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味道

有些经历让人历久弥新,有些经历却化作烟云。昨晚,在和朋友看卫星地图时,沿着一条不够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家乡,拐弯处就是我的家,灰色的房顶,深绿色的树林,那样的清晰,让人心中油然生出思家之情。家里的老房子已经有近三年没有住人了,父亲生活在西安,弟弟妹妹分别在东南两地工作和求学,而我则远在海岛,屈指数来,也已经有三个年头没有在一起欢聚了,真希望有时间能够再次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院子看看,看看那些勤朴善良的邻居们,还有我们曾经亲手栽下的房前屋后的白杨树。

W020160707418897002520.jpg

自从离家到外求学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足迹越走越远,对家的那份感觉愈加浓烈,家乡曾经的玩伴们都已经娶妻生子,为人父母了,老人们有的陆续离开人世,也新添了很多可爱的叫不上名字的小朋友。不变的是乡情,那份深沉的思念和回忆。

 

渭北地区农村的端午节和城市是不能比的,没有城里的重视,也没有城里的热闹,更谈不上过节放假休息,农民一年到头除过农闲时节,是没有节假日的,几乎每日都劳作在田间地头,为的是奔个衣食无忧的生活。农历五月初五,正好是农忙季节,关中平原上已经开始收割油菜籽了,几乎没有闲情逸致去考虑过节的事情。所以,对于端午的记忆,除了儿时的新衣和奶奶用针线扎的“香包”外,几乎都是空白,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等等,都是从书本上和文章中读到。

 

临近端午节时,小朋友几乎都会收到来自娘舅家送的新衣服、玩具之类的礼物,当地人俗称“送端午”,在端午节来临的前一周,娘舅会专门去县城为外甥和外甥女选新衣服,一般都是很便宜的背心、凉鞋、小短裤,那时送玩具的还很少,在端午节前两天,娘舅会选择一个偶数的日子把“端午”送到外甥家,新衣服自然是舍不得穿,一定要等到端午节当天穿上,到处炫耀,那也是一种难得的满足和幸福。记得长大后,上学了,娘舅除了偶尔会送一件衣服外,还会送文具盒和书包之类的学习用品,这些都成为端午节期间和同学相互攀比的资本。

 

端午节前半个月,家中的奶奶辈,会给孙子们用五彩线扎制一些鱼、蝎子、猪、屎壳郎、牛或蜈蚣等动物,据说这些号称“五毒”的香包,具有辟邪消灾的功能,老人们用彩色条布裹着撒了香草的棉花,再用五色线缝制成各种动物的样子,用黑铁丝作出爪子的样子,用五色线剪成长短不一的胡须和尾巴,最后在做成的“香包”上穿上五色线,留上长须,五颜六色,看起来漂亮,闻起来清香。端午节前先是挂在墙角,等到端午节当天戴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新衣服上互相攀比,互相欣赏,没有香包的孩子,自然心中不免多些羡慕,有香包的人也得意不少。

 

儿时端午节的一个场景永远无法忘记,端午节当天,娘舅家在地里收割油菜籽,我在母亲的打扮下,穿上了一双粉红色的小凉鞋,还有一件白色背心,带小花的短裤,脖子上戴满了奶奶为我扎制的香包,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娘舅家的地头,田地里帮忙干活的人不少,一看到我,就围在一起故意问东问西,问我衣服谁送的,香包谁做的,还要脱下我的新衣服给别家的孩子,要把我的香包送给其他人。不大功夫,我便大哭起来,变成了个泪人,引来大家一片哄笑,不过很快就又回到了过节的幸福中。

 

端午节当天,虽说农人们都忙碌在田间地头,但大部分人家还是要吃一顿饺子,以示过节。饺子在当地叫“疙瘩子”,记忆中的饺子都是素馅的,即使偶尔有肉,也只是零星几点,很少能吃到纯肉馅的饺子,大年初一偶尔会吃一顿。素馅饺子主要是韭菜、豆腐和萝卜,大都是自家地里产的。至于粽子,那算是奢侈品,渭北不产米,也没有吃粽子的习惯,偶尔会有走街串巷的商贩骑着自行车卖粽子,但几乎没有几家人能吃得起。

 

如今的端午节,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设定,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而远方的家乡虽说已经离开了很多年,习惯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总会想起五颜六色的香包,还有母亲亲手做的素馅饺子,“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如今的我,端午节里会选择外出游玩,去感受所在地的民俗风情,思念着家乡的味道。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