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母亲那里小住,是因为父亲突然辞世。他先是晕倒在自己的红薯炉上,有两个买红薯的青年报了警。110到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沉睡在他营造的甘甜如丝的红薯的清香中,永久地睡去了。

母亲的房子位于城郊偏僻的一个菜市的边上,进出楼房需要经过一条小巷,巷子两侧都是卖餐饮的小店,父亲的红薯炉就摆在小巷中间一根电线杆的旁边。

陪着突然变老的母亲,总想唤她一起到外面走走,以为换个环境她好容易忘掉过去。然而,她却有自个儿的念想,拽着我又一次来到地下室里,指着摆在中央的红薯炉,给我讲述由这其貌不扬的汽油桶改装的红薯炉所演绎的父亲的晚年生活。

回想起来,那是在我成家以后,不甘寂寞的快六十岁的父亲在巷子里租了一间门面房,雄心勃勃地开了间小吃店,卖的也就是再平常不过的面食米饭。辛苦经营,多少也有的落下。然而,一场从天而降的大火将其烧了个干净。沉重的一击,让他的笑容也变得僵硬起来。尽管母亲什么也没讲,他还是不肯原谅自己。为了弥补损失,他决定卖烤红薯。于是,窄窄的巷子里多出了一个烤炉,也多出了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

他经常戴着毡帽坐在炉子边上,有风时就躲在炉子背后;冷了,就伸手抱住炉子,越冷抱得越紧;困了,就伏在炉子上打盹儿;饿了,母亲就送饭去,风雪无阻。如此,渐渐地也有所收获。奈何他看不得穷困潦倒的可怜人从面前经过,香甜酥软的烤红薯经常被他送给突然走过的饥饿者,莫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他仍乐此不疲,也不去问究真伪,仿佛成了位大财主,也只有母亲知道,真正支撑他们生活的就是他们老两口一个月近两千元的退休工资。

“这可好,他走了,剩下这炉子,还有那不少的红薯……”母亲在一边唠叨着,我眼前浮现出慈祥的父亲,忆起他的故事,泪花闪烁。

那日,我有空去看望他们,老远看见他坐在炉子边上,缩着脖子,手上虽然戴有极厚的棉手套,还是自觉地附在炉子的盖上。距他很远的时候,他就瞅到了我,站起身来,跺了跺脚,笑着喊我。

我紧走几步,把刚买的热烘烘的蛋糕递给他,他拿了一个,又从炉子臂上拉了条毛巾擦了擦手,咬上一口,动了几下藏着不少煤屑的下巴,“嗯,还行,但味道还是不如你爹的烤红薯呀!”随即,他从炉子里拿出一个来,递给我。我随手将烤红薯的皮剥去,准备塞进嘴里。父亲看看我,摇头不悦,“不用剥皮,洗过的,你妈洗的,况且也是拿火烤了大半天的,没有你们文明人讲的那些个菌呀什么的!”我羞愧不已,却又实在难以下咽。“怎么,吃不下去?你爹都舍不得吃的东西,你居然吃不下去!”他恼怒起来。我一咬牙,把红薯塞进嘴里。本以为难以下咽的红薯却悄悄地将一股甜味如丝般渗进肺腑,余味悠扬。临回时,又不忘跟父亲讨了两个。

然而现在,只剩下了空空的炉子和那一地的红薯。

几日后,有人上门来买父亲的炉子,母亲带红薯都给了他。那人就在父亲原先的地方做起了卖红薯的生意,还搭了棚子,扯了电线,备了电视。问他生意行情,他总说:有的赚就行。

清香依然扑鼻而来,萦绕在巷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光顾过巷子的过客都会惦念那袅袅升腾的香甜,沁人心脾,像一束铺泄而下的光,那浸透着简单却沉重的为人之道的红薯清香,正是光的原点。

回到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