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粽香五月--------- □ 孙浩【五丰行】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

————民谣



我对粽子的最初记忆是在托着下巴听大人讲故事,眯着眼睛数星星的时候留下的。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吃的东西都是父母亲手做出来的。还记得当时支边的父母是当地较少知道怎样包粽子的人士,不知托谁从内地带回来的粽叶,手把手地教同事包粽,先用学校沙坑中的沙子反复地练习,包好了包靓了包实了才换糯米真正包几个。我除了看,也积极地摇着那手动鼓风机,煮开了水煮粽子。那个时候的粽子可没有现在的花样,但是那粽叶的清香确是我永远的记忆。

上了学,读了书之后才渐渐知道为何有粽子,何来端午节。

端,即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一年中的第5月正是“午月”,而每个月里都有三个五日,头一个5日就是端五。唐朝时,因唐玄宗生于8月5日,为避“五”字讳,宰相宋憬提议,将“端五”改成了“端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称作“阳辰”,于是端午又称为端阳。

关于端午的起源,就史籍来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种说法:一说是纪念屈原;一说是纪念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一说是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习俗;一说是纪念曹娥,浙江会稽一带习俗;一说是祭“地腊”,道教弟子的风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期地域性和局限性。后来端午节的内容为纪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

吃棕子、悬白艾、菖蒲、戴香草驱五毒、射柳是端午节活动传统风俗习惯及活动。妇女和孩子们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状的手工艺品,或用丝线缠成小小的粽子,端午节时和香包一块儿,选出一两件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为“扔灾”。学了这些才知道原来小小的粽子之中有如此多的讲究。

读了大学出门在外,除了自己的温饱之外,还要抽出部分生活费作为拍拖之用。所以对于粽子这种相对的奢侈品不敢问津,偶尔也只是走近闻闻那记忆中的粽香。记得一年端午节,浙江室友的父亲从老家给他带来了一兜儿肉粽,千方百计地隐藏还是逃不过我们灵敏的嗅觉,毕竟在弥漫着各种怪味的男生宿舍,淡淡的粽叶清香是何等的特别。风卷残云之后,弟兄们拍着浙江室友的肩膀说,你爸下次再来我们去接他老人家。

工作后每天事情很多,渐渐淡忘了还有端午节。不曾想,来到香港,却重拾起了对于端午、对粽子的记忆。从吃粽子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为卖粽子的商人,大学记忆中那美味的肉粽竟然成了我手中的商品。“香糯可口、油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的广告词恰恰将美味的记忆表达在纸面。将美味与大家一同分享,将粽子的文化继续弘扬,每年的粽子销售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从海报粽券的精心设计,到口味品种的悉心选择,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几万只的粽子卖到几十万只,精美的粽券已经历六次改版。忙碌了一季又一季,小小的粽子成为我难忘的工作经历。

五千年中华文化,五千年粽子飘香。而在我看来,那淡淡的粽香是儿时温馨的回忆,是学童时候深奥的功课,是大学时代同窗的友谊,是工作后成功的体验。

又是五月粽香时,万千思绪飘四方。


[作者系五丰行有限公司员工]