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我的家乡在豫西三门峡(卢氏)的一个小山村,背靠秦岭冠云山麓,依潘河而居。河两岸星星散散住着人家,平时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片祥和。出产的浆豆腐是伴我成长的美味,也是随着长大后的漂泊难得吃到的奢侈品。

豫西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为河南西部高寒区,夏季作物以小麦为主,秋季作物以玉米、豆类居多,豆制品就成为秋季不可或缺的口粮。祖上的先人们把黄豆、黑豆做成“豆腐”,小豆、绿豆做成“凉粉”,世世代代传了下来,这里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能熟练地制作豆腐,素有“豆腐之乡”的美称。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节、中秋、端午节,人们都要提前几天做豆腐,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要做豆腐,摆豆腐宴,招待客人。豆腐成了这里人们迎来送往的主要食品,无论熟人还是贵客来,吃一桌老式豆腐席,主家和客人都觉得满意,时间长了豆腐竟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

家乡山里人做的豆腐是原汁原味的手工制造,先将黄豆或黑豆放在石磨上磨成豆瓣儿,用簸箕簸出豆皮,然后在清泉水中浸泡,待豆瓣儿泡膨胀后,再放进石磨加水磨成生豆浆。磨豆浆是项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二至三人协力,其中一人拿一个添豆瓣的勺儿,在磨的同时,顺着石磨转动的速度,不停地舀取已泡得膨胀的豆瓣儿往磨眼里倒,石磨转动中,四周便有白色的浆液流下,全部流进了支在下面的大桶里。等磨完了豆瓣,盖住桶让其自发一个小时,这边烧上一大锅水,等水开了,在锅台上架起吊架,把粗布包绑在吊架四角,舀出桶里的豆浆倒进粗布包里,这样细细的白汁就流进了锅里,而粗糙的豆渣被挡在粗布包里。等过滤完豆渣,豆浆就在开水里翻滚起来,点卤的人用勺子舀一些卤水或酸浆浇在里面,不停地翻动着,将卤水(酸浆)搅拌均匀,四五分钟后,再重复点卤一次,这样持续点卤四五次,锅里的豆浆就开始集结起来,如云朵状似棉花团,形成一团一团的块儿,与浆水分离,便成了豆腐脑,待豆腐脑和浆水充分分离、浆水发红,便将豆腐脑舀出来,放在刚才用过的粗布包子里包起来,装进竹筛,上面用大石挤压浆水,直到把浆水挤干,就成了又白又嫩的豆腐了。

由于是手工做出来的,加上慢慢使用卤(浆)水点滴而成,那豆腐白、利、活、细、嫩、实,几乎囊括了豆腐所有的优点。等到豆腐做出来,全家人会聚在一起,拿一块豆腐放进盘子,打成方块,浇上新鲜的辣椒蒜水吃起来。那刚出包子的豆腐还带着嫩浆的味儿,吃起来味道鲜美,回味悠长。如果是红白喜事招待客人时,厨师们将豆腐或油炸或酱浸或水煮,做成片状、条状、丝状、块状或丸状,再配上各种佐料,然后蒸、煮、烧、炒,把这些豆腐菜做成红色、黄色、白色或褐色,端上桌子让人一看,未吃先馋。山里的人们品尝豆腐席也十分内行,东家的豆腐丸子做得好,西家的蒜拌辣子豆腐丝儿有味,那评价决不亚于食用粤菜秦汤。

虽说我国南北方都生产豆腐,但由于家乡山高水质和日照气候的原因,这里产的豆类加工出来的浆豆腐好吃,因为 是用“卤水”点浆做成的,而不是用石膏点浆做成的,并且用的是深山泉水。好豆腐须用泉水,以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清人顾蔚庐云:“山泉酿豆腐,味至淡而有余芳,非寻常井水可比也。”夹着一块热豆腐,蘸着辣子蒜水,吃上一口,那个香,那个味,真叫回味无穷,让人终生难忘。
回到目录      下一页

豫味悠长     文/ 张留方[无锡华润安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