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湾区之“桥”


W020190609769705978894.jpg
>用夯土建设的毛寺村生态实验小学(甘肃,2003-2007),在冬季仅靠孩子们的体温就能保持室温,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烧炭取暖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一列火车从香港发车,开往安徽阜阳。

 

奇特的是,火车中途并不停留各个站点,也没有来来往往的旅客,火车上只有医生和护士。到达安徽后,这辆火车停留了3个月,在停留地专注于为贫困人群进行眼科义务诊疗,并做了1000例眼科手术。从此后,22年间,这样特殊的火车增加到4列,共救治中国贫困地区的患者超过20万例。

 

它就是著名的“健康快车”,是香港诸多对内地公益项目的其中一个,也成为了内地公众深入了解香港当代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标志性项目。而回归前后,香港这座号称“全民慈善”的城市,不管是官方、企业或者民间,也从未断绝对内地的涓涓暖意。 

W020190613379862680529.jpg

>Prof. Edward Ng 吴恩融

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香港人,毕业于剑桥大学,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建筑设计与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系统。吴恩融教授投身中国西部偏远农村,带领香港与内地的大学师生,利用最简单的材料,为中国偏远农村修桥梁、建学校、改建民居、传授技艺,两度斩获世界建筑业顶级大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

 

1975年,邵逸夫先生成立邵氏基金,多次大额捐赠内地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其中学子们熟知的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等,遍布全国各地;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机构之一,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在香港回归20年来,对内地捐款总额达321亿港元,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香港赛马会就捐款10亿港元援建7个项目,协助四川重建。还有 “无止桥慈善基金”、 “苗圃行动”、“国际小母牛”香港分会……这些项目针对不同的困难人群,以不同的合作形式在内地开展,构思新颖,管理严谨,形成风格独特的港式慈善力量。

  


W020190609769706078555.jpg
>历经2002-2005年的探索和建设,位于甘肃省毛寺村的第一座无止桥竣工,毛寺村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上学的安全问题了


其中,有一个项目,诞生于一位香港学人偶然的善举,在香港成型,却逐渐得到了内地政府、高校师生的认可和加入, 一步步成长为在国际上都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它就是“无止桥慈善基金”。

 

2002年,因为一个巧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受地方政府之邀,来到了甘肃省东部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毛寺村。村民们在贫瘠的山水、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困苦现状,深深震撼了他,当即决定引入香港慈善机构的力量,捐建希望小学和桥梁。吴恩融回港后立刻发起“良桥助学梦成真”义建桥梁计划,这也是后来影响广泛的“无止桥慈善基金”的前身。资金筹集到后,他和团队一起用了三年多时间精心设计、建造出了一座蜚声业界的“特殊”的桥。这座整个花费不过3500英镑的小桥,日后与数座造价动辄几亿英镑的名桥一起,得到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嘉奖。

 

之后,这种以建桥为媒,以改善贫困山村居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帮扶形式,逐步受到了香港和内地慈善力量以及广大高校师生的赞同和欢迎,在吴教授的主持下,纷纷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进来,推动项目的完善和扩大。在此过程中,他们建设出的一些项目,甚至成为了国际业界典范。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个月后,攀枝花地区发生6.1级地震,马鞍桥村严重受灾。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统筹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团队,以马鞍桥村为基地,启动了震后村落重建研究与示范项目。 

W020190609769706108950.jpg
>毛寺村生态实验小学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在这个项目里,援建团队经过研究改良,给当地拿出了一套比较容易操作的夯土建造体系,以及一系列可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且能有效抗震的技术措施。利用这套技术,村民们亲自动手,仅用3个月便完成了所有受灾房屋的主体重建,而且造价平均仅为每平方米150元,是当地震后常规砖混结构农宅造价的十分之一。90%的建筑材料都是免费取自本村的自然资源和震后房屋废墟,村民只需购买少量的水泥、钢筋和石灰。

 

目前,由吴恩融教授发起的“无止桥慈善基金”,已经在安徽、四川、甘肃、陕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完成近60个建设项目,包括44座无止桥、3个村民活动中心、3个农村示范项目和一系列民生改善项目,受惠人数超过60,000人次。部份项目更获得专业机构和国际认同,当中包括环保建筑大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同样是2008年,另外一支来自驻港央企的建设队伍,也开始在广西百色的农村,开始了农村扶贫实验的“上山下乡”。他们不仅在企业内自筹资金,还号召和抽调优秀的青年员工“下放”到农村,从用双脚丈量土地开始,实现建设一个“新农村”的蓝图。 

W020190609769706123304.jpg
>整体重建后的四川省马鞍桥村,与环境和谐相融


这是华润希望小镇,一场属于华润的新“长征”。2008年以来,华润举全集团之力,在全国红色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创建了12座希望小镇。数百名华润的优秀青年被选派至这些偏远农村,奉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时光;6.4亿元资金精准对接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直接受益农民近2700户、1万余人口。

 

“无止桥”与“希望小镇”,这两个项目可以说各有千秋。

 

吴恩融教授及其团队,利用自身丰富的建筑技术学术资源,联结香港本地的资金力量,最大程度利用当地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传授给村民们行之有效的生态建筑技术,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还教授了他们生存之道。村民们生活在自己亲手盖起来的房子里,每天从自己参与建设的桥上往来经过,这些房子和桥与村民们祖辈生活的环境和谐相融,建立起了人、建筑和自然最谐调的一种关系。 

W020190609769706154712.jpg
>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遵循当地旅游发展规划,依托井冈山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米兰花酒店为龙头打造红色观光乡村旅游项目 


而华润希望小镇项目,容纳了华润解决“三农”“乡衰”等问题的创想和实践,以“环境改造、产业帮扶、组织重构、精神重塑”四大目标为骨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它要解决的不是村民们一时的温饱和舒适,而是要在当地形成生活硬件、思维模式、营生方式的整体改善和跃迁,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新农村”。 

W020190609769706173369.jpg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华润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在全国捐建的第6座希望小镇。母亲河竹根河由南至北穿境而过,滋润着一方土地

 

当这两个项目背后的两种力量和两种思维相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更为拓宽了华润的思路。港澳地区丰富的、具有国际水准和视野的学术资源,以及各方面的公益力量,无疑都是华润最好的“朋友圈”。 

W020190609769706208173.jpg

>香港中文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的云南光明村灾后重建项目,在柏林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WAF)的年终盛会上荣获2017年的年度最佳世界建筑奖


四月,春风和煦。四川南江县金碑村,吴恩融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正聚精会神地研究着一座木楼沧桑的夯土地基,并看遍了木楼的每一个空间。因为村里屹立至今的几座木楼已有百年历史,是典型的本土老式民居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W020190609769706238526.jpg
>吴教授与学生志愿者们在云南省光明村讨论设计思路
W020190609769706260999.jpg
>在甘肃省党政村金禧无止桥,吴教授教香港内地的大学生志愿者编网箱
W020190609769706295821.jpg
>吴教授和香港、内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党政村测绘

 

受到华润慈善基金会的邀请,吴教授带着团队到这里进行前期调研,探讨合作共建一座新的华润希望小镇。因此,吴教授除了对本地民居进行了考察,还顺便“考察”了一下华润。他向华润工作人员仔细地了解希望小镇的运作模式、建设目标、长期规划等,也许在衡量华润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

 

而华润则希望结合吴恩融教授等志同道合的大湾区学术力量,更为接近心目中“完美小镇”的目标。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探索项目的迭代升级,打造“3.0版”的希望小镇,那就是结合希望小镇不同资源禀赋、以乡村旅游休闲等形式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W020190609769706439980.jpg
>2019年4月,华润集团邀请吴教授团队到四川南江县傅家乡调研,傅家乡金碑村的百年木楼,依然可以居住


吴教授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研究员万丽,站在四川南江县第十二座华润希望小镇选址现场,对华润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默涵高兴地说:“我们的生土建筑技术,如果运用在你们的希望小镇规划中,那会建出一个多美的地方啊。” 

W020190609769706468682.jpg
>吴恩融教授与副研究员万丽、博士生邵长专在观察当地传统建材
W020190609769706487434.jpg
>吴教授团队向傅家乡干部群众了解地方文化


是啊,这些本地人早已司空见惯的破旧老房,还有这个古老而偏远的村落里丰富的山水环境,它们所携带的文化密码和资源价值,在不久的将来终将被破译。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也终将唤醒这片土地沉睡的荣光。

 

本刊  喻勇采访撰稿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