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换来换去 一无所得


>>> 雪 仙 [常董办研究部]

当人变得挑剔和犀利的时候,就缺少了包容与客观,就失去了辩证与理智。


老公出差了,此刻大概在黑龙江的金玉,那里信号不好,手机打不通。

夜晚10点,安静、温馨的时刻:自由的鸟和觅食的动物都归巢了。我坐在写字台前,望着窗外的维多利亚海湾,沉思。海面很平静,让我想起了“静静的顿河”,毫不相干的意识流动把葛利高里从脑海深处翻了上来。

我特别喜欢肖洛霍夫的作品,读他的小说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掩卷时只有长长的叹息,没有眼泪。肖洛霍夫把葛利高里写活了。

从外表上看,葛利高里身上集中了男子汉的很多优点:威武,血气方刚,聪明,能干。在恋爱的年龄,他爱上了军人的妻子阿克西尼亚。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父亲出来干涉,逼着他娶回娜达莉亚。婚后不久,他带情人私奔,未果;妻子为此自杀,未遂。

在他的人生历程还没有展开的时候,他已陷入困境,这种不理智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离开了养育他的顿河哥萨克,成为一名沙皇军人,与奥地利军队作战,不久就升为上等兵。他是哥萨克人的骄傲。在一次战役中,他负了伤,此后,他亲眼看到了沙皇军官的腐败和普通军人的无奈。他对沙皇产生了不满甚至怨恨。

1917年,他所在的部队去彼得格勒镇压苏维埃革命,他看到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行动,为之感动,不久,他倒戈转向布尔什维克。由于作战勇敢,十月革命后,他升为红军连长。

探亲休假,他回到哥萨克,结识了伊兹瓦林,这是一个主张哥萨克独立的人,他的一番言论动摇了葛利高里对布尔什维克的信念。

当兵数年后,葛利高里再次回家养伤,此时的家乡一片混乱:白卫军占领了哥萨克,顿河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进行抵抗,击败了白军。但是,由于红军中人员混杂,纪律涣散,骚扰居民,引起哥萨克的强烈不满。葛利高里的内心充满矛盾,他讨厌白军,对红军也产生了怀疑,加上伊兹瓦林等人的“劝导”,他终于走上了赞同哥萨克独立的道路。他们带领哥萨克人暴动,他的哥哥成为反赤卫军的头领,葛利高里亲任团长。暴动军队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壮大,从三千多人发展到三万五千多人,分成五个师,他是一师师长。不久,他发现,司令部里有一个白军中校在左右形势,这个中校骂他是“粗鲁的布尔什维克”,他被视为另类。此时他对哥萨克暴动产生了怀疑。

这支反赤卫队被红军称为“哥萨克叛军”,斯大林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在红军强大的军事进攻中,哥萨克叛军溃不成军。葛利高里走投无路。他的女儿死了;他的嫂子死了;他的父亲死了;他的妻子得知他与阿克西尼亚还有来往,气愤地去堕胎,也死了。葛利高里在万般无奈之中,投靠了土匪。
葛利高里一直以军人为荣,他看不惯土匪的所作所为,后来,他决定逃跑。他带着阿克西尼亚向南逃去,路上,一颗流弹击中了阿克西尼亚,她没来得及讲一句话,就死在葛利高里的怀里。

葛利高里完全绝望了,他半生戎马生涯,流血牺牲,到头来一无所获。他的思维混乱了。黎明前,他埋葬了阿克西尼亚。他跪在坟前,好像从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远方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

红军还在清剿,他和十几个逃兵藏在山洞里。

他在山洞里思索,他搞不清他错在哪里。但是他知道,不能这样生存下去。他走出山洞。在静静的顿河边,他把枪和子弹扔进水里。在荒凉的码头上,他看见了他的可怜的儿子,他拼命地跑过去,饱经沧桑的他抱起儿子。这是他生命中留下的全部东西。

葛利高里悲剧的个人原因并不复杂:勇敢而缺乏理智,热情而缺乏包容。他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疾恶如仇,却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如何去包容所喜欢的东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把俄罗斯的武装队伍参加了一个遍:沙皇军队--红军--哥萨克反赤卫军--土匪--逃兵小分队。他总是感到不满:他不满沙俄腐败,也不满红军杀死俘虏;他不满哥萨克被人利用,也不满土匪打家劫舍,更讨厌当逃兵苟且偷生。因为不满意,他就一次次地从这里转到那里,结果每一次转换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失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见到类似的现象:交朋友,发现他有缺点,掰;谈恋爱,发现对方有毛病,吹;过日子,发现妻子不如别人,离;找工作,发现公司不公平,跳槽。

当人变得挑剔和犀利的时候,就缺少了包容与客观,就失去了辩证与理智。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80年代成了暴发户,那时他开的饭店就达到了五星级。事业有成之后,他开始改变生活方式:购买名牌服装(换衣);出入星级饭店(换食);在郊外建起别墅(换住);买了高档轿车(换行)。衣食住行换完以后,他想换老婆,在亲人的反对声中,他与小蜜双双私奔,换了国籍。

12年后,他一个人从海外归来,流着泪给我讲他的故事。他后悔。

冲动而且乐于赶潮流,这是一个方面;勇敢又富于智慧,这是另一个方面。这两方面配合得好,人的一生就会顺利;如果二者失衡,越聪明的人,失败越惨。葛利高里一生的追求与失败之所以令读者心痛,就是因为,他是在用心血、热情和生命来寻求改变社会的真理和心灵归宿,结果却背道而驰,事与愿违。

探索真理,改变现状,寻求发展,这是人之本能,但是在采取行动之前,还是稳一点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好。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