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行业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与推动力

文/王凡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

节能减排中心主任

 

敢为人先 引领进步

 

2012年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这和大量消耗煤炭有关。我国每年大约消耗40亿吨煤,其中一半用于电力行业,如何让燃煤电厂提高效率、减少排放,是破解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清华大学的倪维斗院士、毛健雄教授找到我们,说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以下简称“外三电厂”)冯伟忠有很多好技术,推广不出去。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华润电力。

>2013年9月8日,华润电力与上海申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由申能能源全面向华润电力提供由其自主创新研发、并成功在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100万千瓦机组实施的代表目前世界最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有偿授权应用、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外三电厂的一些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如果能推广到全行业,将显著提升电厂生产管理水平并减少大气污染,但由于这些技术在火电行业沿用的规程里没有,很多央企都有顾虑。而华润电力作为香港上市公司,与国际接轨,经营理念明显有别于其他发电央企。

 

我们找到时任华润电力董事局主席的周俊卿,一拍即合。2012年5月8日,我们陪同周俊卿主席带着华润电力五个电厂的负责人去外三电厂考察学习了两天。之后,周主席又三次亲自带队考察,最终决定运用外三电厂的技术,对华润电力铜山电厂#5、#6两台百万千瓦机组进行系列改造。改造后效果很好,两台机组在80%负荷工况下,平均供电煤耗下降了10克/千瓦时,50%负荷工况下,平均供电煤耗下降了18克/千瓦时。

 

80%负荷工况下,两台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10克/千瓦时,50%负荷工况下,两台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18克/千瓦时。

 

要知道,电力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电厂的特殊性在于,出了故障不仅自己受损失,还会影响广大社会用户。电厂负责人面对一项新技术,总是要先问一句“有没有应用实例?”但矛盾之处在于,总得有第一个人来尝试,华润电力就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的华润电力董事局主席周俊卿、江苏分公司总经理胡敏,以及铜山电厂的负责人王毅,对外三电厂的创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最终决定进行试点。这也得益于华润集团、华润电力超前的管理意识和创新理念,而且他们还有一套容错机制,鼓励大家去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试点结果看,铜山电厂#5、#6机组改造项目相当成功,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作用,用实践证明外三电厂的创新技术可以复制,能够推广,吸引了许多同行前去考察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3年9月8日,华润电力率先和上海申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带动了神华、大唐、华电等发电央企也陆续和申能签订合作协议,开始推广应用创新技术。

 

如今,我国燃煤发电行业的管理、排放、效率都是世界领先,华润电力带头“吃螃蟹”为全行业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周俊卿、胡敏等华润电力领导的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令人钦佩,华润电力为推动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创新作出的杰出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积极创新 持续改造

 

华润电力的技术创新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和上海申能电力科技公司合作对30万千瓦等级的亚临界机组做升温改造。在我国部分地区,如河南、江苏等省份,已经开始淘汰部分30万千瓦机组,实在可惜。华润电力目前正在徐州电厂二期30万千瓦机组上开展亚临界机组的升温改造,如能成功,将对火电行业下一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17年4月6日,华润电力高温亚临界机组综合升级改造启动仪式暨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3机组高温亚临界综合升级改造项目签约仪式在徐州举行

 

我国30万千瓦及以上亚临界机组有943台,占到火电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标准煤耗普遍高于330克/千瓦时,甚至有的超过350克/千瓦时,很难满足国家制定的310克/千瓦时的目标。但经过研究发现,亚临界机组可以在保持亚临界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升温来显著提升效率。近年来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持续下降,大型超临界机组在低负荷运行时,实质上就处于亚临界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项改造的可行性。

 

按照测算,改造后可以将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的供电标准煤耗降至290克/千瓦时以下。这项技术牵涉到我国近三分之一在役火电机组的命运,如能成功又将是一项重大突破。

 

行业中很多人都会说,现在发电企业降煤耗已经没有多大潜力,按常规方法,花费巨大的改造成本,每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降低1克都很难,降低10克就相当于技术提高了一代。因此,要想取得突破,只有靠创新。我们看到,华润电力现在有自己的大学,还成立了润电能源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推广,创新的体系和机制也愈发完善。

 

所以,在推动我国电力技术创新进步、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华润不仅现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未来也一定是行业的创新引领者。

 

“智慧”发展  提质增效

 

近年来,国家提出智能发电、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概念,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愈发广泛,许多发电企业开始建设“智慧电厂”。但我认为建设“智慧电厂”不应该是“赶时髦”。

 

现在大部分发电厂在做的是智能发电,关注的是发电环节上如何优化控制、如何智能化。而实际上,单一发电模式下,电厂有60%左右的能量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都在冷端损失了,汽机、发电机等主设备效率再高,发电环节搞得再好,也有超过一半的能源被浪费掉。一个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到一半,就不能被称为“智慧”企业。

 

我认为,电厂应该通过综合利用,将浪费掉的能源尽可能利用起来,减少冷端损失,提高利用效率,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能称得上是“智慧电厂”。

 

华润电力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他们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园。借助华润集团丰富的业态,构建了“电厂-水泥厂-啤酒厂”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不同产业间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了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总体污染物近零排放。这样的发展模式十分值得借鉴,国家应该大力鼓励。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工业固废、生活垃圾,以及城市产生的污泥,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建垃圾处理厂,又要考虑“邻避效应”,但对火电厂来说,这些垃圾污泥就很容易被“消化”。华润电力(常熟)有限公司建设了一个年处理能力30万吨的污泥消纳项目,能消纳全市每年产生的污泥,每吨污泥的处理不仅能获得约300元的政府补贴,耦合燃烧还有1000多大卡的热量,可以节约燃煤。除了污泥处置,常熟电厂还利用夜间谷电制氧、制氢、制压缩空气,提供给开发区企业使用,而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副业”,其贡献的产值已经占到电厂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洛阳华润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机组容量不大,但是通过为城市供热、消纳城市垃圾、污泥和工业固废,把电厂发展成与城市“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些例子都给我们很多启发。

 

曾经有一位在电力行业工作多年的领导跟我说过,什么时候电厂把发电作为“副业”来看待时,节能降耗、绿色发展这件事就算成功了。

 

一方面,电厂通过发电和提供附加服务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效益,提升了竞争力。很多人对此还没有足够认识,一心只想着发电,想着频率、电压怎么稳定。安全当然重要,但如果只停留在安全发电,企业的出路就窄了,而且会越来越窄。伴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燃煤机组发电量减少、负荷调节频繁将会成为常态,再加上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发电,就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所以,不要一说“智慧电厂”就追求“值守的人少、每个员工精准定位在哪”,这些能做到固然好,更重要的,还是要根据电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电厂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入手,发展循环经济,拓展更多供电以外的服务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