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读者说  

 

【编者按】:如果说客户是企业的上帝,那读者一定是每一本刊物的上帝。《华润》杂志作为一本纯粹反应华润集团气象的企业内刊,它的影响逐渐超出集团的范畴。当我们为这本杂志倾注所有的智慧和热情时,我们知道这背后有着10万华润人默默的支持,也有着所有关心、关注这本杂志的读者的厚爱!我们在努力,我们会更努力,感谢所有的读者!


刘湖先生说得好:"人才是最宝贵得,当业务和员工健康有冲突时,员工的健康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员工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理念。

--摘自华润轻纺集团下属《临清华润报》6月18日第3版,《谈坚持以人为本--读'专访刘湖先生'后》,朱世昌撰文

久闻华润微电子董事长朱金坤是写作高手,惜无缘拜读其大作。多次听他作报告或随时发表的一些看法,虽佩服于他敏捷的文思和严密的逻辑性,但总觉得不如读文来得细致从容。今年5月出版的《华润》杂志上,刊有署名朱金坤的《有志者》一文,读来感慨良多……

--摘自华润微电子主办的《华晶周刊》6月19日第4版,《良会真诚意外奇--读朱董事长<有志者>一文有感》,章词撰文

我是长期在网上阅读贵刊的一位地产行业的营销管理人员,曾从贵刊得到不少启发,尤其是拜读宁高宁总的系列文章,让我打开眼界,对此我衷心感谢!拜读最新5月期,看到王印《关于营销的一封信》,由于同处在一个行业,而且是我熟悉的领域,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因为经常阅读《华润》杂志,吸收甚多,也希望自己有机会能贡献少许,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这是6月2日《华润》杂志电子版上网的第二天收到的一封集团外读者来信,读者盛洁从多方面谈到自己阅读王印副总文章后的感受。

一开始我看到《华润》杂志里的文章,一直以为华润在广东,因为里面的内容我们都很熟悉,并不陌生,后来看集团的一些介绍,才知道华润是一个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很多领导最早都在内地工作和生活。华润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的具有学习力,宁总和陈董都非常的具有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有人说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我是非常的赞同这个观点的,人和人的不同就在于思想不同,到企业来说,企业和企业的不同,是因为有不同的文化。
--这是来自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体验管理事业部裴纪龙先生阅读多期《华润》杂志后给编辑部发来的信件。

看来你们对《华润》杂志已经有"风格"方面的设计了,我会尽力配合。这几天忙着写《新视野》,还没考虑下期写什么。你看这期《新视野》关于"保密"的文章可以用吗?我以为,这个话题很重要,应该让10万员工都知道。
--编辑部都亲切的称雪仙为"大姐","大姐"是科班出身的文学博士,对《华润》杂志倾注了非常大的热情和关心,不但是我们的特约撰稿人,更时刻对我们提出好的工作思路!

Simon,总体上觉得,6月期《Esprit在中国》你对Esprit采访很成功。有几个关键的东西,首先是最初的难度,可以表达成功,然后是这样一种产品特有的价值点在哪里,再以后是企业管理的一些东西。后面,我就只说批评意见吧,这应该也是你想听到的。

--华润置地(北京)股份公司的王勇,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每次阅读我们的主题文章后,都会提出很好的建议和看法!

看到贵刊的征稿启事:55年前,一间叫"华润"的小公司在香港上环一个不起眼的小阁楼中挂牌。我觉得所述公司成立地址不确,如果不计算1938年华润的前身"联合行"的成立,1948年华润行在香港成立的地点,根据公司以前公开的史料,应该是中环皇后大道毕打街12号毕打行的6楼,而不是上环。
--华润物流吴桉先生对于《华润》杂志非常关注。编辑部对'55周年的征稿启事'出现了疏忽,把公司1948年成立的地址算到了1938年集团的前身"联合行"的地址,对吴按先生及时的指出,编辑部特向他致以谢意!

宁高宁总经理的文章广受读者欢迎,《中国企业家》希望继续与贵刊合作,转载《华润》杂志上"宁总专栏"的文章。

--《中国企业家》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商业杂志,该杂志编辑部的副主编房毅小姐每次都及时就宁总文章的授权问题和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