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谁动了中国企业的奶酪?


>>> 周 亮/华润物流

新的奶酪在哪里?


资本,特别是外国资本的长驱直入,将彻底改变企业的原有运行轨迹和游戏规则,这对不少企业来说是个痛苦的嬗变过程。新的奶酪在哪里?
 

应对变化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近来的一本畅销书,薄薄不到100页,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主题就是:变化,和人们该如何面对变化。这本书被通用汽车、IBM等跨国公司当作教材发给了员工。而2001年“王志东下课”、“乐百氏、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变局”、科龙高层变动等等企业管理层与资本方的矛盾冲突及最终结果,为此寓言提供了一组中国特色的案例。

占有市场、扩大规模、创造利润是企业经营者恒久追寻的“奶酪”,入世使国际雄厚资本携带着国际规则愈来愈清晰地来到人们身边。更多的行业取消了外资控股的限制,这为觊觎国内市场良久的国际产业及资本巨头敞开了大门。国内企业面前的奶酪在一天天变化,企业经营者能否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点并作出反应,成了决定企业命运的事。为什么在资本说话的时候,国内企业经营管理层屡屡“落马”?资本的运作规则有其规律性,但“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古希腊哲学家说得好,“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和资本打交道的时候,同样一条路别人走得成功,换了你却未必成功,原因还是变化。入世之后,与国际规则交手,没有现成的套路可照搬,面对非同一重量级的国际竞争者,只有时刻警醒、思考并探索着如何去应对变化,才能始终跟得上变化。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应对此自问:“谁动了我的奶酪?”

国际资本在动我们的奶酪?

尽管“狼来了”的说法喊了多年,但这几次国际资本与国内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较量,使习惯于安享眼前奶酪的中国企业,对WTO的认识和感知终于不敢再停留于层面。入世之后,中国新一轮的企业并购与组合将在所难免。在相对独立的环境里运行了这么多年的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也将逐步走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将产生新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是谁动了中国企业的奶酪?

事实上,外资早已对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市场虎视眈眈。由于目前政策禁止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让给外资,因此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介入,更多的是走“迂回路线”。对于一些质地良好的非上市公司,外资则早已祭起了收购的大旗。但从“迂回”到直接,政策许可的边缘延伸到哪里,闻利而动的国际资本就追随到哪里。作为相对优质的群体——上市公司,将来引发的外资并购的热潮不可能不逐浪推高。今后无论是外资收购国内的公司,还是国内公司自身的联手,都将呈现新的特点,内涵也更加丰富。

首先是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将走向前台。企业的并购必将把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作为合作的首要条件。其次是规模扩大,支付方式多样,重组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以股权支付方式为主的吸收合并等企业合并行为将大量发生,而不是现在市场中简单的股权收购或买壳上市。其三,市场化的收购方式将粉墨登场。并购应该成为更多企业的主动选择,取代协议收购的要约收购也将在中国市场出现。

谁能最快地应对变化?

失去了对资本的根本控制权,手中没有了底牌,美好诺言随时会化为泡影,这就是资本的力量。国内企业因资金困顿而屡屡收缩拳脚,合资谈判已然失去了重量级筹码,不得已在资本控制权上一让再让。在国际资本来袭之下,国内企业经营者对其影响力显然认识和准备不足。

“利用”还是“被利用”?

市场经济行为中更多的是互惠的交易,我们描绘与国外资本的合作时,最常用的词是“利用外资”,但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利用”还是“被利用”?

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今天,尤其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放弃外来资本无异于放弃发展机遇。但如何与外来资本联姻却越来越需要高超的技巧。国内企业普遍做法是:合资方式、资本构成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制衡;对投资者负责,让股东有好的回报,最终实现双赢。的确如此,但要成功地“与狼共舞”,还要有发现和应对变化的胆识远见。入世后,国内企业与国际资本在同一平台上合作、交锋的机会越来越频繁,双方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上进行较量,直到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对于国内企业家而言,把握住这些问题的火候,已上升为一种高超的经营艺术。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