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本科”四年---告别特资部有感---------   何志奇【华润机械五矿】  

 

古训有理,“大学之道在明”


集团有这样一个职能部门,全称叫特殊资产管理部。它源于集团对历史的主动反思与承担,也在理性思考中注入创新的概念。我有幸在这个部门工作了四年,当告别这项工作,离开这个部门时,蓦然间,发觉竟象是又经历了一次“本科”四年……

特资部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真如同再进大学;历时四年,象是重修一门专业。集团的要求,6S体系的管理考核与期末考无异;数不清的难题、无可奈何的面对与交不出功课的学生同感;柳暗花明的转机、成功的策划与圆满结局带来的那份轻松和走进暑假的学生一样。

记得这个部门成立之初,从部门名称的确定开始,我们就期望从一高点起步,当时曾想以世界前十名大银行的同类部门为标准,从名称到运作模式都照抄为一种可持续运作的规范。结果证明,实在是想当然,抄,是不行的。由此开始的这条路是自己闯的路。这是很难的一条路,不仅仅是前路无师,而是太多东西要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身就是一道题。这四年当中,真正的体会和收获很多,把历史的遗留问题与今天的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思考、把过往的教训与今天发展中的问题集合成一道新的命题、把对历史的反思以及今天的感悟总结成新的管理模式,我们收获颇丰。

特资部这活好多人不愿干,坦率地说,好多人也干不了。我曾定过一个这样的标准:愿干并且能干。愿干不能干不行;能干不愿干也不行。说是这么说,哪去找那么多符合标准的人啊。不管怎样吧,最终有了特资部这班人,正是这些人撑起了特资部,实现了集团对这个部门的预期。真得谢谢这些同事,四年寒窗共苦,四年风雨同舟,我会记着你们的!

我之所以把这段工作经历归结为“本科”四年,还在于它是一段理想与现实共融的时光,就象每个怀揣梦想走进大学的学生一样,把对梦想的追求作为进步的动力,表现为自信与自我批评的组合,义无反顾地保持着一份执着。我们从不忽略存在的目的,就如《时代周刊》可以不断演变,但绝不放弃“满足现代的要求,给人们提供讯息”的存在目的一样。我们也克守“为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宗旨,不忘以存在体现价值。

有人把知识经济做了这样的归纳:“所谓知识经济可能就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的结果,生产工艺和服务标准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行中悄悄地完成了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接下来只有用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创新才能带来更新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于是又一轮的学习,创新和传递开始启动”。也许,学习的持续性与原动力就应该源于这样的循环吧。若非如此,Peter Senge的《第五项修练》书中术语晦涩难明,连作者自已也承认,书中关于组织变革、学习和沟通的基本前提他也难求甚解,但该书却成为众多管理人修炼的“圣经”。

如此看来,古训有理,“大学之道在明”。踏踏实实地学习,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份;认认真真地工作,更需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否则,何来基业常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