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香港地名的由来,有着不同的传说,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与香港的港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一直是香港的象征,见证着香港的百年沉浮,而她本身乃至周遭的建设、发展、花絮、新闻、是是非非和喜庆盛事也影响并创造着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为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不断增添华彩和魅力。

一位老华润人说,每当台风刮起时,看着昔日蓝天白云碧水的维多利亚港霎时变得昏天暗地,常常会让他陷入对往昔的回忆,想起那段风谲云诡的革命岁月。

对1938年就建基香港的华润来说,在战火中抢运物资,在封锁中反禁运反冻结,在粮荒油荒时挺身而出稳定香港市场,在新中国贸易中打开出口创汇的窗口,在改革大潮中率先完成实业化转型……,从投身于那个大有作为的时代起,经过岁月的洗礼,华润已从昔日毕打街籍籍无名的小商号,成长为维多利亚湾畔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事实上,当杨廉安怀揣着中央的嘱托出现在1938年的香港街头时,就注定了华润的命运从此将与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

“老字号”成就香港市场的“稳定剂”

武汉、长沙、上海、郑州,四个与香港相隔千里的城市,却因为一件事情,紧紧串联在了一起,那就是“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三趟快运货物列车”的开行。

时光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时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内货源不足,香港市场供应告急。南中国一隅的孤岛,开始扮演起特殊而意味深长的角色。

一叠《对港澳出口工作专报》的文件,从第一号到第二十二号,详细记录了从1960年底至1961年春节期间大陆对香港的出口情况,所有数据都指向一个严峻的现实——出口物资将越来越少。而新鲜物资若从国外进口,高昂的物价必将大大加重香港人民的生活负担。

1962年12月,国务院在成立粮食进口小组一周之后,旋即成立了港澳出口工作小组,周恩来总理,陈云、陈毅副总理等有关领导亲任组员。第一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指挥进口粮食,第二个小组则主要是指挥对港澳地区的出口。这两个组的主要执行者都是作为祖国在港外贸窗口的华润公司。

华润公司及所属的五丰行,还有24家下属的“中”字号、“华”字号公司,果断制定出口计划、安排货源,及时卸货、运往市场……在华润的倡议下,“三趟快车”不久后成功开行,每天分别从武汉/长沙、上海、郑州开出,在深圳重新编组后发往香港,基本解决了内地鲜活冷冻产品对港长期稳定供应的问题。

那时,由于印度、印尼等地反华排华,中国海外华侨生存乃至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大批华侨回到香港和大陆。对于回到香港的华侨,华润代表祖国担负起帮助他们安家、置业的任务。华润出资帮助他们开办门市,还把出口商品交给他们代销。1960年至1964年香港零售业迅速发展,销售国货的商店遍及香港各个角落,华润旗下的大华国货等一批大商场脱颖而出,许多华侨得以安居乐业。

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一度波及香港,华润将国产石油引入香港市场,解决了香港市场的油荒;同期东南亚国家粮食大幅减产,香港的大米主要供应地停止出口,引起市场上米价大涨,华润及时调运国产大米供港,平抑了暴涨的米价……

“五丰”、“大华国货”等一系列“老字号”,也就是从那时起,深深扎根在了老香港人心中,和那些岁月一起,成为了他们记忆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华润保障香港市场稳定的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这些老字号多已改头换面,或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也有一些历经风雨依然发展至今,不遗余力地持续发挥着香港市场“稳定剂”的作用,极大地便利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这其中就有华润零售的前身中国国货。中国国货一贯坚持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的经营方针,奉行热情真诚、童叟无欺的服务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华润的零售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大,业务亦越来越丰富。如今在香港,华润拥有各类零售业务门店近400家,包括万家生活超市、V>ngo 24小时便利店、Voi_la ! 酒窖、华润堂药店、太平洋咖啡店、中艺商场等各种业态。而作为“三趟快车”的终端、华润五丰旗下的五丰行,在香港组织起庞大的经销网络,提供从运输、市场拍卖,到屠宰及冷冻储藏的一条龙服务。经过多年拓展,五丰行不仅成为了香港最大的鲜活冷冻食品经销商,而且发展成为集食品研发、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食品企业集团,拥有香港上水屠房经营权,年屠宰及分销活畜150多万头,大米、综合食品年销售额近40亿港元。

“实业”开启“兴港”新纪元

80年代是香港的流金岁月,她以世界金融中心自居,新贵崛起、秩序重建,商机俯首可拾。

华润在那个时候开始涉足房地产,第一个项目便是天水围,也就是现在的嘉湖山庄。尽管接手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项目——不仅涉及香港回归的“主权”问题,还涉及“民生”问题,但华润还是顶住各方压力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天水围地处新界,面积约5200万平方英尺,1979年初,港英政府计划在这里建一个“卫星城”,安置几十万居民。

项目启动之际,困难重重:开发所需资金庞大,银行利息负担沉重,地产市道因中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陷入低谷,项目久未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藉由华润的红色背景,最终由华润出面与港英政府商洽。谈判过程漫长而艰苦。不过待1996年工程全部完工,项目一直红红火火。

尽管华润因初涉地产领域,资金、技术和经验有限,加上对香港房地产发展趋势估计不足,“打法”较为保守,因而获利小于预期。但这次运作复杂项目的经验也教会了华润拿地、融资等现代化运作手段,为以后的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那之前,华润在香港的投资基本围绕贸易领域,沙田冷仓及百适货仓、沙田铁路专线、华润加油站和青衣油库、长沙湾仓库码头、华夏货轮及石化油轮、华润超市、华润大厦及香港展览馆等就是那一时期的成果,而制造业方面尚只成立了华科微电子、精艺皮草厂、公明制衣等。通过天水围等项目运作经验的积累,华润在香港的实业化投资才慢慢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与贸易无关的领域。

此后,华润在港业务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逐步开始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比如为顺应内地和香港经济相互融合的趋势,华润充分利用长期根植香港,熟悉海外新业态和管理技术的优势,将其引入内地,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促进自身变革,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2005年华润将香港太古商业广场业态引入内地,成功发展起万象城都市商业综合体模式,引领了商业地产新潮流,在随后战略导向下的业务重组过程中,华润置地逐渐建立起“商业地产+住宅开发+增值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模式,有力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快速成长。

又如,百货结业后,华润开设了华润堂健康护理店,华润超市引入高档业态Ole'及24小时便利店V>ngo,华润物业积极发展酒店式服务公寓,五丰行发展自属品牌分割肉、速冻冷食等等。

这些探索,适应了香港的消费潮流,保持了华润的影响力。而市场的洗礼也让华润寻找到了新的价值,焕发出新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实业化发展的过程为华润进入资本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使其最早走上了中资企业在港上市之路。随着“永达利”更名“华创”上市,集团先后推动了五丰行、华润置地、华润励致、华人银行、华润水泥、华润电力、华润燃气等一批企业上市。在积极推进实体产业发展的同时,华润还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开展融资活动,配股集资、发行债券。

跨越世纪的“接力”

华润的历史档案馆里至今存放着一张香港毕打街毕打行的老照片,那是华润早期的办公地点,泛黄的画面静静地述说着老一辈华润人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诉说着他们与香港、与祖国风雨同路的那段历史。

如今,华润人依然传承着老一辈的赤子情怀,努力工作之余不忘回馈社会,组织开展了各种充满“正能量”的活动,试图将这场跨越世纪的“接力”延续得更久。

通过华润慈善基金,华润携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捐资港币100万港元,设立岭南大学华润奖学金,2007-2009年以来,每年资助10名内地偏远地区学生到该校修读学士学位课程;华润举办“华润助你上北大、清华”活动,自2004-2011年共资助136名优秀的香港学生到北大、清华学习;为支持广西、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打开国际视野,增长知识,学成后回馈国家,华润向香港城市大学捐资360万港元,设立了城大“华润少数民族奖学金”,用以资助三地少数民族学生赴港修读城大全日制本科学士学位……

华润时常组织公司义工队定期到香港护老院探访老人,陪他们闲话家常,捐赠血压计、轮椅、坐厕椅等日用品,带去润肤膏等贴心小礼物。

华润还积极向香港慈善团体捐款,为他们的善举助一份力。如向“建造业关怀基金”捐款20万元,支持建造业意外伤亡工友的权益保护和生活安置;向香港明爱慈善团体捐款4万港元,协助该团体向社会最卑微无助的人群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向香港岛各界社会服务基金会捐款10万港元,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特别是为青少年、妇女、长者、儿童及残疾人士争取应有的社会福利服务,为有困难的家庭及其家属提供紧急经济援助……

华润在发展,华润人的爱国爱港之心也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随着华润的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香港资深律师、会计师、测量师、分析员等高级专业人才加入华润,优化了华润的人才队伍,也增强了华润在香港中产阶层中的影响,扩大了爱国爱港的力量。

人们总是向往香港,因为她有着“东方之珠”的璀璨与繁华,有着“自由之港”的活力与魅力,更重要的是,似乎还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香港这样斑斓——饱经沧桑的历史与发达繁荣的今昔对比如此强烈;“精致”的城市天际线与优美的海岸线相得益彰;通俗歌会与西洋歌剧你方唱罢我登场;粤语与英文流畅对答;咖啡与清茶对酌共饮。这是香港特殊的历史使然。对此,没有谁比华润更有感慨。从1938到2015,从抗战解放区到湾仔港湾道26号,一代代华润人见证了香港的风云变幻,也倾情投身于这历史变革的洪流中。任凭时空变换,那份赤子情怀始终不曾改变。

【本刊喻丰整理,部分内容摘自《红色华润》】


霍英东与反封锁反禁运

霍英东曾开创"售楼花"卖楼,奠定了香港乃至亚洲很多地区的楼盘销售模式。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天,首任特首董建华给霍英东颁发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英美等国对华禁运。"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往中国。"因为与澳门南光公司合作时建立的良好关系,霍英东很快成为华润等华企最可靠的承运商之一,他冒着被港英当局缉私和管制的危险从事海上运输,以快速、安全、守信,赢得了包括华润公司在内的多家商行的信赖。很快,在香港专门往大陆运输禁运物资船队中,霍英东的公司排到了第一位。

为了避人耳目,霍英东等承运人并不与华润公司直接接洽货运,而是通过注册成立的兴隆行"接单",当时这些遭禁的货,条子、单子是靠不住的,靠的便是可信赖的关系。不得不提的是,尽管触及美国等规定的禁运清单,但对中国来说,是政府允许的贸易活动,是爱国义举。

抗美援朝之后,霍英东先生与华润公司也有了直接联系,而且关系一直很好。1959年,华润与五位港商合办中艺(香港)有限公司,1966年华润通过购买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霍英东为第二大股东。1962年,华润委托"有荣公司"为中国海沙出口香港的总代理,这是霍英东最早与内地合作的经营项目。


郭鹤年与突破期货交易禁区

郭鹤年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香格里拉酒店即为其下资产。

1973年4月,国家决定进口47万吨原糖,通知香港华润马上落实,外贸部给华润限定了最高价和最低价。经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华润判断这个谈判价太低。另外,当时国际市场上糖的交易量只有1000万吨左右,如果购买47万吨原糖的消息传出,国际市场的原糖价格一定会迅速上涨,就会损失一大笔外汇。此前,国内一直把交易所和股票市场视作资本主义的象征,告诫华润:不许经营股票。而且,"文革"还没有结束,这个突破口很难跨越。可是,华润人不愿看到这样的损失出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关键是,这个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后经汇报和持续努力,华润获得上级批准,原则上同意采取灵活措施。为避免刺激国际市场砂糖价格上涨,华润决定通过郭鹤年,在伦敦交易所完成这次交易。

这是一个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一旦走漏半点风声,不仅意味着价格上涨,而且"四人帮"一伙会出面阻挠。郭鹤年完全理解华润的处境,与华润负责此项目的工作人员悄悄奔赴英国。为了专心做好这件事情,还暂时停止了自己公司的业务。他们先在伦敦砂糖交易所购买期货26万吨,平均每吨82英镑,然后向巴西等国购买现货41万吨,平均每吨89英镑。消息传开后,纽约、伦敦砂糖交易市场大幅涨价,达到每吨105英镑,华润遂将期货抛出。这是一次漂亮的战役,大家欢欣鼓舞,虽然不敢张扬,但还是举办了一次聚会,郭鹤年回忆说:"那天夜里,我都不记得几点离开的华润。"

此后,在北京国贸大厦、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等项目中,华润与郭鹤年也多有合作。郭鹤年访问北京时,华润总经理佟志广也曾陪同。


李嘉诚与天水围项目开发

李嘉诚,多年亚洲首富。

1979年,华润涉及房地产项目,天水围项目是华润历史上第一个地产项目,该项目前后历时20余年,涉及资金庞大,投资复杂曲折程度堪称华润所有项目之最,而且由于地处新界,涉及到香港的主权回归和民生问题,很多开发商多有犹豫。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从早期入股至接手项目开发,全程参与。在后期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里,华润占51%股份,李嘉诚占49%。1996年工程全部完工,取名嘉湖山庄,出售期间正值房地产市场走旺,售楼反响热烈,项目获得巨额盈利。华润也从中赚取12亿港元的土地转让费。

天水围是华润首次涉足的地产项目,当时因缺乏资金、技术和经验,加之对香港房地产发展趋势估计不足,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发展策略,获利小于预期。但这个项目,为华润以后的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李嘉诚则在这个项目中不仅大赚,也向港人推广了环保概念,加深了与内地的联系,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李嘉诚和华润对天水围的项目开发也传递出信号:中央要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而且是有信心的。

华润和李嘉诚有过合作的项目还包括灏景湾楼盘、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等。1980年,华润决定在香港建华润大厦的时候,还聘请了李嘉诚作为顾问。
回到目录      下一页

从解放区到港湾道 从1938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