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的新时代创业者

华润对零售消费领域的试水和探索,始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1年,华润五丰的前身五丰行成立,迅速确立了在香港最大中国食品经销商的市场地位;60年代,从印度、印尼等地避难回到香港的大批华侨,又因为华润旗下的大华国贸等一批商场等零售产业,找到了生计得以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以后,华润零售消费业态的分分合合又经历了曲折的演变。从90年代初开始,这些变化都与华润创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2年,华润注资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为“华润创业”,成为华润系第一家上市公司,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也为华润发展实业筹集了大量资金

 

作为华润集团第一家上市企业、第一批中资在港上市企业、90年代香港三大“紫筹”企业之一(注: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凡具有红筹股和蓝筹股地位的,即被市场泛称为紫筹股),华润创业承载了华润通过资本工具转型实业,迅速做大做强国资的雄心和梦想,也是两次“再造华润”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华润创业也不负这一期待,先后孵化并最终独立运营了华润置地、华润水泥、华润燃气等集团子公司,华润创业自身也加入了恒生指数成分股,一度被称为“小华润”。

 

现在的华润创业,除了华润五丰,还拥有全球销量最高单一品牌、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及营销企业——华润雪花啤酒,全国领先、将1瓶水卖到100个亿的包装水——怡宝纯净水,民族精品咖啡品牌代表太平洋咖啡……

 

回顾华润创业26年的“创业”历史,资本版图上,经历了从多元到聚焦,从注入优质资产到成立专业化公司,从板块资产分散到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历程。这既是华润集团壮大的一条资本路径,也是央企在香港运用资本工具,迅速发展壮大国资的成功案例。

 

“创业”初期的资本逻辑

 

华润创业的成立,始于一次“借壳上市”。1992年9月,华润集团收购控股永达利,并更名为“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所谓“创业”,代表了从零起步,以创业家精神开创新事业的决心,这也成为华润创业的诞生时间点。

 

华润创业的成立,是时代变迁、华润集团转型合力的结晶。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生变化,发现传统的代理贸易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系,华润自身迫切需要改革,从代理贸易向自营贸易转变,并积极向实业化、多元化转型。当时,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国企在海外的员工也不允许私自购买股票、外汇等,内地的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直到1991年前后才相继成立。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华润勇于创新,决心尝试利用在香港已经成熟的资本市场,以资本工具实现产业板块的迅速整合。另一值得关注的背景是,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临近,部分英资资本开始撤出香港,造成香港资本外流。华润作为出生、成长于香港的红色央企,有责任有能力维护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繁荣和稳定。

 

>1997年,华润创业进入恒生指数成份股

 

到80年代末,华润集团希望将部分业务在香港上市,促进经营机制转换,借助资本市场壮大企业。1988年,华润集团召开年度董事会,提出创造条件从参股的上市公司拿出一个公司上市集资的设想。此前的1986年,华润集团开始买入一家早在1973年就在香港上市、主营纺织品贸易和物业租赁的小企业——永达利的股份。当时,永达利由于有两个租户破产导致严重亏损面临清盘,公司市值不足4000万港元,负债却高达7800万港元,唯一的资产是一处位于葵涌的旧厂房,该公司大股东迫于无奈,向华润出售了26.4%股份。1989年5月,华润集团将永达利移交企业发展部,并安排企业发展部负责人宁高宁加入永达利董事局,负责该公司的发展和管理,企业发展部调研后提出通过发行新股集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发展葵涌工业区的物业,并出售物业扭亏。1990年,永达利发行新股募资1.08亿港元,并取得4.5亿港元无担保贷款。1992年9月,华润集团将作价8亿港元的沙田百适货仓、沙田冷仓注入永达利,增资至51%,更名为“华润创业”。随后,华润创业开展了一系列配股、扩股、发行可转换债券、银行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收购华润集团名下的优质资产,先后将物业、仓储、货柜码头、油库等资产注入华润创业。到1997年,华润创业迅速发展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

 

>1992年9月,华润集团将作价8亿港元的沙田百适货仓、沙田冷仓注入永达利,增资至51%,更名为“华润创业”,图为沙田冷仓

 

在华润创业的早期,作为集团的上市平台,并没有明确选择某一领域作为主营业务,而是选择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从历史和财务的眼光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资本运作历史,在产业选择等方面,90年代初,多元化控股企业仍是主流,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典型案例如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此外由于内地刚刚改革开放、香港市场容量有限等原因,很多单一行业的市场给规模比较小,有一些敏感性的行业也还没有开放,如果企业专注一个行业,并非是当时最优的选择策略,发展空间也比较少一点。

 

因此,华润创业选择了多元化的道路,投资逻辑是选择买入高投资回报率和高成长性资产,因此可以看到,最初主要投资于地产物业,包括冷库、灏景湾等地产项目。华润创业在地产类业务主要有两大动作,一是从1993年开始的华润燃气的孵化上市;二是1994年开始的华润北京置地的孵化上市。

 

>1996年11月,从华创分拆的华润北京置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HK1109

 

除寻找高回报资产,华润创业实际上也以“补短板”的思路,寻找优质资产及其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红色央企的地位和资本市场工具,补齐产业板块空白。华润创业将收购目标指向啤酒等消费品领域,这奠定了最终聚焦于消费品的产业基础。

 

1993年,华润创业联合沈阳啤酒厂,合资成立华润(沈阳)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向啤酒产业进军。1995年,历史悠久的香港五丰行(后改名为华润五丰有限公司)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募资16亿港元,华润创业购入其26%股权,与华润集团一起持有五丰行54.54%股份。在华润创业的指导下,五丰行迅速开展一系列并购,纵深覆盖整个食品产业链,在传统的香港业务基础上,进军内地市场。1996年,华润创业从万科接手怡宝纯净水67.25%股权,开展“怡宝C'estbon”纯净水业务。 

 

>1997年9月,华润创业以20亿港元收购华人银行50%权益,使华人银行成为华润旗下又一家红筹企业

 

这期间,华润创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配置,以迅速壮大自身规模。1997年9月,华润创业以20亿港元收购华人银行50%权益,使华人银行成为华润旗下又一家红筹企业。经过一系列收购、注资,华润创业形成了仓储、饮料、香港地产、北京地产和策略投资五大板块。在“九七”回归“中国概念”及红筹企业热潮中,华润创业从最初的不足2亿港元市值,发展到1997年末的294亿港元市值;在1997年之前,香港中资企业有三只股票“借壳”上市,跻身蓝筹股而被称为“紫筹”,分别为中信泰富、粤海投资和华润创业。1997年,华润创业当年营业额达59.66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15.6亿港元,净资产89.47亿港元,负债率25.6%。这种低负债率,为华润创业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平安过冬奠定了基础。

 

老牌红筹的产业布局

 

从上世纪90年代,华润创业作为华润集团的主要上市平台之一,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实行“无限多元化”的规模扩张方式。无论是资本扩张还是产业布局,华润创业都成为央企资本中的范本。

 

华润创业用美国通用电气(GE)的模式进行产业扩张,用李嘉诚和记黄埔的模式进行产业推出。后来蜚声中外的宁高宁,是华润创业第一任董事总经理,其在中粮集团、中化集团任职的经历,都有其在华润创业时期开创的央企资本扩张的影子。 

>1997年,华润创业是华润集团四家上市公司中最主要的上市平台,华润创业持有五丰行53.47%股份,持有华润北京置地44.2%股份,持有华润励致54.7%股份

 

宁高宁非常推崇GE前CEO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理念:或者第一,或者第二,否则或者卖掉,或者关闭。他也认可李嘉诚的理念,不赚最后一枚硬币,不单纯钟情于某个行业,而是在行业到达峰值时将资产卖掉以获得高额回报。如华润水泥业务,该业务开始于1993年与日本在东莞合资的一个水泥项目,由于投资成本高出现亏损,华润于1999年股权重构这一项目,2002年将整个集团的水泥、混凝土、预制件等业务重组为华润水泥。华润水泥向广西贵港、红水河、广东东莞、平南等地扩张,产能进入全国前十。2003年,华润创业分拆混凝土业务,与华润集团的混凝土及水泥业务整合为华润水泥,于港交所挂牌上市。 

>2003年,华润创业分拆出的混凝土业务,与华润集团的混凝土及水泥业务整合为华润水泥,于港交所挂牌上市

 

华润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通过注入资产、分拆上市、私有化等,支撑在内地的全面扩张和并购,实现了超越常规速度的发展。这一时期,虽然有大规模并购引发股价波动,扩张太快导致成本上升等问题引起市场的争议,但这些在并购、重组中产生的问题,不但一一得以解决,反而成为华润创业的试金石,映射出华润创业健康的现金流量表。

 

华润创业先后成功地穿越了两次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极大的冲击了香港,导致香港资产价格全面暴跌,进入长达68个月的经济通缩和衰退。中资企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在香港投资的地产、股票等损失惨重。同期爆发的广信粤海危机,使得中资企业在香港金融市场的“窗口”信用大受打击,在香港的招商引资中介、贸易中介作用已经无法继续。但是,华润创业成为所剩不多的现金充足的中资企业之一。华润创业1997年的现金和存款高达24.32亿港元,1998年广信危机爆发时这一数据反升至41.23亿港元,到2000年,更是逼近70亿港元,这成了华润扩张的基础。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华润创业是华润集团四家上市公司中最主要的上市平台,作为上市旗舰统领五丰行、华润北京置地、华润励志等几家上市公司,华润创业持有五丰行53.47%股份,持有华润北京置地44.2%股份,持有华润励志54.7%股份。

 

1999年,宁高宁从华润创业升任华润集团总经理。大多数中资在港企业正忙于清理整顿,减债瘦身,但华润创业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充裕的现金,华润集团也在此时决定走向利润中心多元化,力争在主营业务上取得行业领导优势。这一时期,中国内地正要进入腾飞的黄金年代,特别是2001年中国即将加入WTO的预期,使得华润等中资机构意识到,必须赶在外资全面入华前抢滩登陆。在此情况下,部分中资开始战略转移:将上市公司留在香港,主攻融资和资本运作,其他业务和投资向内地转移。

 

2000年6月,华润集团业务重组,宣布将业务整合为分销、地产、科技和策略性投资四个主要方向,分销即是指的华润创业要以分销模式为主。2001年,华润集团提出新战略,从背靠内地转向进入内地发展,通过“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战略,以2001年为基数,用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再造一个经营规模与当时的华润大致相当的新华润,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再造华润”。“再造华润”战略下,华润在地域上进军内地,重点投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在行业战略中突出作为行业领导者的目标,选择具备管理经验与能力,能够把握市场前景、增长性强和市场空间大的行业主力发展。 

>华润励致分拆后,2008年10月收购华润燃气

 

为配合“再造华润”目标,华润将资本运作与产业布局深度结合,明确核心产业,进行以分拆上市、“私有化”退市为主的资本运作方式开展产业整合并募集资金。对于华润创业,此时提出打造以分销为核心的多元化上市旗舰,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

 

一是收购零售业务。1999年9月,华润创业以27.2亿港元收购华润集团零售业务,包括华润零售(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旗下中艺(香港)有限公司、华润百货有限公司、华润堂等,增持华润超级市场(香港)有限公司股权至100%。

 

二是资产置换。2000年,华润创业将华润北京置地44.2%股权、励致国际(先后更名为华润励致、华润燃气)54.7%股权转让给华润集团,外加7.96亿港元现金,总价值为26.49亿港元,以换取集团的石油及化学品经销业务。2007年4月,华润创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40亿港元出让所持华润石化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华润励致分拆后,2008年10月收购华润燃气。

 

三是私有化。2000年11月,华润创业以23.9亿港元,收购公众股东持有的46.5%五丰行股份,五丰行成为华润创业全资附属公司。五丰行私有化时,现金及存款不少于23.83亿港元,华润创业相当于以零成本完成这一交易。这是华润集团,也是香港红筹企业上市以来的第一次私有化。此外,华润创业2003年7月分拆内地与香港的混凝土业务,与华润集团的水泥业务整合为华润水泥,在香港上市。由于水泥行业竞争激烈,出现行业性利润萎缩,华润水泥股价低迷,于2006年7月私有化退市。但到2008年水泥需求上升,华润水泥营业额增加到60亿元,2009年华润水泥又重新在香港分拆上市。

 

由此,华润创业将超市、啤酒、石油分销、食品分销等业务集中在华润创业一家上市平台,成为华润集团五大上市公司之一。到2008年,华润集团共有五家上市公司,包括从事分销业务的华润创业、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华润置地、投资发电厂的华润电力、经营气体燃料的华润燃气、发展内地半导体市场的华润微电子,五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443亿港元,实现了第一次“再造华润”的目标。其中,华润置地、华润燃气等上市公司,均为由华润创业孵化而来,华润创业为做大做强国有资本,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业规模快速集聚和扩张,树立了典范。

 

消费品“旗舰”的诞生

 

巨型企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执行者,既体现在世界500强公司的排名中,也体现在对全球产业链的打造中。

 

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先后孵化多家公司上市后,华润创业逐渐意识到:要进行专业化聚焦,将发展的焦点聚集在消费品领域。这一时期,资本市场对多元化公司的态度也有所变化。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资本市场对原来的“多元化”企业开始存疑,出现了“多元化折价”,市场开始偏好“小而美”的专业化公司。 

>2009年10月29日,华润创业向华润集团转让其全部纺织业务及货柜码头业务权益,换取家世界、爱家超市及山东啤酒业务,华润创业由此转型成为消费品概念公司,集中发展超市、饮品及食品三大核心业务。华润创业业务清晰后,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同,推动股价上升

 

第一次“再造华润”时,华润创业定位为分销业务,本意是以零售带动分销,逐步剥离非消费品产业。2005年,雪花 CR Snow啤酒荣升中国单一品牌啤酒销量第一。2006年,啤酒业务晋身全国销量最高之啤酒商。2007年,增持纯净水业务至100%;2008年,雪花 Snow品牌啤酒成为全球销量最高单一啤酒品牌。 

>2009年12月17日,出售中国Esprit业务权益予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

 

2008年,华润在实现第一次再造华润目标,第二次提出再造华润。此时,华润集团依据“微笑曲线”设定了7个战略业务行单元,包括地产、电力、消费品、医药、水泥、燃气和金融。微笑曲线的一头是顾客端,另一头是资源端,华润万家、啤酒、饮料、食品等属于客户端,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这一战略是基于2008年之后,国家经济向扩大内需的结构和方向调整的大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内地和香港亦不能幸免。经过加入WTO后的以外贸拉动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开始转向内需驱动增长,老百姓财富的增加使得中产阶层逐渐崛起。 

>2011年1月24日,与麒麟控股株式会社成立合营公司,华润创业占60%权益

 

在这一大背景下,华润创业将自身聚焦为消费品的定位越发清晰。2009年,华润创业与华润集团资产互换,以纺织及货柜码头业务换取于中国75家大型超市及山东的一间啤酒厂,大力扩展核心零售消费品业务。2010年,收购香港的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 (Holdings) Limited )80%权益,出售中国的Esprit业务权益予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太平洋咖啡随后开始进军内地市场。首家购物中心“欢乐颂 Fun Square”于深圳开业,开始高端超市blt、Voi_la!酒窖和健康及美容零售门店“采活VIVO”业务。至此,华润创业专注于零售、啤酒、食品、饮料四大核心零售消费品业务。

 

但转型聚焦从来不是一帆风水,中国内地市场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特点的快速切换,让身处其中的企业甘苦自知。特别是电子商务经过多年发展后,对传统大卖场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华润创业的资产组合中,卖场比例不低,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自2010年到2015年,华润创业年度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势,零售、食品等盈利能力下降。2014年,华润创业与Tesco PLC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大力发展多种类零售业务。但资本市场对此持悲观态度,华润创业股票从自华润创业宣布收购Tesco中国区业务以来至重组停牌日,股价已下跌40.9%,大幅跑输同期恒生指数。与此同时,零售业务亏损,食品业务遭遇挑战。零售业务2014年亏损8亿港元,剔除税后估值盈余和非核心资产影响后,亏损高达13.59亿港元;食品业务也处于亏损边缘,唯有啤酒业务保持稳定,饮料行业盈利不稳定但是增长较快。据华润创业2014年报,零售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反奢侈政策对于中国零售市场的负面影响、电子商务行业带来的竞争,以及公司与Tesco于2014年5月28日设立合资企业初期产生的财务影响。” 

 

华润创业决定出售非啤酒业务,将上市公司主体内只保留啤酒。2015年7月,华润创业公告,拟以300港元向华润集团出售全部非啤酒业务,同时削减股本100亿元。根据公告,出售非啤酒业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中国零售业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及消费者环境,电商、廉价超市导致竞争持续加剧,2015年第一季度,零售业务同店销售亦按年下降3.3%;Tesco中国业务整合难度超过预期;电子商务、食品及饮品业务需要持续不断投入。出售零售、食品、饮品业务后,华润创业的上市公司部分转变为专业啤酒公司。2015年10月16曰,华润创业正式更名为华润啤酒。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自2008年起,“雪花(Snow) ”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品牌,且于2006年起为中国最大的啤酒品牌,占据21.0%的市场份额,销量约为中国第二大啤酒品牌的两倍。从1994年收购辽宁省的两间啤酒厂,到2014年末,华润雪花已扩展至在25个省份拥有98间啤酒厂,总产能逾2000万千升。同时间华润雪花自1994年以来销售及溢利净额大幅增长,营业额及溢利淨额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26%及23%。 

 

这一重组刚刚结束,全球啤酒市场又一重大并购出现,成为改变全球市场格局的大事。2015年9月,全球啤酒行业老大百威英博(ABI)收购SABMiller,SABMiller持有华润雪花啤酒49%股份,为第二大股东。此项收购若要完成,需要面临中国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最终,2016年3月,华润啤酒以16亿美元收购SABMiller所持股份,华润雪花成为华润啤酒的全资附属公司。剥离非啤酒业务后,华润创业转变为非上市公司,只保留华润啤酒业务作为上市业务主体。2016年,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划归华润集团直接管理,华润创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进一步聚焦为啤酒、食品、饮品等三大消费版块。 

>2015年4月21日,华润集团提出建议以280亿港元收购华润创业全部非啤酒业务

 

经历过重组后,华润创业业绩开始稳健增长。到2017年,华润创业实现年营业收入636.98亿港币,同比增长5.5%;利润总额55.74亿港币,增幅达63.5%。资产负债率69%,较2016年有所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相对稳健;各利润中心均实现了经济价值的稳健增长。 

 

 

新时代命题下的探索

 

华润创业诞生之初,即决心以创业家精神开创新的市场和业务格局。当时,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013年2月5日,华润创业旗下的华润雪花与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有关啤酒业务的交易协议,收购金威啤酒的啤酒生产、分销及销售业务

 

一是以自身为平台,借助资本市场壮大,帮助华润集团转变经营机制。

 

华润创业上世纪90年代刚刚接触资本市场时,是将华润集团所有优质资产都放入上市公司——华润创业主体,华润创业通过增发股份募集资金,向华润集团支付资产购买资金。华润集团将这部分资金再进行产业孵化,包括华润置地、华润水泥、华润燃气等基本上按这一思路从华润创业内部孵化而出,华润创业成为了集团业务名副其实的孵化器。这一资本运作途径,帮助华润创业迅速打开了局面,扩充了自身实力。例如,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货柜码头的输送量位居全球第一,国内货柜码头设备还没有那么理想,效益也没有那么高,珠三角制造工厂的进出口商品,仍要经由香港,这使得香港货柜码头空前繁荣。华润创业抓住时机,买入了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旗下HIT的10%权益,货柜码头的现金流非常强劲,带给华润创业足够回报收购新的资产。

 

二是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之上,在完全竞争领域将众多业务做到了业内第一或第二,包括啤酒业、超市、纯净水等行业,缔造出当时全国首创的“商业奇迹”。

 

1993年,华润创业在收购沈阳压缩机项目时,被搭进一笔沈阳雪花啤酒项目。这一偶然的收购,这成为华润创业在啤酒业的开端。仅十年左右时间,华润啤酒产业就实现了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主品牌雪花啤酒销量全国第一。

 

华润超市1984年在香港诞生,1991年进军深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开店已达到46间,这一时期的超市业务在香港比不过李嘉诚旗下的百佳,在深圳比不过王石的万科企业旗下的万佳,业态老化,缺乏竞争力。但今天,华润拥有蝉联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的超市业务,旗下拥有华润万家、苏果、Ole’、blt、V+、乐购express、VanGO等多个超市品牌。

 

同样的例子还有怡宝纯净水,目前稳居国内饮料行业第一梯队。

 

>2016年6月30日,由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第一支海外消费品产业基金——华润创业联和基金一期(有限合伙),在香港举行了首期交割仪式

 

在经历两次“再造华润”的洗礼之后,十三五期间,华润提出了以“双擎两翼”为支撑的发展战略。其中,“两翼”之一就是国际化。作为消费品利润中心,华润创业将是华润国际化战略的先行者。

 

 

对华润创业而言,消费品行业正在迎来新的机遇。根据麦肯锡调研,中国消费者信心显著上升,达到了10年来新高。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超过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指数值,重视健康以及饮食、运动和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人在过去几年大幅增加,中国“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更加认可。这一消费趋势将给华润创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告别了过去狂飙突进式的翻倍增长后,深耕细分人群,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输出品牌的力量,适应“新零售”崛起下的新常态,是华润创业的新命题。

 

 

华润创业早已意识到城市中产阶层崛起带来的机遇,并提前布局。2017年1月,华润创业与京东在营销、大数据、供应链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数字化营销实现全品牌融合全渠道,使雪花、五丰、怡宝等成为线下线上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品牌。华润创业的各消费品板块中,太平洋咖啡专注城市商务人群,开启精品咖啡时代的同时,也推出“太茶”等新品牌,迅速占领年轻人群。华润五丰将继续保持肉类食品领域的领先优势,继续优化布局,引入境外优质食品,并向肉食深加工领域纵深发展。华润怡宝回归初心,在将1瓶纯净水卖到100个亿之后,重新杀回饮料市场。

 

>“创赢未来”——2018年华润未来之星训练营华南八营

 

2016年,华润创业发起设立专注大消费领域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平台——华润创业联和基金,依托华润集团长期积累的转型变革经验及产业资源,投资于消费领域持续成长的朝阳产业和具有资源、品牌优势的优秀企业。2016年7月,华润创业联和基金战略投资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美团-大众点评。2018年2月,山西汾酒公告,控股股东汾酒集团与华创鑫睿(香港)有限公司、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及华润创业联和基金一期(有限合伙)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其合计持有的公司991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45%)A股股份转让给华创鑫睿,总价款为51.60亿元。

 

>华润创业2018年未来之星训练营合影

 

根据波士顿咨询调研,中国消费市场的“新三驾马车”正在崛起,包括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的消费者、新世代消费者以及网络购物,它们将在未来为消费市场贡献大部分的增长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会重塑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为企业和商家的战略选择及业务运营带来巨大的影响。作为面向城市中产阶级、领先的消费航母级企业,华润创业在中国崛起的大时代里,以创业家精神,必将在消费这一古老领域中求新求变,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消费品及零售服务公司。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