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跨越起点 --------- 张大为【华润营造】  

 

我们的员工在每年每月每日与钢筋水泥相依,
在每时每刻与荒郊野外为伴的岁月里,
将青春砌进了每一块石头,
将对事业的孜孜不倦浇筑于每一根钢筋……


在我手边,有一份《经理人考评报告》,这是集团人事部以华润营造(控股)为试点进行的“一级利润中心管理团队成员考评”的一份报告。看着上面起起伏伏的曲线,不禁想到如果在两年前,这些曲线应该会有些不同吧。

2001年初,华润营造(控股)开始全国战略,拓展内地业务。从香港到内地,工作性质从单纯的项目管理转为华润建筑筹建的种种事务——各地项目筹备、公司当地注册、资质就位、招聘关键岗位人员、搭建管理架构和建立适合内地特点的管理体系等等。

如何在国内环境中生存下来,在生存中找到适合的管理模式,明确市场定位,并且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很多问题同时摆在桌面上:

  • 如何把控股公司在香港的管理资源和优势与内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尽快形成华润建筑的管理优势?

  • 公司从无到有,员工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和文化差异很大,如何打造成互相信任彼此支持的团队呢?

  • 集团在国内的项目很多,为华润建筑提供了起步的机会,如何为兄弟单位提供超过同行的工程质量和优质服务呢?

  • 建筑行业竞争激烈、经营环境有待规范。如何适应新环境,明确市场定位,打开外部市场?

  • 业务跨越三个区域,如何进行信息控制、资金控制和人力资源安排,以便和香港总部的管理体系、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不能牺牲效率?

所有这此问题,都必须边发展边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付出远超常规的精力和热情。作为管理者,仅仅具备专业能力和热情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站在全局角度,规范管理,合理调配,为整个管理团队创造大环境;调动员工热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

努力总能带来希望。

2002年夏天,华润建筑从起点出发。在北京、深圳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尽管道路崎岖,困难重重,但一路走来步履坚定。

这期间的华润建筑是充满考验和挑战的,华润万家深圳配送中心“超平地面工程”属先进施工技术,国内至今鲜有建筑公司可以承揽相同工程。华润建筑突破技术难点,建成了亚洲一流的配送中心,并被评为“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这是华润建筑所有员工辛勤汗水的结晶,是华润的骄傲。

2003年9月,深圳遭遇24年来最强台风“杜鹃”的袭击,台风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不可挡,但在华润建筑承建的华润中心脚下,在严阵以待的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面前,虽气势汹汹,却无处下手。“杜鹃”考验了华润建筑,也见证了华润中心地下室的提前封顶。

项目不断增加,团队随之壮大——中层以上管理团队已达3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说百里挑一绝不为过。在国内行业环境中挑选出既符合华润诚信文化要求,又具备高水准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随着员工招聘、录用、入职教育到岗位培训逐步完善,一张张充满激情的脸,一颗颗渴望成就事业的心,在华润建筑渐渐凝聚。

建筑不同于其它行业,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去时一片荒芜,建成后又要离开。我们的员工在每年每月每日与钢筋水泥相依,在每时每刻与荒郊野外为伴的岁月里,将青春砌进了每一块石头,将对事业的孜孜不倦浇筑于每一根钢筋,而对家庭,对父母、妻子、孩子,他们有的只是远隔千里的问候,永远无法弥补的愧疚。

在华润建筑的日日夜夜,我不断地被他们感动着、思考着,对一个企业的管理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让每个华润建筑人都清晰地认识到公司的价值观,并逐步增加认同感。面对矛盾冲突时,以此为取舍标准。

今天的华润建筑已经成长为近200人、横跨三个区域的公司。通过实践的考验,我们的管理团队已经能够面对压力,积极应对。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正直真诚的态度,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并在业内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这些都为华润建筑未来发展积蓄了力量。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新的挑战,无论是管理上的、团队上的、还是项目操作水平上的,这个团队要真正成熟,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

华润建筑的起点是高标准的,跨越起点,实现更高目标——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