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做杂志 不仅仅是创意 ---------  □ 宋贵斌【本刊】  

 

像海顿老爹说的那样:“主啊,原来我也是可以造物的,虽然不能和您相比。”



那天我们决定去找《万科周刊》几位编辑们聊聊办刊物的事,当我们走进万科在深圳梅林的总部时,几个人都一致认定这儿以前是一座大厂房,原来“建筑无限生活”的万科竟然在一座大厂房里办公。可是他们把这座厂房装修得太另类了,你不会觉得是他们改造了厂房,倒像是他们事先成心故意要把自己的办公大楼设计成一座厂房。心里忽然觉得有创意的东西就是能让人诧异和快感。

在一间小而别致的会议室里,两拨人马拿出各自的看家宝贝,编的杂志,出的书,摆满了一桌子,从刊物定位、编辑思路、设计风格直到发行工作,坐而论道,几个老编对侃了整整一个下午,夹杂着一些奇闻掌故,谈到得意之处,彼此有几分艳羡,说到苦衷,于我心有戚戚焉。窗外,春雨霏霏,下得正酣。

这次交流,是今年《华润》杂志向外界优秀刊物交流学习的行动之一。去年春天,《华润》杂志进行了一次改版,也可以说是一次新生吧。一晃一年过去了,在故乡,婴儿一岁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要摆很热闹的酒席。而面对着一岁的新《华润》杂志,我们心里却没有感觉到轻松,几个人都是半路出家,而读者的口味都是刚性的,上去了就不容易下来了。要把这本杂志办得更上一层楼,编辑们不断练内功势在必行。于是先是自己搞了几次培训,但闭门造车是看不到差距的,向一些优秀的刊物学习办刊经验是路子之一,于是我们想到了江湖中颇为人称道的《万科周刊》。当然,还有几家专业刊物也在我们的计划之中了。

办刊物的精髓就是用创意去挠读者的痒痒,讨好读者。为这,一年来编辑部几个人搜肠刮肚,没少折腾自己,每期杂志开编前会,第一件事就交流一下各自听到的关于上期杂志的传言,从中揣摩读者的感受,检讨上一期的问题,从各个栏目的水平到错别字有几个都要评论一番。每期主题其实酝酿已久,编前会上的研讨,是为了做得更有深度点,也细化一下操作思路,从改版后的第一期做“现金流”主题到后来做水泥、电力等行业主题,一路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形成了几个套路,主要是与集团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探索遥相呼应,希望从理论上来提炼点东西出来,虽然功力可能有限。

大方向有了之后,我们又想着在形式上搞创意,不能老是“白鹤亮翅、黑虎掏心”那几招吧,于是主题综述、采访、对话、评论、大事记……招式也开始慢慢多了起来,还怕读者不爱看,经常还想着弄点花絮,加个小画册,做个小书签。上次读者满意度调查中,“非典”那一期人气最高,我们琢磨着是不是那本小画册起了作用。

写主题文章是一段典型的痛并快乐着的历程了,痛是因为难写,死去活来被毙三五回是正常事,套一句歌词就叫“写得痛了,痛得快要哭了”。快乐是因为文章写完通过后的那种如释重负,隐隐还有一种创造的得意吧,像海顿老爹说的那样:“主啊,原来我也是可以造物的,虽然不能和您相比。”

为了使杂志更加丰满充实,我们经常约经理人和员工写一些稿,有些都是命题作文,时间限制比较紧的时候,简直跟打仗一样掐着点,但是,改版后的一大特色就是把经理人们发动起来了,去年年底一算,经理人的文章差不多有两百篇。

小栏目其实也挺让人挠头的,改版后增加了不少小栏目,目的是使杂志更活泼点。我们追求的是既要有想法贯穿,还要在形式上搞搞新意思,像数字直观这样的经常就让人有点儿抓狂。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读者会发现《华润》追求的是一种清新、儒雅的风格,从图片的大小、色调、摆放位置,字体的粗重变化,到文章的摆放位置,穿插对比,烘托照应,都用心良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和顺眼。

作为编辑,很难形容第一手拿到最新一期杂志时的心情,用手指一页一页地捻动着,看着那些曾经在自己手头摆弄过的文字都定格下来,心里很舒服,很安详,像一个老农在收割过的田野上悠闲地走过。

今年编辑部在杂志的发行上也花了功夫,专门写了发行指引,建立二级联络人制度,重新统计各单位的需求数量,又把所有的集团外部的发行名单分省按性质重新梳理了一遍,什么地方、哪些人会看到杂志,一目了然。平时还根据集团的业务发展情况,不断地更新这个名单。尽量地扩大杂志的覆盖面。展示华润形象和宣传华润品牌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让这些和华润发展相关的外部人士看到《华润》杂志与去媒体做广告之间,我们一直在心里进行着两者的成本比较和效果比较。

新一期《华润》又在风风火火地进行之中,有时候不免有点找不着北,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黔驴技穷了,忽然想起那天看到万科的总部大楼,厂房可以整容成那样,不就是个创意吗?于是,心中豪情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