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颐和园


>>> 宁高宁

中国的企业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呢?中国的企业能给后人留下像颐和园一样的有长久生命力的创造吗?


深秋落日里的颐和园,是个漫步的地方,也是个想事的地方。200多年前建这儿的时候,是康乾盛世,可以想见,当时的心气、兴致和品味都很高。可后来这地方让外国人烧了,烧了再修,心情肯定是不一样了。就是这样,当时重修颐和园还是挪用了原本用来修军舰的钱,好像不知道烧颐和园的外国人是从海上来的,足以看出当时对外国人没有感觉。其实从国家财政来说,就是原来计划的钱用到别处了,也不会真就没了造军舰的钱,关键看是不是真想造,不造军舰只是一个表象,不知道也不关心外面世界变成了什么样才可能是致命的。


颐和园今天是名胜,在当时修建的时候也应该是城市环境美化的工程,当时的标准高,规模大,就给后人留了一笔财富。就象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引用的蜜蜂王国的童话,追求奢华的蜂群兴旺,过于崇尚节俭的蜂群凋敝。童话偏激,但也说明了一个国家改革中投资、消费、储蓄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相信颐和园在修建时也带动了繁荣,一直到今天,这里每年有上千万人来游玩,有二亿的收入,帝王的颐和园今天变成了一个大企业。


颐和园的地位变化古人不可能想到,烧毁它的外国人也不会想到,今天来游玩的人中许多是外国人,可见同是一样东西,大家的态度变了。现在讲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历史成了中国竞争力的部分,因为这是谁也搬不走,学不来的,无论当时是想追求湖光山色还是画舫玉桥,这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留给了这个民族。


从中国人建颐和园开始,世界其它地方发生了许多事中国人没有积极参与,先是有航海技术的国家到处去发现、占领新大陆,地理资源后来被证明这是很宝贵的财富。然后又有工业革命引起的贸易和殖民活动,虽然后来大家都说这是不公平的,殖民地都独立了,但便宜已沾了。后来又有资本、技术、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再后来更进一步,在法律、规划、文化上发达的国家也在为大家制定规矩。因为这么长时间的被动,中国人对新规则并不太适应,但我们也知道关起门自己建颐和园的日子过去了,就是建了也保不住,中国人一定要打开门适应新的规则,这就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


市场的规则本来是公平的,就像拳击的规则本来也是公平的,但上场的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这时候公平就是很残酷的了。这就是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见到国外对手时所面对的现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现在最多地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对资源的占领,现在表现为企业对资源的占领。这其实与颐和园所经历的年代没有根本的区别,只不过换了形式,而中国的企业除了积极地去接受这种形式并去竞争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它处在历史的这个阶段上。
市场竞争中的大人对小孩说,你力气不够,不要与我抢西瓜,你去捡芝麻吧,小孩只好说可以,但小孩能永远捡芝麻吗?外国的大企业对中国的企业说,你不懂技术,不要与我争,你给我加工零件吧,中国的企业只好说可以,但中国的企业能永远为别人加工零件吗?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小了是个人,大了是组织或者企业,最终是民族。竞争是企业的,无论企业的形象、形式如何变,它最终也是民族的,是民族的地位和财富的代表。这样的企业只能在国际竞争中创立出来。


今天的颐和园在我们的眼前,大家都觉得是应该的,其实老祖宗是了不起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样经久不衰的艺术品,让后人欣赏并以此为生。中国的企业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呢?中国的企业能给后人留下像颐和园一样的有长久生命力的创造吗?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