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宁高宁:华润的核心竞争力


时间:2002年1月23日
地点:北京华润饭店
场合:集团2002年总经理工作会议。


[小组讨论前]

我希望能够当作学术问题来讨论: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华润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华润怎样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比较新的一个词,几年前我听王石说过这个词,当时没在意。这几年,我觉得这个词有相当含义。大家今天说到工作,说到生意模式的建立,所以,我们能不能就这个词本身,根据自己企业的实践,讨论一下核心竞争力问题。

什么叫核心竞争力?如果大家讨论这个题目,就会使我们的战略更具体化、更清晰、更可以操作。我们目前在内地的业务,包括80-90%在香港的业务,都会面临一个全面的市场竞争。我们出了问题的业务,做得不好的业务,或者不能长期生存的业务,就是因为缺少自己拥有的独特能力。华润集团现在有钱,是不是可以说有核心竞争力?不是,因为别人也有。华润集团有大楼,叫不叫有核心竞争力?不叫,别人也有。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什么形成的?从我们来讲,急迫地需要我们自己定义好的核心竞争力。上次深圳培训时,我写了几点。核心竞争力可能形成在如下方面:

1:成本,因为技术和管理形成的企业技术领先。Roland Berger王敬和我谈了三小时,他对万佳的模式继续质疑,对万佳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出质疑。我并不评判他的观点对不对,只是引用。他主要的质疑在于,8万种商品和服装的卖法,不可能长久地形成内部架构的成本降低。Cost structure中,你天然地比别人成本高。因为你这种模式比别人成本高。如果万佳定位是Cost-leader,every day low price,像Wal-mart一样,这样的架构就要变,产品组合不能是8万种,只能是两万种,这是他的观点。我去香港的百佳买臭豆腐,从来买不着,他们不卖,因为买的人太少了。这里的成本不是说为省钱,不给大家发奖金;这不是核心竞争力,这是一般管理水平。而是指架构里边自己带来的一种成本降低。我是从批发商批发来的,你是从厂商那里自己进的,你的就是核心竞争力。

2、规模:规模大了,网络很强,信誉很好,也有核心竞争力。规模表现很大,大到别人怕你,不敢和你比拼。比如李嘉诚,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占便宜,如果到北京找100亿的项目,北京市都会动员起来。我们还能和北京市说上话。再小的公司就很难了。不会给你好项目。又比如Wal-mart,和我们的怡宝蒸馏水打架,价格达不成一致,他们就不卖怡宝水。

3、技术:短期之内可以。但也可能长期,像Microsoft就保护了这么长时间。

4、发明:一直在卖最先进的东西。

5、技术外的创新:新产品的销售方式或者经营模式。没有技术不等于没有竞争力,不等于没有新产品。比如在湖南长沙看Metro,什么都没有,乱七八糟,大楼是Metro自己建的,外表全面德国化,进去一看,几乎100%国产商品。他无非是重新摆了罢了,他卖的东西和大街上小铺卖的没有区别。无非摆的不一样,一下子转变了经营方式。马上把大街上的小铺打垮了。当然进货渠道便宜了,购物环境好了,有很多原因在其中。和大街上的小铺来比,他通过创新,就有了核心竞争力。

6、销售渠道、贸易方式:像Dell Computer,没有技术,算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就因为这种销售方式,使它占据了20%的市场。

7、管理:管理效率的问题,可能不应该算在核心竞争力里边;每个人都有,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机制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分配。但是,目前在国有企业的模式下,内地企业不断转变,突然间出现一个机制,变成竞争力了。国有企业的改进,使机制变成了竞争,可能因为机制相对比较适合市场、比较灵活、比较人性化,大家比较愿意到企业来,干劲比较大,就变成竞争力。

8、资源:自然资源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矿山。资本资源是不是属于核心的、别人不具备的,大家可以讨论。

9、地域:华润占据了地域的优势或者劣势,因为它是香港和内地两地在经营,华润在香港员工队伍的建立、对资本市场的使用、在香港的业务基本稳定,这些是不是优势?

10、服务:有些公司的产品和网络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一种细节的服务。例如万科早期的物业管理,当年大家都不搞物业管理,万科亏2000万去搞物业管理。这实际上是万科品牌建立的基础,是一种附加性的服务造成的竞争优势。

11、网络:综合销售、推广、调动的能力。例如中外运有网络,全国47个分公司,都有货代能力。

12、政策性、保护性优势:过去华润集团有很多政策性保护。我们因为政策性保护,带来了竞争环境的清洁,带来了很多资本积累,到目前为止,像五丰行还有点保护。对于五丰行这样的业务,我们是不是应该下更大的功夫,来保护有关政策?过去下的功夫不够。如果这个政策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就应该多做些工作,来维持这个政策。政策性保护肯定是竞争优势,比如中国的电信、银行。

13、文化:公司形成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或者公司的管理习俗和作风。

我认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是:第一,独有,也就是独特性(exclusive)。第二,业务有很强的防守性(difensive),别人打不进来。即使我自身不增长,别人也很难打近来。第三,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高利润率的,利润高过别人,特别是股东资金回报率一定是高过别人。起码长远来看是这样。第四,对客户有附加价值,而没有附加成本。

参照国家文件、讲话以及国有股减持的做法,目前华润集团的经营方式和做法不太对路子,因为我们从事的全部是竞争行业,而国家认为国有企业要退出竞争行业。这确实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我曾觉得理论上想不通这个问题,觉得很别扭。国家关心的是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我们是中央管理的44家企业之一,没有国有股减持的问题。但从我们目前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业来讲,如果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在竞争性上,这些业务就不适合大型国企经营,这是现实。大型国有企业可以经营电厂、电讯、矿山、铁路、银行,超级市场则太细小了。但是,历史的使命将我们这些人放在这些行业里了,我们就得把它搞好。怎么办?要靠核心竞争力。我们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在我们这个业务架构下也形成核心竞争力,给国家一个惊喜?我认为最终股东的控股方式,不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今天就撇开国有体制不谈,作为在市场环境下竞争的企业,来思考我们有没有、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我们生存。这是我提出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基础。

为了方便大家的讨论,我还是把我的思路和想法简单说一下。并不一定对,只是说明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

第一,竞争的环境、格局,使得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建立核心竞争力,来适应我们业务形式的转变和地域的转变,从香港转向内地,从国有的贸易公司转向新型的、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

再者,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写出三、五条来。竞争对手最怕你的、又学不去的能力;顾客就是到你的商店买东西,不去别人的商店,而且别人又学不到;究竟有没有这种东西?怎么定义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三,怎么找出华润的核心竞争力?对华润来讲,如何定义并找出来?这里有个误区,认为一提华润,就觉得了不起。实际华润没什么。现在有个提法说国内搞联合舰队,叫“大而不强”,小舢板绑在一起要成军舰,特别是有政府的干预而进行合并,也有市场行为的并购。越大越不强的情况,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还会持续,因为现在大家想做大,相对来讲,做大比较容易,但做完后并不强,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万佳10个商店有竞争力,变100个如果管的不好可能就没有竞争力了,竞争力反而失去了。从华润来讲,要跳出这个误区,跳出很大、自然就有竞争力的误区。实际上我们遇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华润集团再大,在哈尔滨,哈啤就不饶你新三星,也不怕你。目前在那个区域里新三星和哈啤竞争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我们这么大的企业,怎样在哈尔滨市场上能利用到我们整体实力,而不致于让新三星孤军作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对手认为,华润不得了,肯定竞争不过华润?现在人家就不服,认为不就是改个名么?怎么找出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个多元化的企业,多元化最容易产生这个问题,最容易产生大而不强,最容易产生越大越散,越大越容易出问题。

第四,华润的核心竞争力要分层次。华润集团自身的竞争能力,比如规模、多元化、中港两地的市场、目前管理方法,会不会形成竞争能力?最主要的是华润集团目前的业态组合,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独特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业态组合?我们组合之后,别人学不来,我生来就这样,组合后就是比你成本低,就是比你效率高,将来就是比你规模大,或者越经营整体核心竞争力越强,而不是逐渐地失去了。我们要研究能否找到一种业务整体组合领先的方式,使这种组合整体上具有核心竞争力。

再者,每个一级利润中心怎样找到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哪部分最强?如果我们有最强的部分,一定要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这种东西。每个业态本身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每个业态组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华润集团怎样组合,才会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组合里,谁是我们的Driving Force(推动力)?就是说,如果我们业务有了组合,这种组合由哪项业务来推动,而且是最强的推动?例如,做分销业务,这么多环节,有谁最大程度上带动业务营业额增长、利润上升、市场份额的增加,是Engine(发动机)?它带动以后,大家能有什么样的协同作用,所有的业务都因为它的带动而受益?这种组合我们能否做出来?如果我们这个多元化企业能做出这个组合来,那我们就赢了。因为我们变成不是多元化企业了,变成了有机组合的企业了,有很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找到核心竞争力。

大家要分析一下集团、三个上市公司、利润中心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包括前边提到的所有从技术组合、业务组合、生意模式到成本降低等等,你的部门该怎么做,上市公司怎么做,集团该怎么做,列举出来。我们今年在完成预算的同时,要努力、要有意识地建立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再者,在形成战略优势的同时,不搞虚假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分销的问题上,词是同一个词了,有没有协同效应呢?我们就开始找,找了一些相对是比较勉强的协同效应,也可能是比较虚假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没有就是没有。如果两个业务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把他们放在一起硬要求他们有协同效应,硬要求相互支持。而要找真正存在的、具操作性的协同效应。这样,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对我们来说才是有道理的。实际上2001年,我们还真是沾了一点多元化的光,如果我们都做香港地产或香港零售,就困难了。我们业务整体下降幅度肯定大大低于单一化的香港地产、零售公司。我们要在有限度相关多元化的基础上,在相关中找出核心竞争力。

如果大家找到了什么是我们可能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才能形成它?是有意识地去做,不是无意识地去做。过去大家讲大华润,大华润讲了两年了,但基本上还停在大家交往的层面上。现在我们再提大华润,陈董提出无边界的问题。无边界,是我们大华润继续推进中必须提出的问题。只有无边界,才能形成业务协同性,才能形成业务组合的战斗力。从组织上、预算考核上,我们对无边界要有一个容忍度,在文化上也要有无边界精神。我们要认识到,无边界的文化最终可能带给我们核心竞争力、生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很关键的,将来我们可能不需要内部干预。相反地,我们要超出自己人使用产品的限度,比如德信行茶叶,自己人喝是应该的,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华润超市、万佳百货系统卖出去。这才是协同,更大的协同,市场的协同。我去参加中山万佳分店开幕,一进门看见树了一个灯箱,是卖德信行茶叶的。德信行和万佳领导此前并没有联手做这种安排,这种协同竟然自己形成了,灯箱树起来了,茶叶放进去了,显示了这种协同是有可能性的。如果将来华润的零售可以做到五、六百亿营业额,如果超市变成啤酒可直销的通道,虽然不是啤酒最主要的通道,也可能会慢慢形成竞争力,最终形成整体竞争力。

我们今天的模式,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式。我们继承了前人的资产、业务基础,也遇到了前人没有遇到的、新的竞争之下面临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组合,使得我们能构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小组讨论后]

第一,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有的能力,它可以使你超过竞争对手,有比较快的发展,有比较高的利润率,有比较低的成本。这种能力应该持续五年以上,这种能力本身应该是结构上与他人不同。第二,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对华润集团整体来讲,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明显的。第三,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优势,包括历史积累的资产和商誉,现今拥有的跨文化、学习型、善于自我调整、协同力强的团队,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生意模式。

我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也希望今后在杂志、开会等场合,讨论怎样把华润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来,当然也有每个业务的不同竞争力。

从我们目前资产组合来讲,将来有一项业务是一定少不了的,就是地产。包括各种形式的相关地产。我们24个利润中心里,有10个是地产或与地产有关的,包括北京置地、华润物业、中港混凝土、机械五矿、华润新城、上海时代广场、长春置地、北京华润大厦、华创物业、上润,今天在座的,有近一半与地产有关。目前我们还放在不同的公司、零乱的管理方式下。当然,每个经理人也是用了很大精力来管好。但是,地产业务本身一定要整合起来,只是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时机、怎样整合的问题。一旦整合起来,我们就有了优势,是一种规模带来的资源调动优势,我们可以改造城市,改变生活。地产是一个要求调动资源、要求改变环境、要求改变城市的业务。地产业务将来的组合,我们绝对不能和一般人那样只是买块地、盖个楼、等着收租。有些业务已经形成,不能说扔掉,我们不得不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出最佳的组合。我们找出最佳的组合后,不仅变成全中国第一大,而且可以告诉全中国的市长,华润进到城市后可以改变城市面貌。这里面,住宅的带动力量最大。有人说世界500强中没有地产公司,确实从模式上发展一个大的地产公司,长远来讲是有问题的。但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初期,地产是有一个很强的发展阶段的,是有很多人可以赚钱的,我觉得中国还有二、三十年的时期。等到国家相对比较成熟了,人口增长趋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情况可能会转变。中国到这个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

关于零售带动的问题,是否能够带动,带动多少?目前肯定带动不了整体业务,因为它的规模太小。除了营业额比较大以外,零售的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我们的准备程度都是不足的。但是,我们定义的与分销有关的业务,在24个利润中心中有8个,万佳、超市、零售、物流、五丰、轻纺、德信、啤酒,相对来讲,都可以和零售发生关系。这些生意已经和零售有了关系,虽然规模还比较小,渠道还没有真正形成,但已经有了开始,而且这种开始是通过正常生意形成的,不是我们强迫的。如果这8个利润中心有可能有一种协同效应的话,这个组合里面,我们用什么来带动?是零售。以零售为起点来做这个组合。当然目前万佳、超市、零售三家公司加在一起只赚几千万元,营业额几十亿。如果我们完成计划,使得零售营业额达到500亿,那时我们在全国可能就有几百个大的商场,几千个小的商场,变成整个分销网络里非常核心的一部分。那时如果啤酒有5-10%通过这个渠道出去,这个渠道可以提供推广、品牌服务、市场反馈,我觉得就有了作用。等到一旦规模大了,协同效益就出来了。如果这个协同效应没有,那么啤酒可以不在我们的超市卖,不会有问题。但是等到超市大到一定规模后,就一定会有个地方相遇。就好像现在宝洁和Wal-mart每年谈合同,谁都饶不了谁,宝洁不可能不在Wal-mart里买东西,Wal-mart不可能不卖宝洁的东西,他们签合同都变成新闻。如果我们协同起来,是否可以建立这样的业务模式,零售有一部分的供货来自我们自己,特别是自有品牌的销售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工厂生产。自有品牌在商场里的比例目前在生意模型里变成很重要的因素。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工厂,自有品牌可以是别人加工的。我们不是说非得创造这样的模式,而是因为这两个我们都有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如果5年以后,某项业务成功了,可能不是零售,可能是别的,那时我们说不需要找这个模式了,也可以。关键是目前我们的业务组合,是这么一种思路。只有零售,才能把大家组合起来,带动业务成长。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通过零售整合供应链,整合物流,并提供低成本的优质服务,五丰、轻纺、啤酒、德信等,都是供应链的一部分。Gap肯定是把轻纺作为供应链一部分来管理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样管理。当然目前的问题是带动不了,因为零售小。并不是说,要把你的业务给零售了,将来你的业务在零售业务中占20%,就有协同作用了,比例不会大,但本身会因为供应链带来协同效应,这并不代表要100%吻合的供应链结合,不可能做到的。如果5年以后,我们真的做到了很大的供应额,做成了很强的供应链,我们就很可能形成竞争优势,而且这种竞争优势本身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确实,世界上没有这种模式。过去,我想不通分销的组合。今天,以大型零售企业带动的组合,逻辑上是通的,只是我们怎样做得到的问题。

第三类,华润励致、压缩机、微电子。华润励致从目前投资方式和业务组合来讲,目前方向并不清楚。我知道他们在找,但并不是很容易。怎样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表现在压缩机业务上,但不代表励致整个核心竞争力。所以励致从战略制订到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面临很大挑战的公司。

再有几个公司,我看不到,也不必要牵强说他们与其它业务有协同效应。(1)石化。Tesco就是加油站发展起来的,加油站对Tesco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不要成为我们的陷阱,他搞了,我们不能搞,因为他有其的历史背景。一定要把加油站、石油贸易、油库与超市里卖冻饺子联系起来,就太牵强。但是,这不代表石化不是好业务。石化作为本身独立运作的业务,还可以在它本身领域内运作。因为石化每年给我们提供几亿盈利,是我们主要盈利公司之一,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有很强的油品和化工品的分销能力。(2)金玉。本身最初概念是农产品加工概念,从农产品加工来讲,这个行业并没有错,因为国际上成功了很多公司,问题是中国玉米政策完全不能控制,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金玉作为单一的生意,本身也是可以做的,而且是应该把他做好的。(3)电力。不需要与零售、地产找虚假协同,是独立运作的资产,有它本身的特点,运作得很好。(4)其他投资。万众电话、大老山、三号干线等,以后,我们还有可能投资其他策略投资。这种投资,也会成为资金蓄水池的作用,但我们不会乱投。

我强调一下:不是我说了就这么定了,这还是讨论。将来怎么做,也没有正式的方案。现在问题是,核心竞争力怎么能找到,5年以后,零售业务、地产业务是不是有核心竞争力,还是大家很乱,一盘散沙。在整体业务组合完成后,我们就形成整体资产的组合形态,这些形态中分了风险高低、回报高低、发展速度高低,是有意地把它排好,不是无意的。这样,在整个业务组合中,如果哪个业务出了问题,我们会有相对流动性比较强的业务来补偿,至于哪个占多少比例,怎样组合,要财务总监负责不断跟踪和分析。

如果大家同意我们现在的优势是历史积累的资产和商誉,是拥有的跨文化、学习型、善于自我调整、协同力强的团队,并同意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生意模式。我们就要做好三条:

团队建设问题,选人用人培训人,搞好机制搞好文化,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非常重要任务。要提高到维持、增强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更要把它做好。

千方百计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同。说实话,我们很多钱是资本市场给的。我们要通过业务的整合、业绩的努力、关系的沟通,恢复资本市场对我们的认可,恢复我们比较自如的融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三,逐渐调整生意模式,使我们的生意模式在架构上形成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形成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集团常董办)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