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桥的变迁

家乡会宁,是坐落于黄土高原中部的一个小县城,因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而闻名于世,并成为我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jpg

>近几年,工作越来越忙,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可小城的容颜却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

我生于斯,长于斯。十八岁之前一步都未曾离开过小城,厚重的黄土地在我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我的性格和骨子里,充满着黄土的气息。大学毕业之后,我怀揣着“贡献己之所学”的梦想,憧憬着“在央企工作,为国效力”的荣光,进入华润燃气苏州公司,成为一名华润新兵。那时候,华润燃气还是华润石化旗下企业,在行业中更是无名小卒——苏州公司是华润进入管道燃气业务的第一次尝试。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华润燃气已成为国内第一的城市管道燃气运营商;华润也在世界五百强的排名中大步前进,已然位列前百。

 

近几年,工作越来越忙,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可小城的容颜却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每一次回家,小城都有新的变化。出了省城兰州,沿着青兰高速向东南方向行驶,百余公里中建设最漂亮、最具活力的城市就是会宁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商场嵌入城内,一棵棵绿树茁壮成长。当年狭窄的巷子已变成宽阔的马路,彼时每逢“逢集”便拥挤不堪的十字路口也在红绿灯的交替中变得井然有序……一切都还在,一切都变了样。我每当走过今天的街头,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昨天的模样,尤其是变迁中的南河桥。

 

小城南面,是长途汽车站,前往省城的汽车来往于此。从车站到城内,要经过一座横跨南河的桥。1992年,尚在小学的我第一次来县城,就是坐着三轮车,经过这座桥驶入城内的。生于乡村的我,见过土桥,走过独木桥,但对于这种双车道、离地十余米的混凝土大桥还是第一次遇见。当时的南河桥跨度较小,桥的两端各有一段百余米的斜坡,呈“U”字形。三轮车从这边驶来,突突突地吐着黑烟从那边爬上去。我惊诧于南河桥背部的力量,想起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在桥面上来回走了数趟,仔细端详,拿它的结构和课本中学过的赵州桥作比较,煞有介事地和父母讲解桥上的孔洞有何作用……其实在干旱的陇原大地,哪有几条小河需要泄洪。

2.jpg

>生于乡村的我,见过土桥,走过独木桥,但对于这种双车道、离地十余米的混凝土大桥还是第一次遇见

1995年,我转学到县城,就住在城内。当时我读的学校在城北,上学原本是不用经过这座桥的。可我依然执迷于它年复一年的横卧南河,不问春秋。我喜欢蹬着自行车从这边骑下来,又从那边爬上去,且乐此不疲,很难说清其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1996年对会宁人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全国瞩目的红军长征胜利会师60周年庆典在这里隆重举办。全国掀起重走长征路的热潮,革命老区需要换上新颜,以此来迎接前来“会师”的队伍。借此契机,南河桥改造成了头号的民生工程。改造方案很快定下了,旧桥不拆,新桥加宽、加长、抬高,消除两端的坡度。因为南河桥是城南车辆进出县城的唯一通道,工程采用半幅建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车辆通行的影响。在漫天飞扬的黄土中,新桥很快落成,端庄大气,平静安稳。车辆过桥时的黑烟没有了,再过南河,有种“天堑变通途”的感觉。会宁人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增长为生活品质的提高带来的改变。而彼时,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小城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拉开了新的帷幕。

 

1995年,横贯祖国东西的312国道通车。它经过城南,与南河桥的延伸段交汇于汽车站门口,改变了延续多年的“泥泞路、三轮车”的进城模式,让县城 “逢集”的日子变得更加热闹。2010年青兰高速会宁段通车,到省城兰州的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县城面积一再扩大,新城区内商品房与保障房交相辉映,马路宽阔干净,绿树成荫。站在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商业街上,宛若置身江南,感慨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都市文明契合得如此完美。会宁已不再是小城,南河桥也已不能满足进城出城的需要。于是,城西的“会师大桥”应运而生,双向四车道,紧接青兰高速的出口,小城实现了与西部高速公路网的无缝对接。晚上,大桥上的灯光在夜空中的繁星闪烁下照着车来车往,这里已是会宁一景。


现在回家,南河桥已不是必经之路。每当汽车驶过宽阔的会师大桥,我总不由自主地想到数里之外的南河桥。它承载过我进城求学的脚步,也目送我踏上了驶向远方的汽车。它的变迁,是小城发展的缩影,它连接了五十万父老乡亲的过去和未来。

 

两座桥,两个时代。我们感恩“会师”,也不忘记“南河”。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