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小故事里的创新启示
           

秦锋
创新不是挂在嘴边的高谈阔论,需要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实际上,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了,并因此阻碍了他们去创新。创新,需要勇气,有勇气去试一试,这样才不会与机会失之交臂。

 

社会要进步,时代在发展。在人类成长的几千年里,世界逐渐丰富多彩,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人类的创新和创造力。创新塑造了历史,又影响着未来。创新是提高、是创造、也是颠覆,创新意味着改变。持续微小的改变,可能引发巨大的革新,创新成果的分享和普及,可能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化。

 

今天的中国,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创新的理念逐渐被广泛认知。然而,创新不会一帆风顺,创新也不是想想就成,创新需要什么?我们在判断一个团队或个人创新能力时,总结出了关于创新的“七要”。

 

创新要好奇——鲁班的锯

 

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祖师鲁班充满了好奇心。他在一次爬山时,被小树叶割伤了腿,通过对小树叶边缘锯齿的好奇研究,最终发明了锯。

 

牛顿的苹果、爱迪生孵蛋、伽利略的铁球……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反映出好奇心对创新的引领作用。有好奇心,对所研究事物充满热爱,进而发自内心地去探索,才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爱因斯坦如是说。

 

创新要行动——犹豫的驴子

 

有一头驴子肚子很饿,在它面前两个不同方向上等距离地有两堆同样大小、同样种类的料草。驴子犯了愁,由于两堆料草和它的距离相等、料草又是同样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它无所适从,不知该到哪堆料草去才是最佳选择,于是就在犹豫和愁苦中饿死在原地。这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布里丹效应。很多人擅长于思考,而拙于行动,最后一事无成。“思考有余而行动不足”,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和机会,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创新不是挂在嘴边的高谈阔论,需要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实际上,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了,并因此阻碍了他们去创新。创新,需要勇气,有勇气去试一试,这样才不会与机会失之交臂。

 

创新要坚持——柏拉图的坚持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100下。大家能做到么?”“能!”学生们都笑着回答。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个问题,这回举手的学生只剩八成。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这个问题。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不仅是创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重在坚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每一个创新的成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没有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不能继续坚持,创新很难成功。

W020160921519037378221.png


创新要专注——造剑的工匠

 

楚王有一位专为他造剑的工匠,尽管有80多岁,但打出的剑依然锋利无比,光芒照人。“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剑仍旧造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窍门?”他告诉楚王:“我造了一辈子剑,我在20岁时就酷爱造剑。除了剑,我对其他东西全然不顾,一晃就过了60余年。”楚王听了老工匠的自白,更是钦佩他的专注精神。虽然他没有谈造剑的窍门,但他揭示了一个道理。他专注于造剑技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追求使他不断提高造剑工艺,进而达到一种高妙的境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精湛的技艺,丰硕的收获,事业的成功,都是靠专心致志终身追求而取得的。创新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忽东忽西、忽左忽右,一会儿春风一会儿月,最终都离创新的成功总差一步。

 

创新要突破——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是15世纪的著名航海家。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线。对于他的这个重大发现,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很多荣誉。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话中经常流露出讽刺。

 

一次,朋友在哥伦布家中做客,谈笑中又提起了他航海的事情,哥伦布听了,只是淡淡一笑,并不与大家争辩。他起身来到厨房,拿出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大家一哄而上,这个试试,那个试试,结果都失败了。“看我的。”哥伦布轻轻地把鸡蛋一头敲破,鸡蛋就竖立起来了。“你把鸡蛋敲破了,当然能够竖起来呀!”有人不服气地说。“现在你们看到我把鸡蛋敲破了,才知道没有什么了不起,”哥伦布意味深长地说:“可是在这之前,你们怎么谁都没有想到呢?”

 

创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一样,结果出来后人们会评头论足,但是在这之前却没有想到这一点,没有人去突破。所以创造新的方式方法,要跳出思想的束缚。创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

 

创新需要自我——白石先生的画风

 

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他60岁前和60岁后、70岁、80岁的画风都有很大变化。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一味跟随没有融入自己的个性化,创新无从谈起。

 

创新需要分享——知更鸟与山雀

 

20世纪初,英国的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将牛奶送到顾客门口。由于牛奶瓶没有盖子,山雀与知更鸟毫不费力,便在顾客开门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后来,随着厂商加装了铝制的瓶盖,山雀与知更鸟便不再拥有这“免费早餐”。但到了50年代初期,当地的所有山雀居然都学会了刺穿铝制瓶盖,重开“免费早餐”的大门。反观知更鸟,却只有少数学会,始终没有扩散到大多数。很明显,山雀借助个体的创新技能,传送给群体成员,成功增加了族群对环境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而知更鸟则是排他性较强的鸟类,同类之间基本上是以敌对的方式沟通。因此,虽然两者同属鸟类,但和谐相处的山雀,比起互相敌视的知更鸟,更能学习互助,进化程度更高。

 

创新的目的是将创新的成果广泛推广应用,帮助组织提高效率、解决问题,创新的成果不能分享,创新终究失败。

 

总之,创新需要什么?需要将一颗坚韧专注的好奇心付诸行动,解放思想、自我突破、不断超越,将创新成果与大家分享,推动时代的进步。

 

几乎每一样创新,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到促成它诞生的因果关系。在屠呦呦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她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今天也是未来的序曲,创新会出现在哪里?又有哪些创新会引领未来?创新让我们置身于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让未来更加充满想象。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