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凝望着加气站门口那棵长到将近6米高的桃树,打开记忆的仓库,翻寻加入华润7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

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年份是2007年。

连续不断的夏季暴雨,冲毁了环城南渠,环城路排水管道的水都往路面倒灌,处于环城路低洼地段的场站遭受洪水的“光顾”:控制室内,办公座椅被水浸泡;机房内,压缩机的基座被水淹没;场站内的积水有小腿深……

待路面的积水稍稍消退后,在公司的支持下,全站人员,主动加班加点,利用水泵往外排水,抓紧时间检修各种设备。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场站恢复生产了。

听着熟悉的设备轰鸣声,大家露出含着疲惫的微笑。“思维的小手”在脑海中,忍不住去抚摸那些真实可爱的脸庞。

第二个年份是2008年。不仅是因为那年弥漫全球的经济危机,更是因为那年的夏天。

夏天,是个考验人耐热性的季节。起初的庞公加气站,在这方面更是有“天然优势”。站内的控制室,门窗是标准的正西朝向——夏季骄阳从中午开始一直照射到播放新闻联播,结果是控制室内的温度超过40度,让人深深体会到“热锅上的蚂蚁”究竟是怎样的感受。

那天,我值班,吃过午饭,照例把椅子搬到了西侧的水泵房门口;因为隔着两堵墙,再加上水泵房顶的冷却塔飘水,那里就成了首选的“避暑胜地”。3点多钟的样子,公司人员带着西瓜、防暑药品来站里“送清凉”了。我赶忙开门迎接,带领同事进入控制室。有同事说“简直是个免费的桑拿室”,我笑着说“条件是比较艰苦”。随行领导,四处望望说“怎么没有装空调”。公司人员离开的时候,我送他们到大门口,清楚记得领导说了句“不该让你们这么辛苦的”。

此后,一个星期内,站里装上了空调,彻底解决了控制室的“蒸笼”问题。

那年的经济危机,很多企业倒下去了,很多勉强开工的企业生产减量、工资下降。但是,站在加气站门口,望着依旧排成长龙的加气车辆,丝毫感觉不到生存的压力——真的庆幸,自己是华润燃气的员工,班照常上,工资照常拿。

第三次,时间停留在了2013年——“精益管理”年。

年初,春寒料峭,因为跑班次数的限制,上午9点到12点,几乎没有公交车来加气,这使得加气机的管道因为长时间无气流通过而形成“冰堵”。为了不影响公交车的正常加气,每天大家都会在公交车集体来加气前5分钟,准备好一壶开水,待到加气时,就拎着热水,给加气机的通气管道来上一壶,以融化气管内的冰块,确保公交车正常加气。

冬季气源紧张,白天市政管网的气压较低,即使站内的两台压缩机同时开着,储气井的压力也不高。原来加一次气就能跑到第二天的公交车,冬季加两三遍气,也只能勉强维持到第二天。对此,公交司机很有意见,我们加气站的人员更有意见:消耗同样的电,却得不到同样的售气量;这和“精益管理”,是明显的“唱反调”啊!

我们及时把情况反映上去,“错峰加气”是公司上下一致的意见。经过协商,公交公司同意了“晚上2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来站加气的方案。方案实施后,我站的设备是一整夜不停,人员是工作一整夜。生产成本,从0.261元/方降到0.232元/方,降幅11.11%。

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模糊了年份,但是事情本身却历历在目:

某年的“降温费发放不均”,有人提意见,有领导说了“谁要是觉得一线的员工不够辛苦,降温费不该多发点,谁就顶着太阳到一线去体验体验。”

某年雪夜,天寒地冻,某场站的设备出现了未曾碰到的故障,CNG部的安全员彻夜蹲守、帮忙查找故障,直至第二天清晨故障排除,顾不上回家休息又直接赶往单位上班。

某些时候,某个加气站设备出现了故障,本站人员无法解决,只要一个电话,其他场站没有上班的人员就会赶到现场,“视他站为己站”倾力解决难题。

……

记忆扑面而来,“思维的小手”有些难以应付了。

走到桃树下,发现枝头挂了不少的小桃子,我不禁笑了起来。

7年间,“简单、坦诚、阳光”,早已从口号潜移默化为行为习惯;“与您携手,改变生活”,早已从标语潜移默化为经营准则。所有这一切,不为其他,只为一个共同的名字“华润人”。

回到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