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啤酒经---------  杨俊杰  

 

通过啤酒这个文化的载体,
我们可以触摸到社会的心跳,
体验到青春的脉动,
同时也无奈着自己老去。


喝一点啤酒,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但千万别误会,我可不是北方人,酒量也有限得很。我是在上大学之后才学会喝酒,记得那时候即使才喝一口啤酒,也会立即满脸通红的。自那时起,我对啤酒总有一种情结,高兴之时,情绪低落之时,总会找点啤酒来喝。

吃饭喝酒,反正可以成为一种由头,可以成为社交和工作的一个平台,这一点已经被大家演绎得淋漓尽致了。多数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也都离不开酒,在规格高些的场合,啤酒显得低档,通常会被档次高的红酒白酒代替,还好,现在的社交已经变得更加随意和自由,如果你真想喝啤酒,也肯定没问题。酒,它成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它让大家有很多话可说,甚至借助它可以达到一种默契。

啤酒,你会发现有时候必须要品尝它,有时候却拒绝它;更有人钟情它,也有人却会远离它……,在我眼里,喝啤酒更像是在生活,所以,与啤酒沾边的,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即便从没喝过酒,同样也能谈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经典故事”。

不过,我更喜欢透过喝啤酒的经历来研究些现象和变化,有时估且当作自娱自乐。在深圳,喝得最多的是金威啤酒了,这是多数人的选择,1998年我刚到深圳时,还看到一则报道,意思是说深圳人只喜欢喝金威啤酒,当时就想金威啤酒应该特别好喝,否则能这么说?后来喝了金威啤酒,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就知道那是报纸吹捧的,当不得真,不过,当时市面上确实极少见其它品牌的啤酒。渐渐地,珠江啤酒、青岛啤酒等多了起来,金威啤酒感受到了重压。喝啤酒时,许多人也不光喝金威了,其它品牌也会喝。有一点一直让我不解,即我包括我周围的朋友,多数人对金威啤酒没有感情。我没有刻意去探求是什么原因,因为并非与自己切身相关,所以有时候想起这事仅觉得奇怪而已。有一次和一位品牌专家谈论,想起了便就此事问他,他认为这是品牌没体现出文化所致。我想想也是,喝酒在中国来说是挺讲究的一件事,形成了各种规矩和喝法。啤酒自然也不能例外,一种啤酒品牌应该代表某种特色文化,这样才让人消费它时更有自豪感,形成更好的忠诚度。我确实没感受到金威啤酒代表着什么品牌文化,照理看它是有的,遗憾的是让很多人没有体验到或认可它。

在这里谈华润啤酒的竞争对手,着实不敬,不过非常遗憾,我真没有机会喝过华润生产的啤酒,我知道华润啤酒在东北和西南步步领先。以前也曾喝过哈尔滨啤酒、蓝剑和绿叶啤酒的,但都是1997年之前的事了,当时它们都还不属于华润。我看过华润整合啤酒行业的一些资料,我认为华润聪明之处是采用多品牌策略,而不是像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那样采用单一品牌策略。

在低端市场上,只用一个品牌来做,风险是很大,即便你赢得一时的胜利,也会留下后患,毕竟啤酒不同于其它商品。从我自身感触来说,我认定啤酒这种产品与其它产品是有区别的,啤酒的地方特色越浓,它的根基会越深,一个啤酒品牌,只有赋于浓厚的当地文化因素在里面,它会活得更长久。

然而,我私自认为华润啤酒若想发展得更好,还得打造一个知名的全国品牌。因为一般消费者对啤酒的新鲜度等方面要求高,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地域性强。但是,当你的目标对象不是一般的消费者时,比如在高档消费场合,则他们更看重品牌。可以想像,与百威、青岛、燕京相比,华润的软肋是没有全国性品牌,而这一块市场的利润率远高于大众市场。

今年3月,我回到阔别7年之久的北京工作,在各种场合,我吃惊地发现喝啤酒的人越来越多,喝白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在1995年之前,我记得喝二锅头白酒的人相当普遍,如今少见多了。这种现象,也曾耳闻过,但还是自己亲眼所见印象深刻,感触万千。对于啤酒厂家,很简单,这即意味着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是全国性的,当然高兴啦。

透过啤酒,我已然看到了社会正在变化,一点一滴地,虽然用一篇短文难以全部描述,但透过啤酒这个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触摸到社会的心跳,体验到青春的脉动,同时也无奈着自己老去。

一叶知秋!类似的载体还有很多,用心找到处都是。

平日,我们除了忙碌还是忙碌,就连生活也像是在打仗。

当一个人脑袋已经被搞得晕头转向时,确实需要某种刺激物来亢奋自己的神经,刺激一下麻木的感觉,让人激情起来。

有些时候,啤酒完全可以充当作一个人灵魂的载体。

当你喝到浓处时,人已然“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