员的价值。雪花啤酒足迹遍布大半个全国,加强内部治理、实现内部各项业务有效控制功不可没。

回到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