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红色经典
音乐笔记(一)


>>> 魏耀东 [华润微电子]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写音乐笔记,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如果语言和文字能够起到音乐的作用,音乐也许就不会在人世间存在了。一直以来在深夜聆听音乐之后心有震撼之余,都想为自己钟爱的音乐写些什么,但是自己心里也很明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音乐本身是写不出来的。我写音乐,其实是想通过写作来鞭策自己更多时间更深层次地走进音乐,享受音乐,融入音乐;我写音乐,其实只是在叙说音乐在我心中的感受,其实只是在用音乐来浇铸自己胸中之块垒。

我写音乐,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写被音乐感动和震撼着的自己。

《红色经典》就是感动我许久的一张CD。

《红色经典》,1998年雨果公司出品,CD号HRP7187A,是一张“红色中国”时期小提琴作品的精选辑。一提起“红色中国”,最容易联想到“文革”时代的中国,其实从40年代的延安到“文革”结束前的中国都可以称做“红色中国”,只不过是“文革”时代最红而已。这张专辑界所指的“红色中国”也是从40年代算起的,所收录的小提琴曲目,就改编或创作年代而言,“文革”前一半,“文革”后一半。

“文革”前后的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文革”前的“红色中国”,还是产生了不好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还是能够比较遵从“资产阶级的艺术法则”,能够将丰富的中国现实或民间的音乐素材,与较为“西洋”化的创作技巧,甚至是很现代化的西方作曲方法相结合,创作出生动且带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黄鹤的故事》、《穆桂英挂帅》、《二小放牛郎》、管弦乐《长征交响曲》。收录在本辑的这个时期的三首小提琴作品有三首:《新春乐》茅沅创作于1958年,《春节序曲》改编自李焕之1956年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曲》,《洪湖水浪打浪》改编自1959年的歌剧《洪湖赤卫队》,这些也都是这个年代很有代表性的作品(HUGO公司与薛伟专门有合作录制一张《梁祝》CD,故本专集没有收录)。

文革期间的音乐,应该讲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政治形势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变种,严格讲是一种政治的附庸。提起文革音乐,多数人都会想起八个样板戏、一部交响音乐《沙家浜》和一部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些作品基本上都遵从了“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为了达到“三突出”的目的,基本上也都摒弃了“资产阶级的艺术法则”;而且对当时的当权者来讲,有歌词的音乐(歌曲)比没有的歌词的音乐(器乐曲)更可靠,主题鲜明的标题音乐比无标题的音乐更安全,所以在文革期间器乐作品很少,六十年代初期,器乐作品几乎全部被打杀。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周总理再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评了口号化的革命歌曲,器乐作品才逐渐出现。所以说文革期间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的音乐作品数量不多,而且以七十年代以后创作的器乐作品为主,如王惠然的柳琴曲《春到沂河》,白诚仁的的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扬琴曲《红河的春天》、笛子曲《扬鞭催马送粮忙》、二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筝曲《丰收锣鼓》、《东海渔歌》、《清江放排》等器乐独奏曲和较大型的器乐作品如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和李自立的《丰收渔歌》。

具体到这张专集所精选的小提琴作品,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品大多改编自样板戏,革命歌曲、民歌以及电影插曲。《梁祝》的作者之一的陈钢改编的七首著名小提琴作品这张专集就收录有3首。这些改编的小提琴曲应该说在去除了原来歌功颂德的歌词以后,旋律还是相当之优美的,节奏上普遍偏简洁明快,音色对比明显,音域跨度范围很大,音乐表现很夸张,具有很强的音乐欣赏性。尤其是改编后的曲子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音色特征(据分析,小提琴是最近人声的乐器),描写性叙述性很强,听一首首曲子就像在听一位老人在娓娓道来一个个发生在“红色中国”里的动人故事……

1、金色的炉台

陈刚1974年改编自革命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陈刚,著名小提琴作曲家,要欣赏红色中国时代的小提琴曲一定要了解一下这位天才的小提琴作曲家。陈刚十岁即师从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195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弦乐系学习, 1958年几个同学(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这些同学日后也都成了中国乐坛的风云人物)一起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正是这个小组的两个大四的学生陈刚和何占豪在温州农村下放劳动时创作出了蜚声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时主要是由“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同学来担纲演奏的,首席小提琴的就是18岁的俞丽拿。陈刚在文革期间成功改编了7首小提琴曲,本专集收录了3首。《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这首歌我没听过,据说这首当时从上海唱起然后红遍全国,这里的炉台指的是钢铁工人的炼钢炉台,在那个超英赶美的火热年代,钢花四溅的炼钢生活已经是很火热的了,再加上“毛主席的光辉照亮”,怪不得这首曲子听起来尤其热情奔放,一开篇就奠定了红色中国,红色经典的主调。

2、阳光照在塔什库尔干

陈钢1976年改编自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也是本张专集我最喜欢的听的一首曲子。乐曲采用了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吸收了大量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用4音和弦拨奏的演奏方式惟妙惟肖地摹仿了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并且运用了增二度以及大量装饰半音,这些都使全曲极具新疆塔吉克民族风格。钢琴引子之后富有新疆民族韵味的小提琴缓缓奏出主题,一下子就把听者带到了天高云淡的的帕米尔高原。快板部分大量出现的富有弹性甚至是跳跃性(在高音部分有明显的一顿一顿)的旋律让人仿佛看到的是灵巧地左右转动着脖子的塔吉克少女向人群飞出的俏皮的眼眸;华彩乐段中不停顿地急速、欢快、热烈的节奏则让我们仿佛看到的是高速原地旋转的哈萨克少女上下翻飞的数不清的长长的细发辫……

3、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这首歌曲在中国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乐曲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提琴与钢琴的二重奏中,抒发了剧中人赞美家乡憧憬未来的情怀。

4、丰收渔歌

李自立作于1973年。这首曲子结构特别清晰,和很多文革器乐曲一样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叙事性。这首曲子以潮汕一带的渔歌为素材,以南海波涛为背景,描写了渔民们出海捕鱼、丰收归来的喜悦心情,全曲共分四段,我自己分别命名如下:(一),“南海渔歌”,钢琴引子和小提琴在E弦上奏出主题,表现了渔民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上辛勤捕鱼劳作的情景。(二),“丰收返航”,这部分是如歌的行板,E弦上宽广舒展的旋律和转到G弦上形成形成不同色彩、速度的变化,描写了渔民们唱着渔歌愉快的返航。 (三)“庆丰收”,这部分是小快板,是第二部分旋律的变奏,2/4、3/4混合拍子的使用,重音在不同位置上交替出现,使乐曲充满弹性很活力。(四)“渔港的夜”,这部分属广板,是全曲最为抒情的乐段,尤其是最后的琶音和颤音把人们带入静静的渔港之夜,每听到这里我总能联想到那首著名的老歌《军港之夜》。

5、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那红军到陕北。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力量大发展,”这是四十年代流行在中国陕甘宁边区的一首歌曲,改编后保留了浓郁的陕北地方风格,用小提琴来表现稍显粗旷的陕北地方风格,听来到别有韵味。

6、苗岭的早晨

陈钢1975年改编自白诚仁的口笛曲,并与同年首演,风行一时。曲调热烈明快,富有苗族音乐特色。演奏上既吸收了口笛的技巧,又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善于模仿的优势,不露声色地模仿了苗寨清晨竹林中各种禽鸟的声音,有点“百鸟朝凤”的意思,节奏上较多地采用了苗家舞蹈音乐的节奏,热烈而明快。

7、壮锦献给毛主席

壮锦原是壮族妇女用手工编制的一种锦,经线一般是用白色棉纱,纬线用彩色丝绒。属革命歌曲一首,表现了壮族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之情。

8、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根据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电影插曲在1963年该片公映后即在全国普遍流传开来。歌曲同样具有新疆塔吉克民族风格,旋律委婉动听,歌唱了边疆战士纯洁的爱情。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即使是在红色年代的红色中国。

9、茉莉花
民间小唱《茉莉花》可以说是最出名的中国民歌了,但各地的《茉莉花》无论是在唱词上还是曲调上都不尽相同,本张专集采用的是江苏版,歌剧《图兰朵》也是采用了这个曲调。

10、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蛐蛐儿,叫筝筝,好似那琴弦声……”很好听的一首东北民歌。

11、新春乐

茅沅作与1958年。乐曲吸收了中国江南民间音乐中明朗、朴素的音调,充分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表现手段,将人们在欢度佳节是的喜悦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乐曲分四部分。(一),小提琴在D大调上奏出了欢快的主题,并加以变奏模近转调。(二)乐曲转到G调,小提琴奏出了委婉、抒情的旋律,与前面的主题形成对比。(三)乐曲用变调和双音的手法将第一部分的主题重复再现。(四)第二部分的主题再次出现在D调上,最后以长弓颤音和碎弓将乐曲推向高潮并结束。

12、春节序曲

改编自李焕之1956年作品《春节组曲》之第一乐章。《序曲》是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概括描写,从中既可听到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甚至很能感受到秧歌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场面。这段曲子经常被用在电影中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解放XX城后的入城仪式场面。最近看了一部文艺片《春节联欢晚会二十年回顾》,这个节目以历届春节晚会编导讲故事回忆访谈的方式回顾了各届春节晚会的经典节目。其中讲故事访谈场景的背景音乐也用了这首曲子的慢板部分,电视画面的背景是很多很多串大红灯笼,邓在军、邹友开等央视编导大腕扪身着旗袍唐装,端坐在清式椅子上,在悠扬的慢板音乐的配和下,与主持人在访谈中娓娓道来历届晚会台前幕后的故事,别有一番韵味。

13、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刘天华作于1928年。是作者在除夕夜与学生、好友欢聚时的即兴创作。权威资料上讲本曲的基调是抒情、清新,但我想,既然是老师在除夕夜(很有可能是在小饮之后)拉给学生听的即兴曲。那么在抒情、清新的基调之外,更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老师自得自赏的弦外之音。最早听这首曲子是在20多年前,那时还在上小学5,6年级,在一个夏日的晚上,我去一个做音乐老师的姑父家学电子琴,学完以后擅长二胡的姑父就给我拉了这首曲子,他拉这首曲子时脸上洋溢的慈祥和怡然自得的表情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14、康定情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呦,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呦。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呦,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呦……一首很好听的川西民歌。

最后我想讲讲这张专集的两位演奏者小提琴薛伟和钢琴许忠,这两位也都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两位演奏家。薛伟,63年生人,1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26岁起获聘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他和雨果公司合作录制的《梁祝》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梁祝》版本。薛伟曾在今年4月在深圳高交会馆参加一次活动的开幕式上签名售碟,只可惜当时去晚了一步,没能见上这位仰慕已久的小提琴大师。许忠,68年生人,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跟从法国钢琴大师梅而莱学习。1994年在莫斯科柴克夫斯基钢琴大赛中获第四名,成为继刘诗昆、殷承宗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薛伟演奏本专集所用的小提琴,这把琴是17--18世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大师之一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于1699年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出现于1592年),人们通常认为斯特拉迪瓦里的琴和另外一位同时代的制琴大师杰斯相比富有女性美,较阴柔,用这种较阴柔的名琴来演奏较为高亢铿锵的红色经典曲目,比较容易从当年附加上去的太多浓重的“红色”中升华出来,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也更能给现时的爱乐者较多舒畅美好的红色回忆。

名琴,名家,名曲,这就是我想写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参考周凡夫为本张CD所作的序及曲目介绍)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