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与事


>>> 宁高宁

我觉得人与事的关系其实是很哲学的事,是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


人与事的关系看来挺直接,其实很曲折。特别是一群人的组织与事的关系就更是这样,同样一件事,有一群人做好了,另一群人做不好。我觉得人与事的关系其实是很哲学的事,是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古人讲过,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猜这里的“无”可指人和人的思想,人与事的关系,人一定应在前面,人是根源。但这里的人,就不单指个人的一般存在,而是指有活跃思维的人的动态的组织行为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我们也在不断进步。我过去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人在上”,是想说明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但仅知道重要是不够的,还要组织好这些人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对人与事的关系,我们在观念上受到很深的文化影响,企业历史的影响,同事,我们自己也在时间中慢慢地多了一些领悟。

过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潜在的人与事的观念,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往往被当作既成的现状和组织效率低的借口,但事实是,一个和尚也可以没水吃,如果他不会挑水;二个和尚也可以没水吃,如果他们不会抬水;而三个和尚也可以有水吃,只要他们找到一种吃水的方法。实际上,现在的和尚庙,和尚都多过三个,可谁也没渴死,都有水吃,因为大家一起找到了吃水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是技术的,可能是分配机制的,也可能是团队组织的,反正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观念被打破了。这种情况,在工业化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只不过人的观念没有变,起码没有现实变化的快。

过去我们还常说一句话,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观念。这句话从集思广益、掌握更多信息来讲是对的;可前面刚讲过三个和尚没水吃,怎么又说三个臭皮匠会比一个臭皮匠好呢?看来传统的思维观念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而在现实中,三个臭皮匠,往往还是三个臭皮匠,人多并不能改变臭皮匠的现实,要不怎么会有人很多很落后的地区呢?如果内部组织系统不好,三个臭皮匠还可能会变成三个臭和尚,不但不会变的聪明,变成诸葛亮,反而会没水吃,会吵架,还不如一个臭皮匠。所以,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人与事的关系要决定于人的素质、组织形式的科学性,而不是人的数量多少,也不是一种松散组织下一般的大众参与。

我们公司内部,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一段我们有几个很重要的利润中心的总经理变动,因为这些变动与我们以前的通常的做法不太一样,可能会引起一些猜测。过去这些职位大都有相对较稳定的预期,或者说是一种公司内部人与事的观念,只要不是业务出了大问题、个人出了大问题或者到了退休年龄,一般不会动。而这一次,这些人的变动完全不是因为上面的原则。相反,公司这一次较主动地从业务重组的角度出发,从发展前景出发,从人尽其才、团队建设的角度出发来调整了这些职务,公司根据竞争环境的转变来加强对管理团队的调整,是一种积极、应变、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做法。这些利润中心的负责人,在过去都做过很多有贡献的工作,我也相信在今后他们在新的职务上会做得更好,这样公司就更前进了一步。从相对事后的、防守性的对待人与事的态度,转变为从公司整体战略来考虑、积极主动的态度,可能也是我们的观念慢慢转变的结果。

在主动调整管理团队的同时,公司的基本价值观不但不应改变,还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股东价值和员工价值的观点,业绩文化的观点,公正评价的观点,团队建设的观点,人尽其才、与人为善的观点,激情投入的观点,诚信和学习的观点,鼓励发展创新的观点,等等,这些观念正在我们中间慢慢形成,也在不断慢慢演化进步。我们的工作,我们对人和事的态度,都会不断地加强和改善这些观点,这些观点说起来是虚的,无形的,可就是他们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企业的成败。这可能就是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