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华润史--------- □ 雪仙【集团常董办】  

 

华润史是几代华润人共同谱写的,
我们后人有义务把它记录得完整些……



自从“华润史”项目组成立以后,我们就在香港和北京两地同时开始了收集史料的工作,在采访和查阅档案的过程中,每一天我们都被华润前辈的故事感动着,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刚刚了解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们采访的第一个人是秦福铨,他是华润创始人秦邦礼(又名杨廉安)的儿子,今年76岁。我采访他是为了了解他父亲和母亲的事。他于1947年考入香港理工大学(原名香港工学院),对47-48年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在研究现有华润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问题:1、对华润公司诞生的日期有两个说法,一是“1月18日”,一是“12月18日”;2、“华润”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有人说是钱之光,有人说是杨廉安,还有人说是潘汉年。

秦福铨回忆说:47年11月从东北运来1000吨大豆,联和行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父亲决定扩大公司的办公面积,12月18号公司搬家,从德辅道中交易行大楼搬到了毕打行,当时庆祝了一番。搬家后不久就是圣诞节,公司请全体员工和家属吃饭,就在大家欢聚的时候,父亲说:现在的公司已经不再是他个人名下的公司了,所以应该给公司改个名字,他建议用“华润”,并解释说,“华”就是中华的华,“润”就是毛润之的润,当场就赢得了大家的喝彩。经过请示方方,并报上级批准,由袁超俊办理更名手续,48年1月18号正式更名“华润”。1948年8月钱之光到达香港,那时候已经叫华润了。

秦福铨的回忆能比较合理地回答我们的疑问,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会去香港政府有关部门查阅“更名”的纪录。

有一位极其重要的前辈,他可能是唯一健在的当事人了,就是刘恕。

还有一条线索必须找到,那就是张唯一的后代,张先生已经去世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杨廉安奉命北上,张唯一自己留守“联和行”,那段历史目前还是空白。

在采访的同时,我们也开始查阅档案。

在我们华润自己的1950年的卷宗里,我和宋璐找到一份“价值连城”的表格。1949年新中国诞生初期,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贸易封锁,华润已经签订的200多项贸易合同成为封锁对象。为了减少损失,华润前辈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还有93项无法挽回。这张手绘的表格清晰地记录了那些合同涉及的货品名称、价格、损失额度。

我们感慨万千,我说:要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史,不写华润不行;要写华润史,没有这张表格就缺乏说服力。
那张表格薄如蝉翼,五十四年的沧桑变化,它居然被保存了下来。表格有4开纸那么大,打开以后就不能再折回去了。

在商务部的档案馆里,我们发现了更多珍贵史料。1960-1963年,在自然灾害时期,华润从世界各地购买粮食,几百页档案记录了前后经过,也记录了周恩来、李先念、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对这件事的关怀。

目前,我们收集史料的工作仍在进行中,初步计划到今年年底结束。

集团领导极其重视这项工作,陈新华董事长亲自担任“华润史”项目组的组长,宁总和刘常董任副组长。 4月下旬,我回到北京的中国华润,在丁亚力副总、周胜建助总的关心下,结识了中国华润常董办的朋友们,就开始工作了。

上个世纪华润曾经整理过阶段史,40年大庆的时候还出过一本画册,98年朱虹波也采访过一些华润前辈,整理出一个供内部使用的材料,现在,我们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入,升华,力争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我们初步的计划是,通过这次整理,至少有三个成果会问世:

其一,编年史。这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汇编,任何研究“中国外贸史”的学者和专家都需要从中查阅史实依据;

其二,史料画册。包括老照片和实物照片。

其三,华润史。要具有可读性。也许还会有一本“口述史”。

每次采访的时候,我们都进行了录音录像,也许,将来有一天,整理出一个若干集的纪录片,也不是不可能的。华润,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公司,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她的历史不仅仅属于华润自己,还属于祖国。

石化集团有一位员工听说我们在收集史料,马上提供了一件重要的资料,是他父亲当年来香港时所用的证件,40年代的证件,很有价值。

还有一些朋友也热心地为我们联系香港老经销商,联系国内的离退休老人。

华润史是几代华润人共同谱写的,我们后人有义务把它记录得完整些,作为“书记员”,我恳切地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提供线索。

还有一个花絮:如果您是个热心人,可以帮助秦福铨找一下他们当年住过的小楼,地址是:九龙秀竹园道6号,那是他外公给他母亲修建的别墅,当年杨廉安一家就住在这里,50年代初他们回国后就再也没来过。还有,秦福铨当年回国是秘密的,跟华润护送的第一批民主人士蔡廷锴、谭平山、沈钧儒、张伯钧同船,临行前没有跟女朋友告别,她当时也是理工大学学生,叫徐大春。

那条船上的人只有秦福铨一个人还活着,他对那四位民主人士的回忆,他对那次航行的回忆,都很有价值。

在采访的过程中,秦福铨还讲了一些博古的故事,博古和杨廉安是亲兄弟,30年博古把杨廉安引荐给陈云,杨廉安从此参加革命。博古去世以后,48年,杨廉安用一封信把自己的儿子和博古的儿子从香港送到哈尔滨,交给了陈云,秦福铨就成了我军的飞行员,博古的儿子年龄小些,上了哈工大,李鹏是班长。

历史是严肃的,历史也是生动的;我想,我会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历史,力争写一部比较真实的华润史。


[作者系集团常董办研究部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